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储能市场风起云涌、群雄争霸,储能行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储能的“商业模式”与“收益率”也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而这个热点问题,离不开电力市场,可谓是储能收益“成也电力市场,败也电力市场”。
仅凭一纸账单,虽能够得知储能收益情况,但这些数字背后的形成原因更值得我们挖掘。下面我们将通过此文来初探,如何科学合理地评判独立储能交易策略。
(来源:微信公众号“飔合科技”作者:王雅婧)
独立储能参与市场化交易独有的特性
如何衡量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策略带来的影响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探究独立储能交易策略评判标准之前,我们先了解下,相比新能源,独立储能这一电力市场新兴主体参与市场化交易独有的特性。

表1 典型省份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方式
不能听天由命,躺平即代表没钱
交易策略做或不做,新能源出力终归是要上网结算。但储能不同,储能需要通过充放电动作来获取收益,也就是说交易策略是储能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必须项。因此,原有的新能源交易策略评价体系不再适用储能,储能电站不存在策略做与不做的区别,更难以衡量不受策略影响的评价基准。
设备性能对收益影响明显
充放电效率、DOD深度等都影响着储能的充放电量,进而影响着储能的每一次动作收益。同样的交易策略,在不同性能的储能执行,产生的收益也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在进行横向对比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设备性能因素。
现货市场成为收益主要来源的趋势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省份进入现货长周期试运行、现货正式运行中。储能作为灵活的调节性资源,未来定会在现货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储能的运营模式也将逐步向现货市场倾斜。
如何评价市场化交易策略优劣
上文提到,独立储能的交易策略评判没有对比基准,或者说无法合理定义收益下限。我们不妨逆向思考,是否可以合理测算收益上限来指导策略评价。
为此,飔合科技自主研发了一套独立储能最优收益测算模型,该模型着眼于现货电能量市场,将设备性能考虑在内,基于历史市场真实情况回测不同场景下的理论最优收益。将独立储能的实际收益与理论最优收益进行比较,便得到策略得分,并可依此来评判储能交易策略。
山东作为国内首个允许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省份,其储能交易规则和市场数据相对成熟完善,下面我们将以山东现货市场为例,对独立储能交易策略展开评价分析。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以具体案例来看看设备性能、节点差异、报价策略对储能收益的影响。本文案例中的A、B独立储能,均为100MW/200MWh规模。
设备性能的影响
以2024年12月5日为例,A电站与B电站均进行了一次循环,且所在节点日前电价一致,日前中标时段一致,但该日B电站结算费用却高出A电站约7000元。通过表1两个电站设备性能参数的对比,可以发现出现如此差异的原因——B电站充放电深度与充放电转换效率均优于A电站,这便直接导致B电站一次循环充放电量可比A站多出近1/6空间,进而直接影响收益。


图1 2024年12月5日A电站与B电站日前出清对比

表2 A电站与B电站设备性能对比
注1:综合转换效率计算公式=上网电量/下网电量
节点差异影响
以2024年12月20日为例,如图2,A电站与B电站报价方案一致,但是A电站与B电站日前出清功率却相差甚远(A电站日前出清充电功率25MW,放电功率22MW;B电站日前出清充电功率75MW,放电功率73MW)。其主要原因在于A、B电站所处区域不同,区域内对储能的峰谷调节需求程度不同,导致两个电站出清情况不同,进而影响收益。


图2 2024年12月20日A电站与B电站的报价方案


图3 2024年12月20日A电站与B电站日前出清对比
报价策略影响
以2024年12月18日为例,如图4,两个电站充电报价一致,但A电站放电报价高于B电站。由于B电站报价价差更小,使其不仅中标了午间低谷与晚高峰,还中标了凌晨低谷与早高峰,该日B电站实现了约1.3次循环,A电站仅1次循环,同样导致了B电站收益比A电站更好。


图4 2024年12月18日A电站与B电站的报价方案


图5 2024年12月18日A电站与B电站日前出清对比
通过上文3个案例,相信各位读者对于“独立储能的交易策略评判没有对比基准”这句话加深了理解,设备性能的参差、节点需求的差异、报价策略的不同,均对独立储能的出清与收益带来了影响。因此,独立储能需要“一站一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研发独立储能最优收益测算模型的原因,在该模型里,我们可以结合交易规则,模拟交易出清,为每个电站智能生成符合其设备性能与节点情况的理论最优收益,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评判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表3 2024年12月某日A电站与B电站策略得分情况
注2:日前市场得分=实际执行策略电费/日前理论最优电费
注3:根据山东独立储能交易规则,独立储能实际充放电应按照日前出清执行,因此本表只考虑了日前市场的情况形成得分。在其他省份,可根据具体规则制定只考虑日前市场、只考虑实时市场、同时考虑日前与实时市场等多种情景的得分情况。
通过最优收益测算发现,受设备性能影响,A电站的理论最优收益高于B电站。因此导致,虽然实际中A电站电费高于B电站,但并不能直接代表A电站交易策略更优,通过实际收益/理论最优收益的得分情况来看,B电站策略得分反而比A电站高。也由此可以看出,直接对比电费收益来判断交易策略优劣的方式并不客观,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独立储能由于其市场化交易独有的特性,并不能直接通过电费对比来评判交易策略的好坏,也无法找到不做交易策略的收益基准。在储能策略评判需“一站一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基于市场真实情况,考虑区域特性,为每个电站生成符合其设备性能的理论最优收益,进而客观合理的评判各电站的交易策略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