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后,小米汽车与雷军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电池安全问题更是再度引起热议。
近日,小米突然入股了一家固态电池企业——合肥因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新增小米旗下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强邦新材、合肥市包河区科创种子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注册资本由100万元人民币增至约111.67万元人民币。
资料显示,合肥因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经营范围含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子专用材料研发、高纯元素及化合物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等。这家公司在5月初刚刚完成一项名为“一种基于氧掺杂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成果转化。
小米对固态电池,越来越关注了。

01主动出击的小米
从一句“Are You OK”意外走红到主动打造个人IP,从芯片被卡脖子到发布“玄戒O1”3nm芯片……在面对新风向、新趋势时,雷军总是主动出击。
固态电池,自然不会是例外。
早在2021年智能电动车业务立项后,小米就开始向上游布局,投资了电控公司奥易克斯,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海之博,空气悬架系统企业浙江孔辉,汽车零部件企业富特科技等。
特别是在电动汽车核心的电池领域,小米已经陆续投资了赣锋锂电、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珠海冠宇、珈钠能源、云山动力、天目先导、法恩莱特、融通高科、金杨股份、瑞隆科技等18家企业,还与宁德时代成立了合资公司。
据了解,上述企业中的电池企业与材料企业,多数具备固态电池及原材料的量产能力。
例如,赣锋锂电已形成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在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电芯、电池系统等固态电池关键环节具备了研发、生产能力;卫蓝新能源则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平台,其固态电池产能计划在2025年扩产至16GWh。
甚至,小米还公布了一项应用在手机端固态电池技术进展:通过将电解液替换为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将会突破1000Wh/L,并大幅提升低温放电性能和安全性,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小米,真的要造汽车固态电池吗?
固态电池对任何一家电子厂商、汽车厂商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相比现阶段各品牌使用的业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大、低温更稳定、安全性更高,是毫无疑问的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的核心方向。
这个技术,还是要“抢”的。
不过,虽然对固态电池技术愈发关注,但小米暂时还没有亲自下场的计划。对固态电池厂商,小米一直是“只投资,不控股”。
一方面,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仍旧存在许多难点,特别是技术方面,具备深厚底蕴的电池大厂仍在大手笔投入资金攻关技术难点,不具备电池产业基础小米想要“超车”十分困难。
另一方面,新国标发布后,“不起火,不爆炸”成为强制标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电池企业也相继宣布通过新国标测试。
正如雷军所说:“我们小米年纪轻轻,别想着掀桌子,先把椅子搬上来”。稳扎稳打的进击,才是小米一贯的风格。
只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升级,未来小米也一定会将固态电池技术作为开拓汽车市场的资本。届时,小米将是否会亲身下场,我们将拭目以待。
02进入“红海”市场
近年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与电子产品性能与安全性要求逐渐提高。业内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将达500GWh,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
可以说,固态电池已经成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风险与机遇并存。经过多年酝酿,固态电池这一巨大的市场中,早已挤满了各路玩家,车企、电池企业甚至跨界企业层出不穷,隐有红海竞争之势。
进入2025年这个行业拐点后,固态电池产业与量产化进程再度加快。
不久前,国轩高科的一场发布会再次点燃市场对固态电池的热情。发布会上,国轩高科宣布已建成0.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规划建设12GWh的G垣准固态电池产线。
国轩高科表示:“产能推进进度主要取决于下半年装车及产业化推进的实际成效,目前正在与多家客户对接”。也就是说,准固态电池距离规模化装车已经不远了。
企业加紧研发的同时,资本也为固态电池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国内已披露的固态及半固态电池项目总投资约188亿元,产能48.3GWh。
固态电池布局提速的背后,已经不只是技术升级的趋势,还有对未来产业话语权与市场主导权的争夺。因此,国内外车企也在早早准备,丰田、宝马、比亚迪、广汽、长安等纷纷公布了固态电池的装车时间。
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发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大多在2026年到2030年之间,国外电池企业也大致一样。全球固态电池正处在量产前夜,这一划时代的技术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驱动力。
按照近些年车企向上游布局的习惯,争夺固态电池产业链的主导权,或将是车企谋划的又一桩大事。
原标题:SU7高速爆燃后,雷军投资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