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国,科技创新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作为国家电网的“排头兵”,国网浙江电力正以“数字浙电”为引擎,以光明大模型为抓手,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电力”战略。
今起,浙电e家将在「e思享」专栏推出“电力+人工智能”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前沿技术应用、未来电网蓝图、人才创新培育、产业协同发展等话题,系统化、多视角解读“电力+AI”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您将看到硬核技术与人文视角的交融,见证传统电网向智慧能源枢纽的跃迁。跟随我们的笔触与镜头,共同触摸未来电网的智能脉搏!
正午的阳光斜洒进写字楼,冯珺刚刚结束一场讨论激烈的会议,匆匆穿过走廊。就在她低头查看手机时,被一位迎面走来的同事“堵”个正着:“冯主任,我们部门的需求是不是可以落地?大模型到底什么时候能上线?”
作为国网浙江信通公司新技术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冯珺近来真切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变革气息:“公司内外大大小小的场合都在提人工智能,极短的时间内,压力、动力全都拉满了。”
“它可以撬动电力行业”
置身科技企业扎堆的杭州,国网浙江电力正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应用。
当前,能源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电网结构、电源结构的深刻变化对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卓越的数据处理和精准的预测分析能力,有望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让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得更加绿色、高效、稳定。
新的科技飓风已然来袭,其裹挟的变革之力,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更为彻底。
2023年9月,南方电网公司发布“大瓦特”电力大模型。2024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电力行业首个千亿级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今年2月,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大模型平台再次迭代,均完成开源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部署,宣告能源行业正式从“数字化”向“认知智能”跃进。
“数字化的下一阶段就是智能化。国网浙江电力从2019年开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在服务器中存储了大量数据。现在,大模型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挖掘潜在价值。”冯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或将催生能源互联网时代的颠覆性创新。
撬动创新的支点来自大模型的“理解能力”。
从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至今,大模型的能力不断提升,在知识问答、编程等能力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多种任务上的表现可比肩甚至超过人类水平。尤其是DeepSeek-R1为代表的推理模型横空出世后,大模型的深度思考能力再迈新台阶,当用户提出复杂的问题时,R1会像侦探一样一步步推理,直到给出答案。
“什么时候可以用上大模型技术?”这是冯珺和团队成员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对提高工作效率的急迫意愿和对新技术的好奇驱使该公司上下都想尽早尝试大模型技术。
2025年1月,国网浙江电力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率先完成“光明”电力大模型的省侧部署,并第一时间上线10余项特色应用。
尝鲜者们率先试水,反馈中透着欣喜。
国网浙江物资公司财务资产部副主任陈香借助大模型技术开展了物资款项结算智能稽核,“单笔单据稽核平均时长由以往的4分钟降至6秒,效率提升40倍。”
与数字化技术相比,陈香认为“光明”电力大模型能够结合梳理的物资款项校核规则,进行非结构化文档的信息提取与比对,实现了结算稽核的智能化升级。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设备部借助“光明”电力大模型打造了新一代集控系统智能助手。通过整合湖州市全量变电站运行数据,实现了变电设备台账查询、缺陷分析和图表绘制等功能。“数据查询处理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至1分钟,设备健康状态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该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专职童大中说。
不过,目前这些应用还远不能满足该公司各专业的需求。“各部门共梳理了139项人工智能建设任务,我们把这些任务分成了三类,分阶段建设。”国网浙江电力数字化部主任秦俊宁介绍,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厚厚一叠数字化项目需求统筹表。
为了平衡需求,国网浙江电力将人工智能建设任务分为快速突破、专项攻坚、研究培育三类。其中,快速突破类指利用现有的工具和算力,马上能实现的应用,如简单公文编写、问答类、智能客服等。专项攻坚类指需要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场景,预计在今年12月前可以建设完成。研究培育类指需要长时间探索研究实施路径的场景,将在2026年完成。
电网需要“万无一失”
“光明”电力大模型已渗透进了国网浙江电力近一半的工作业务中,显著提升了管理质效。但也不难发现,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力结合的仍然较“浅”,整体处于初级阶段。
国网浙江信通公司三级职员戴波长期从事新技术研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领域的应用抱有很高期待。在他看来,与具体业务的深度融合更能够体现出大模型技术的优势。比如在安全监管上,通过对画面的推理分析,大模型能够判断人员行为、动作意图,识别出潜在风险,可代替部分人工判别工作,降低判断失误率。
“不过,实现这一设想并不容易。”戴波坦言,他的担忧主要源自大模型的幻觉问题。
“问答类人工智能更像是一个沉浸在语料库海洋中学习说话的学习者,它不是在查找答案,而是在预测下一个要说的最合理的词应该是什么。”戴波介绍,大模型技术的本质是单词接龙,它不理解词元的含义,也不区分信息真假,只是按照统计概率大小选择看似“最可能”的组合,因此在回答时可能会加入一些错误信息,导致结论看起来像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电如空气不可或缺,电网更是像是毛细血管,深刻影响着经济、民生,一旦出了岔子,社会活动将会乱了套。“大模型的幻觉是不确定因素,但电网需要的是万无一失。”戴波认为,保供的刚性要求决定了“人机协同”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电网实现“认知智能”还需进一步训练大模型。
大模型“短时记忆”的特性对电网而言也是不稳定因素。
“新建一个对话窗口,或是对话超过一定长度后,大模型便会遗忘之前的内容,难以保持对整个对话脉络的完整记忆。”冯珺同戴波有着相似的观点,“虽然DeepSeek是一个开源模型,但我们能够获取的是通用基础模型,若想让它适应电力系统,还需训练调优。”
大家共同的担忧,将矛盾指向了算力、数据、算法三大要素。
“今年以来,公司紧急扩充了21.3P算力,目前能够支撑多个大模型底座的部署和各部门、各单位场景研发的需求。”秦俊宁介绍,电网采用的是内、外网隔离的网络运行机制,自行训练模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了进一步满足接下来模型调优和场景建设运行的需求,该公司正加快推进智算中心建设,预计年底可再增加67P算力。国家电网公司也正加快训练“光明”电力大模型,通过统筹推进的方式,帮助网省公司缓解算力压力。
加大基础资源投资,并非“无止境地扩张”。
“我们总体采用的是大小模型融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路径。”秦俊宁介绍,大模型类似“通才”,参数量大,小模型类似“专才”,专注某一领域,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小模型的专业性,不仅能减少资源消耗,还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多变场景。
提升人工智能“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让其更加“安全”的途径之一。
不少研究显示,大模型还存在诸如数据泄露等风险。当企业数据被大规模接入后,很可能因无法识别提问者身份而泄露敏感信息。
“未来,还需要建立审核机制或是利用智能体之间的互相监督和约束机制,通过智能体群的协同工作来限制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风险,减少对电网的不利影响。”秦俊宁表示。
重塑能源世界的底层逻辑
大模型技术优化与电网智能化相互缠绕,螺旋上升。
“它不仅是电网调度室里跳动的曲线,更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密钥。”在冯珺眼中,这场由比特世界推动的瓦特革命,正在重塑能源世界的底层逻辑。
3月31日,国家电网公司印发2025至2026年“人工智能+”规划设计方案,将依托“光明”电力大模型,围绕规划建设、设备运检、电网运行、营销服务、数字赋能等重点领域,挖掘未来形态电网的典型智能化应用方向,提升电网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决策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水平。
可预见,虚拟电厂聚合起散落的充电桩、屋顶光伏,多能互补方案在数字空间自主演化,一个能自我迭代的智慧能源生态逐渐清晰;可预见,新型客户服务体系逐渐成形,交互式、生成式的体验,引导“获得电力”水平再上新台阶;可预见,“光明”电力大模型用几十个参数维度推演出电网转供策略时,这个由千亿参数编织的数字神经网络,正在重塑电力系统的生命体征。
数字孪生电网,这个曾经局限于单一设备仿真的工具,也将在“光明”电力大模型的驱动下进化出像人类“五感”一样能够监测、调控能源生态全域的感知能力。
当卫星云图勾勒出光伏电场的轮廓,激光点云捕捉高压线的微妙弧度,传感器聆听变压器的澎湃“心跳”,这些跨越时空的异构数据被整合进数字孪生体,如同为能源系统装上了敏锐的神经末梢,精准实现对物理空间的描述、诊断、预测、决策,帮助电力系统实现灵敏感知、友好互动和智能调节。
2024年5月,国网浙江电力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中心在杭州落地应用,依托海量电力数据,实现电网运行全链路的智能可视化展示。一年后,借助“光明”电力大模型,数字孪生电网正在升级。
“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者的号角,而是进化者的阶梯。”秦俊宁说,人工智能逐步解放人力资源,给予高端人才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将大模型融入工作流的个人与企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认知杠杆”,以指数级的能量重塑能源世界。
供稿 融媒体中心 徐梓沐
感谢 数字化部 信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