在国家“双碳”战略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西电东送南通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这条连接云南、贵州、广西与广东的能源主动脉,其电力供需格局正在遭受新的挑战: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西电东送南通道供受两端地区电力需求迅猛增长,2024年广东省发用电差额飙升至2165.7亿千瓦时,创下历史峰值;承担主要电力外送任务的云南也陷入电力短缺;西电东送南通道所在的南方区域受制于能源转型节奏与资源禀赋上限,新能源可开发量预计在“十五五”期间将达到峰值,未来电量缺口不断扩大,区域电力供需矛盾凸显。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能源转型的深度碰撞。
作者:司剑云、刘晓霄、薛钰(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
一、平衡之困:电力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需求侧区域经济结构变革引发用电需求爆发式增长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南方地区率先响应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直接拉动电力需求快速攀升。由于广东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及终端电气化率的不断提升,电力需求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电力需求增速已连续多年超过GDP增速,统调最高负荷再创历史新高,从2020年1.27亿千瓦增大到2024年1.57亿千瓦,年均增长5.9%;全社会用电量从2020年6926.12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912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93%。云南则经历了从“弃电大省”到“缺电大省”的戏剧性转变。自2017年起云南省引入了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消化丰水期过剩的水电,导致省内用电量增速反超发电量增速,用电量从2017年1538.1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2788.3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6%,其中电解铝、工业硅等产业的用电量带动全社会用电增长迅猛。目前这些产业约占省内用电的30%,极大地增加了云南省的用电需求,叠加极端气候频发,电力供应遭受影响,导致2021年到2023年云南连续三年陷入“缺电”困扰。虽然2024年云南省电力供需相对稳定,但阶段性缺电现象依旧存在。
供给侧:生态红线与电源接续双重约束下的转型困境
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清洁能源虽被寄予厚望,但南方地区电力供给却面临多重制约。
火电的兜底保障和基础调节作用越发重要。国家能源局正多措并举加快推动煤电由电量主体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但是在严控煤电项目前提下,南方区域仍需要发展一部分为服务风电、太阳能发电消纳的调峰机组和为电网安全保供的支撑性机组。
云贵地区水电资源富集,目前开发程度较高,难以挖潜。以云南为例,其水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约为9795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水电装机容量已增至8360.36万千瓦,剩余可开发资源大多位于生态敏感区域,开发难度和环保成本大幅增加。
南方地区光伏资源开发潜力远低于西北地区。目前云南正大力开发光伏项目,可实施的装机规模总量约为6000万千瓦,2024年光伏装机量超过3500万千瓦,但2024年年发电量仅为281.7亿千瓦时。对比西北地区而言,如内蒙古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高达94亿千瓦,远远大于云南地区。
陆地风电资源虽有一定规模,但总量相对较低,如云南省可开发的风电装机规模总量约2000万千瓦,2024年风电装机量达到1628.3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74.3亿千瓦时。海上风电虽然可开发资源较大,但近海可开发规模较小,深海开发成本过高。以广东省为例,预计到2030年将建成海上风电3000万千瓦,2024年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9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59亿千瓦时。
南方区域核电建设已提上日程,但是从规划建设到正式投产需要较长时间,短期内难以对电力供应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出于安全、技术、废料处理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核电在现阶段无法承担电力供应的主力军。当前,国内还在探索核电调峰,研究核电安全参与电力系统调节的可行性,推动核电从基础负荷电源向更具灵活性的电源角色转变。
总体来看,预计未来3年内南方地区整体富余和阶段性时段性短缺可能同时出现。近些年,新能源大规模扩建,但提供的可靠发电能力仍然不足,可靠发电能力增长不及用电负荷增长,新能源弃电将成为常态,同时区域内各地区在日内可能同时出现缺口和弃电的现象。中长期来看,南方地区受生态环境及资源禀赋制约影响,清洁能源开发将逐渐逼近生态承载力的极限,难以满足四省的电力增长需求,西电东送南通道的供需矛盾或将进一步扩大。
二、破局之路:加强南通道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需求侧:协调分布式能源协同网络
在南方区域电力需求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各省负荷中心呈现峰谷差扩大、尖峰负荷频现的特征。通过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重点推进光伏、风电就近消纳、用户侧储能等分布式资源开发;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电厂平台,实现对可调节负荷资源的智能聚合。这种“分散布局、集中调控”的模式,使需求侧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系统调节参与者”。
供给侧:外部电源的引入与开发
南方地区未来电力供给存在上限,需要从外部地区引入新的电源,其中西藏水电站的规划建设,为西电东送南通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墨脱水电站堪称一项超级工程,其装机容量高达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的规模。若其电力通过特高压直流线路输送至广东,将极大地缓解南通道的电力供需矛盾。然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处地震带,且生态保护要求极高,资源开发以及对应的藏粤外送通道建设难度不容小觑。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墨脱水电站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同时,2025年藏粤直流工程被列入南方电网年度重点工程,并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三、未来展望
未来的西电东送南通道,不应仅仅是能源输送的“血管”,更应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神经网络”。这不仅关系到电力供需的再平衡,更关乎中国能源革命的成败。当下,西电东送南通道的电力供需困境,本质上是能源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体现。要破解这一矛盾,需要突破传统的“送受”思维,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东西南北”互济的新型能源体系。在长期发展中,需从能源电力规划与产业发展协同两大维度持续发力,重塑西电东送南通道的可持续发展根基,推动其成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与能源革命的关键力量。
( 来源: 北极星电力网 作者: 司剑云、刘晓霄、薛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