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美国化学会会刊》刊发了一则论文显示,中国科研领域在全固态电池失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组成的团队,首次在纳米尺度揭示了无机固态电解质中的软短路—硬短路转变机制及其背后的析锂动力学,破解了固态电池短路难题。
来源丨北极星电池网
受此消息影响,5月21日,固态电池板块持续走强,其中国轩高科、领湃科技涨停,而上海洗霸、曼恩斯特、盟固利、利元亨等也实现了较大幅度跟涨。
不过,这只是前期研发的一个突破,固态电池的产品量产和商业应用,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下一代产品,超前布局
近日,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 2025),成了固态电池比拼的舞台。其中包括宁德时代、雄韬股份、国轩高科、豪鹏科技、东驰新能源、聚圣科技等等,近五十家上下游企业都带来了全新的固态电池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
宁德时代称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欣旺达推出“软固态”电池技术——“欣・云霄2.0”航空动力电池,赣锋锂业推出二代混合固态锂电池,而国轩高科称其G垣准固态已上车测试,其全固态“金石电池”中试样品单体电池容量提升至70Ah。
此外,贝特瑞已针对固态电池推出了纳米硅基负极材料,恩捷股份则发布了高纯度超细硫化物电解质粉体和高电导率膜材料等。而高能数造则作为锂电设备企业,在固态电池一体化制造技术和干法电极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
目前来看,已经推出固态电池的这些企业,多数都是基于其原有的锂电池业务,拓展了新的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方向,比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又或者雄韬股份、豪鹏科技等。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市场还有一类由科研院所直接孵化而成企业,他们正在成长为固态电池领域的新星。
东驰新能源技术团队依托于东北师范大学锂电研究团队,其拥有教育部“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发改委“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CIBF期间,东驰新能源展示了100Ah动力半固态磷酸铁锂电芯和314Ah储能半固态磷酸铁锂电芯。其中动力电芯能够为电动汽车、电动船舶等提供强劲而稳定的动力支持,让出行更加高效、环保,而储能电芯则拥有高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存储等场景。
聚圣科技依托中南大学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成功研制出系列固态电解质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与原位固态化电池技术。日前,聚圣科技则推出了软包电池聚圣・固能1号,电芯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系统能量密度可达320Wh/kg,循环寿命超1000次,支持4C快充,-40~100℃环境下正常工作,并通过5mm针刺试验,且实现低成本,计划在2026年批量生产销售。
卫蓝新能源背靠中科院物理所固态电池技术团队,是国内少数实现混合固液电池量产的“硬科技”企业。
始于安全,突破点在能量密度
首先,今年电池领域已经开启了最严安全令。在动力电池新国标中,对于安全的要求已经从此前的“5分钟”极限时间,到如今要求完全不起火不爆炸,标志着电池产品端安全管理亟待全面升级。
传统液态电池在针刺测试中往往会出现起火、冒烟甚至爆炸等严重反应,而固态电池因采用固态电解质,不具有流动性、不会发生泄漏,大大降低了电池起火、爆炸的风险,从根本上解决了液态电解质带来的安全问题,因而成为众多企业技术比拼的焦点。
不过固态电池其实也有多种技术路线,而且不仅仅是电解质、还需要在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做出全新的创造。
其中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抑制电池内部的副反应,大大降低电池起火、爆炸的风险。
其次,能量密度是衡量电池性能的重要指标,而固态电池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当前已经商用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不超过200Wh/kg,东驰新能源等推出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经高达368Wh/kg,还有多家企业将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设置为500Wh/kg。
正因为固态电池拥有如此高能量密度,它可以在减轻电池重量的同时,提供更多的能量,支持动力电池减重并拥有更强的续航能力,尤其可以支撑航天器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但这种高能量密度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材料体系的创新,还得益于独特的电池结构设计和先进的制备工艺。通过优化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提高了材料的离子传导效率和电子传输能力,从而实现了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同时,在电池结构设计上,采用了新型的封装技术和内部布局,有效减少了电池内部的能量损耗,提高了电池的整体性能。
“固-固”界面问题是制约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难题之一,它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循环寿命缩短等问题。
当然,固态电池拥有美好外表,但当下亟需在应用端实现突破,以证实其拥有真正的能力。而固态电池最难突破的瓶颈,就是成本。这也是企业重点破局的方向。
目前固态电池已经成为了最“吸金”的赛道之一。因为当下很多前瞻固态电池技术都处于前期研发或孵化阶段,并掌握在各大科研院所手中。很多应用端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前期的投资,推动技术商业化,甚至抢先推向应用市场。
例如宝马、奔驰等海外车企,又比如长安汽车、上汽、广汽、奇瑞以及比亚迪等等,都已经在推动固态电池的上车测试。就连从事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冠盛集团也与东驰新能源达成合作,以期将固态电池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除了动力领域之外,电力储能其实拥有更大需量市场,而且因为对电池安全稳定运行有着更高要求,也更期待着固态电池的快速降本和广泛应用。
自2024年开始,固态电池储能需求开始加速释放,采购总需求量已突破1GWh,需求单位包括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大唐集团等。与此同时,华北油田首座独立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山东淄博215千瓦时分布式储能、江苏昆山4.5MW/8.94MWh用户侧储能项目等多座采用固态电池技术的储能项目投运。
“固态电池大规模起量的突破口,是储能,而非新能源汽车。”在今年2月举办的2025国际新能源产业营销峰会上,卫蓝新能源副总经理魏纪周抛出一项颠覆性判断。尽管行业内有观点认为其应优先用于新能源汽车,但魏纪周直言:“储能场景对安全性和寿命的极致需求,才是固态技术的最佳试验场。”
卫蓝新能源凭借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混合固液储能电站,以5mm针刺不起火、模组热失控不扩散、常温循环8000次等硬指标,重新定义行业安全标准。
此前,储能集成龙头企业海博思创已经探索固态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东驰新能源也曾宣布已通国内知名能源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将固态电池应用于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存储等项目中。
在动力电池与储能两大主战场之外,固态电池技术正在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延伸。
东驰新能源还在关注电动船舶绿色航运、电动航空低空经济,以及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各类新兴领域的发展需求,为这些领域提供定制化的电池解决方案。
孚能科技已获得广汽、东风、三一、一汽解放、美国头部eVTOL客户、国内头部飞行汽车客户、上海时的、吉利沃飞等多个客户认可
赣锋锂业推出适配低空飞行场景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与知名无人机及eVTOL企业达成合作,样品进入适航认证流程,为低空经济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研发的高安全耐低温固态锂电池取得新突破,并已向国际知名手机企业批量送样验证。
……
尽管量产成本、工艺成熟度等挑战依然存在,但产业界已形成共识:固态电池不仅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选择,更是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战略支点。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以及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预计到2026-2028年,固态电池将迎来真正的商业化拐点。
原标题:“短路”痛点突破、固态电池概念股猛涨!商业应用更进一步?
( 来源: 北极星电池网 作者: 北极星电池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