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市场研报(2024年10月)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杨永明)
焦点月评
加油站充换电大有玩头
市场供需
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低迷
全球天然气供应保持相对稳定
国内油气生产平稳增长
国内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
行业资讯
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天然气储运能力不断提升
俄“西伯利亚力量”对华输气量将提前达到最大水平
油气行业首个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发布
国内首个油气田微电网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我国首个十万吨级绿色甲醇与绿色航油示范基地开建
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
成品油价格迎来年内第九次上调
企业动态
中国海油拿下巴西4个深水油气区块
中国石化入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24—2025年采暖季天然气保暖保供专题会议
焦点月评
加油站充换电大有玩头
9月25日,蔚来与中国石化达成充电服务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为用户提供覆盖广泛、查询高效、使用便捷的充电服务。根据合作协议,自9月25日起,用户在原有中国石化“易捷加油”APP和小程序基础上,也可以通过蔚来、乐道、加电APP,实现中国石化充电桩的查询、导航、启动、支付等功能,充电体验和效率进一步升级。自2021年4月15日蔚来与中国石化达成战略合作以来,双方在共建充换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截至目前,蔚来与中国石化携手共同建设了279座充换电站,包含119座换电站和160座充电站,覆盖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进一步加速了国内充换电网络建设,让更多用户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广泛的加电服务。
截至9月22日,中国石化已在全国累计建成充换电站8400余座,覆盖全国370多个城市,构建起“全国一张网”,为用户提供畅行无忧的补能体验。在中国石化综合加能站,用户还可享受购物、洗车、餐饮、咖啡、汽服、休闲等多元化综合服务,一站式满足人们的能源补给和生活需要。
其实不光中国石化,在新能源车的发展浪潮中,油企顺势而为,化身“油气氢电非”综合服务商,通过建设综合供能服务站参与到新的机遇中。如中国石油截至2023年已累计建成充电站957座、换电站69座、加氢站22座、综合能源服务站72座。中国海油在加油的基础上增加充换电、光伏发电、加气、加氢等多种能源服务的综合能源站数量已增加至100余座。预计到“十四五”末,综合能源站的占比将超过其全部加油站的10%。
从传统的单一燃油供应出发,将业务版图延伸至充换电等赛道,提供多重供能服务,油企本身就具有一定优势。如“三桶油”,他们实力雄厚,拥有土地资源。从充换电场站规划层面看,加油站作为传统的能源补给站点,分布广泛,本身具有场地优势,有利于充电网络的布局和覆盖,并可以省去租金成本和选址的麻烦。此外,“三桶油”又有服务优势和品牌优势。如果逐步形成能盈利、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将助力传统能源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之所以说加油站充换电大有玩头,除了油企运营的加油站具备多重供能的先天优势外,另一方面就是充变电行业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143.3万台,同比增长49.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32.9万台,私人充电设施810.4万台。2024年1—9月,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增量为283.7万台,月均增加31.5万台。
据中国石油油气市场模拟与预测价格重点实验室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达1400万辆左右,新能源车保有量将达4000万辆左右,对汽柴油的替代规模将达3500万吨左右。在此背景下,成品油消费大概率将于2025年达峰,而后逐步回落。长远看,随着新能源车对存量燃油车替代加速,汽柴油消费将更快回落。面对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形成的市场冲击,加油站作为燃油销售、交通补能、零售消费的中心,加快转型已成必然。
《中国加油(能)站发展蓝皮书(2023—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境内加油(能)站总量为11.2787万座,同比减少1.99%;LNG加气站达到4661座,同比增长23%;加油(能)站继续向综合服务转型,便利店数量继续增长,业务范围不断扩展,营销方式不断丰富。成品油销售企业加速从传统油品销售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预计我国加油(能)站终端网络数量将趋于稳定。2025年前我国加油站总量仍将增长,将达到14万座左右,2030年将回归合理水平,约为11万座。预计加油站行业竞争将日益加剧,利润和费用形成的“剪刀差”将成为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预计行业将以加能服务为入口,更加侧重于提供多元化服务,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将出现较大的品牌整合,最终形成多个品牌、各有侧重的竞争格局。
《蓝皮书》建议,加油(能)站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性为驱动、以效益为标准、以资源条件为基础(站点条件、资源来源)、以油(气)—电—氢为总体顺序,宜电则电、宜氢则氢,近期先电后氢,中远期电氢等多元融合,并不断丰富站点服务内涵,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加油站分步、分类、分层、有序、差异化加快转型。
市场供需
进入10月,中东局势骤然升温,地区原油生产供应受损的潜在风险较大,油价获得一定程度支撑。截至10月7日,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格为80.93美元/桶,较9月30日上涨12.76%。其中,10月3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72美元/桶,涨幅达5.03%。随后,中东局势缓和,供应端缺乏新的推涨素材,对价格的支撑力度也出现明显减弱。需求方面,国际能源署、欧佩克、美国能源信息署均下调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估值。其中,欧佩克将2024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较上年增长量预期从203万桶下调至193万桶,调整后的全年日均石油需求预计约为1.04亿桶;将2025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较上年增长量预期从174万桶下调至164万桶,调整后的全年日均石油需求预计约为1.06亿桶。国际能源署则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在2024年将增加不到90万桶/日,2025年接近100万桶/日,相较于2022至2023年疫情后每年约200万桶/日的增长幅度,这一增速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低迷的背景下,多家投资机构调低今明两年油价预测,叠加美国原油日产量创下1350万桶新高,多重因素影响下,油价上行空间受到抑制。
今冬明春,美国预计投产的两处LNG设施将带动LNG供应量小幅增加。但中东地缘冲突紧张持续,叠加俄罗斯经乌克兰管输协议到期,需警惕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供应收紧等风险。需求方面,据金联创统计,2024年前9个月,欧盟地区天然气消费量2155亿立方米,同比下滑9.27%。而1—8月期间,日本和韩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同比下滑11.2%和5.66%至612亿立方米和362亿立方米。相反,在1—8月期间,美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2.83%至6142亿立方米;中国和印度的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同比增长9.39%至28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1%至448.1亿立方米。美国和中印地区需求增长抵消欧盟和日韩地区的下滑。在极端天气驱动、工业需求复苏以及可再生能源增长强劲等多因素影响下,预计2024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速为1.5%。据国际能源署最新展望,随着LNG出口设施能力增加,美国HH价格2024年四季度为2.81美元/百万英热单位,2025年一季度为3.1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据金联创预测,欧洲和东北亚价格在四季度分别为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和13.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或均下滑至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和9.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整体而言,预计今年冬季天然气价格走势与上年同期类似,价格可能在今年12月见顶。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9月能源生产情况。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油、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
原油生产保持稳定。9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707万吨,同比增长1.1%;日均产量56.9万吨。进口原油4549万吨,同比下降0.5%。1—9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5987万吨,同比增长2.0%。进口原油41239万吨,同比下降2.8%。
原油加工有所下降。9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5873万吨,同比下降5.4%;日均加工195.8万吨。1—9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53126万吨,同比下降1.6%。
天然气生产稳定增长。9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9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8%;日均产量6.4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1199万吨,同比增长19.0%。1—9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8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进口天然气9908万吨,同比增长13.0%。
10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2024—2025年供暖季全国能源保供会议,深入分析研判能源供需形势,对供暖季能源保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指出,前期各有关方面提前谋划、及早准备,为今年供暖季能源保供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国煤炭生产持续保持稳定,油气增储上产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1.6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加3.7亿千瓦。当前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的较高水平,东北地区备冬储煤较为充足。天然气资源准备较为充足,调峰储气能力较去年增加了80亿立方米,储气库已提前完成注气任务。预计供暖季期间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能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但极端气候等一些可能影响能源稳定供应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行业资讯
9月19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正式投产,标志我国成功开创深水油田经济高效开发的全新模式,全类型深水油气装备的设计、建造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由流花11-1和流花4-1两个油田组成,平均水深约305米,主要生产设施包括1座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1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计划投产开发井32口,高峰日产油约2700吨,油品性质为重质原油。流花11-1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1996年3月建成投产,推动当年我国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近年来,随着礁灰岩油田开发技术的持续突破,中国海油开展油田综合调整项目研究,推动油田群可采储量和采收率大幅提升,开采寿命延长30年。流花11-1油田与流花4-1油田联合开发,迎来了二次开发的机遇。
9月24日,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在山东威海出坞下水,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热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规模化、高效化撬动海上稠油资源开拓新路径、激活“新引擎”。作为世界四大稠油生产国之一,中国稠油资源量约有198.7亿吨,仅在渤海海域,稠油储量就占原油总探明储量的近一半。据介绍,稠油即相对黏稠、流动性差的原油,开采难度很大。与常规原油“冷采”的开发模式不同,稠油通常采用“热采”模式。“热采一号”的核心能力是将高温高压的蒸汽注入油层后,使稠油黏度降低,成为流动性好、易开采的“稀油”。
9月27日,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完全攻克深水高压油气藏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深海一号”是我国首个自主勘探开发的超深水大气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一期工程于2021年6月25日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从300米到1500米的历史性跨越。二期工程开发位于距离“深海一号”能源站约70千米的陵水25-1区块,区域水深近千米,于2015年勘探发现,2019年拓展勘探取得成功,天然气探明储量超500亿立方米,天然气高峰年产量超过15亿立方米。该项目全面投产后,“深海一号”整体的天然气年产量将增长到45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海南省2023年天然气消耗总量的1.67倍。
10月8日,中国海油宣布渤中19-2油田开发项目已投产。该项目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平均水深约20米,主要生产设施为新建1座中心处理平台和4座无人井口平台。计划投产开发井59口,其中包括生产井34口,注水井25口。预计2025年将实现日产约18,800桶油当量的高峰产量,油品性质为重质原油。渤中19-2油田开发项目采取工程建设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举措,大幅提升了项目建设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为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增储上产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海油拥有该项目100%的权益,并担任作业者。
9月29日,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哈密段成功通气,标志着西气东输四线首段工程建成投产。据介绍,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包括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全长超2万千米。其中,西气东输一线干线起自新疆轮南,终至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干线起自新疆霍尔果斯,终至广东广州;西气东输三线干线起自新疆霍尔果斯,终至福建福州,分西段、东段、中段建设,目前西段、东段均已投产,中段正加紧建设。西气东输四线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战略通道,起自新疆乌恰县,经轮南、吐鲁番至宁夏中卫。率先投产的吐鲁番到哈密段全长583千米,设计压力12兆帕,年设计输气量达15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四线首段工程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保供韧性。
10月19日,国家管网集团粤东天然气主干管网华丰LNG储配站和华瀛LNG接收站配套外输管线项目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华瀛LNG接收站正式新增气化外输渠道,粤东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供气格局进一步得到完善。粤东华丰LNG储配站和华瀛LNG接收站配套外输管线项目是广东省政府部署的“市市通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管线全长约60.12千米。目前,该项目承接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华瀛LNG接收站项目来气,主要输往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年设计输气能力80亿立方米。此次投产进一步夯实了粤东地区能源保供基础,有助于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形成多气源互通互补格局,推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10月23日,中俄东线济宁支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泗水首站与中俄东线泗水分输站圆满完成动火连头、氮气置换作业,实现了中俄东线干线与济宁支线物理连接,意味着俄罗斯天然气入济进入倒计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我国四大能源运输通道之一,其济宁支线管道工程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中的气源保障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东省重大、济宁市重点工程项目。中俄东线济宁支线管道工程投产后,将打通俄气入济新通道,为济宁市每年带来22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可保障沿线9个县(市、区)550万居民的用气,同时可以为当地工业、商业以及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提供充足的气源。
近年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2023年,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较上年增加超4000千米,预计今年还将新增管道里程超4000千米。国家管网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管网集团加速推进管网互联互通,推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在长三角地区与中俄东线、苏皖管道等互联互通,织“线”成“网”,形成了“西气东输、俄气南下、南气北上、川气东送、海气登陆、灵活调配、全面保障”的供气格局。随着织网扩网步伐不断加速,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主干油气管网输气能力从2020年2230亿立方米增加到3290亿立方米,增幅达48%,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称,9月20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表示,俄气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达成协议,提前将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对华输送天然气的供应量提升至合同规定的最大水平,即380亿立方米/年。声明称,双方同意增加今年12月的供应,将确保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的每日天然气供应早日增加到最高合同水平,此前的目标是在2025年初。2014年5月,俄气与中国石油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供应协议,约定俄方每年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方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期30年。按照计划,2024年双方约定的供货量为300亿立方米。到2025年,该管道将实现100%的出口产能。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于2014年9月开建,全长约3000千米。从2019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去年,俄罗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供气约227亿立方米,比合同规定的供货量多了7亿立方米,是2022年供应量的1.5倍,约占到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总量的67%。据俄气公司公布的消息,今年7月27日,俄气创下了向中国每日管道输送天然气的新纪录,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供应给中国的天然气数量再次超过合同规定的日供货量。
除了“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之外,中俄两国还签署了“远东管道”供气合同,预计该管道年供应量为100亿立方米。此外,俄气还将与中国石油就俄罗斯通过蒙古国向中国供气的项目进行谈判,该管道未来的运输量为500亿立方米。目前,该管道项目仍在讨论中。上述三条管道一旦全部建成,俄罗斯每年向中国的供气总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
10月22日,由工程材料研究院主导制定的《油气田设备材料绿色制造和低碳排放指南》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石油在油气行业提出并牵头制定的首个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对促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油气田设备材料是油气工业及低碳能源发展的基石,其绿色制造面临着制造水平评价工具和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设计、制造、运维数据孤岛较多等深层次问题。《指南》首次规范了绿色制造和低碳排放的定义及内涵,为业界统一了语言框架。同时,明确了油气田设备材料的绿色低碳属性以及设计、制造、再制造、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提供了油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导性建议和典型示例,搭建了油气田设备和材料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化体系框架,为后续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参考。
10月10日,《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油气田微电网系统》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个针对油气田微电网系统的团体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由冀东油田牵头,联合青海油田、新疆油田共同精心制定的这一标准,基于对多元微电网“源网荷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深入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相关的数据模型。这些成果不仅为油气田微电网系统的碳足迹量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14日,从中国能建集团获悉,我国首个十万吨级,利用风光氢融合生物质生产绿色航油示范项目——双鸭山绿色甲醇与绿色航油示范基地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规划年产30万吨绿色航油和20万吨绿色甲醇。一期建设450兆瓦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一座水电解制氢站、生物质预处理工厂,以及一座绿色航油合成工厂。项目采用创新的绿色能源生产技术,通过利用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发电制氢,与利用秸秆等生物质原料气化生产的合成气进行耦合,再合成绿色航油,实现新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项目融合能源、农业、化工、交通四大行业,包括生物质收储及预处理、生物质气化、风光制氢储氢、费托合成航油等多个工艺模块。与成熟煤气化技术相比,由于生物质具有高挥发、高反应活性等特点,其气化技术是绿色甲醇及绿色航油产业落地的关键“卡脖子”技术,目前国内尚无可直接借鉴案例。示范基地项目采用多项全球领先方案,采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电-氢-碳高效耦合成套工业技术等多项技术,全面实现了柔性风光电力制氢与化工过程深度融合。项目全面投产后,年利用秸秆原料近90万吨,可实现年碳减排25万吨。
10月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重型燃气轮机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天然气发电到军舰动力系统,都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能源领域,燃气轮机以其高效、低排放的特点,成为清洁能源发展的核心设备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地位日益突出,而燃气轮机正是天然气发电的核心装备。长期以来,全球重型燃气轮机市场由少数西方企业垄断,中国在该领域面临巨大的进口依赖和技术封锁。因此,自主研发高性能燃气轮机不仅关乎工业技术,更是关乎国家安全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一环。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F级重型燃气轮机基本相当。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产业技术发展有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燃气轮机点火试验是整机试验验证阶段的首个重大试验,主要任务是验证整机设计、制造的有效性和试验测试系统的功能完整性,为全面开展整机验证奠定基础。这次成功实现燃气轮机点火,是继今年2月首台样机总装下线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成果,标志着项目研制全面进入整机试验验证阶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4年10月23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90元和85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每升上调0.07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07元。私家车主和物流企业的用油成本将增加。以油箱容量为50升的小型私家车计算,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多花3.5元;对满载50吨的大型物流运输车辆,平均每行驶100千米,燃油费用增加2.8元左右。本轮调价后,全国大多数地区车用柴油价格为7.1~7.3元/升,92号汽油零售限价在7.5~7.6元/升。这是今年第二十一次成品油调价,也是年内第九次上调。本次调价过后,2024年成品油调价呈现“九涨八跌四搁浅”的格局。涨跌互抵后,年内汽、柴油标准品均上涨15元/吨。
本轮调价周期内(10月10日—10月22日),由于利比亚原油产量恢复并迅速激增,以及欧佩克持续下调石油需求预测,市场担忧情绪浓厚,国际油价连续回落。后期由于市场对中国振兴经济持乐观预期且美国原油库存意外下降,国际油价出现小幅上涨现象,但支撑有限,本周期国际油价重心水平下跌趋势并未改变。然而国内对应的原油变化率始终处于正值区间。据卓创资讯测算,截至10月22日收盘,国内第10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变化率2.11%。截至北京时间10月23日凌晨收盘,WTI原油期货即月合约结算价涨2.17%,报72.0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即月合约结算价涨2.36%,报76.04美元/桶。
下一次调价窗口将在2024年11月6日24时开启,以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水平计算,下一轮成品油调价开局将呈现下调的趋势。展望后市,虽然近期亚洲需求前景有所改善,但需求端整体疲软的特征仍未扭转,叠加中东局势未进一步升级,国际油价上行动力依然欠佳。整体来看,预计下一轮成品油调价下调的概率较大。
企业动态
10月17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CNOOC Petroleum Brasil Ltda与巴西国家石油管理局及佩罗塔斯盆地的合作伙伴就4个巴西海上勘探区块分别签订了矿税制石油合同。此次签订的合同涉及巴西第四轮开放区块(矿税制)招标中标的桑托斯盆地S-M-1813、佩罗塔斯盆地P-M-1737/39/97,共计4个区块,均位于巴西海域,总面积约2600平方千米,水深600米至3000米。CNOOC Petroleum Brasil Ltda拥有S-M-1813区块100%的作业者权益,并分别拥有P-M-1737/39/97三个区块20%的非作业者权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担任P-M-1737/39/97三个区块的作业者并拥有50%的权益,壳牌持有30%的非作业者权益。
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据悉,这是国务院国资委下辖的第98家央企,也是国内首家资源循环利用央企。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股东成员包括中国石化、中国宝武、中国五矿、华润集团、中铝集团等多家中央企业。其中,中国石化负责废塑料循环利用,华润集团负责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中国宝武将其废钢资源回收业务或整体并入新集团。后续该集团还将拓展报废机动车、家电及电子产品等相关耐用消费品和退役风电、光伏组件等重大装备产品的回收业务。
近年来,中国石化作为国内塑料最主要的原材料提供商,在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方面积极行动。2019年7月,中国石化正式加入“终止塑料废物联盟”(AEPW),该联盟旨在终止环境中的塑料废物,防止海洋污染加剧,最大限度发挥化工和塑料生产商、消费品零售商及废物管理价值链上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投资预防、清理、创新和宣传教育等领域,执行联盟支持下开展的项目。目前该联盟已经有42家国际知名企业加入,中国石化成为首家加入AEPW的中国大陆企业。
行业政策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旨在通过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意见明确,要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搭建美丽中国建设项目库,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精准性。意见指出,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融资支持。聚焦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24—2025年采暖季天然气保暖保供专题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全国天然气消费保持中高速增长。会议研判了采暖季供需形势,预计供需形势平稳,供应总量和尖峰保供能力总体有保障。会议要求,面对天然气行业发展良好形势,油气企业要居安思危、系统谋划,切实做好采暖季应对各项风险挑战的准备,并努力推动天然气行业发展行稳致远。会议细化了民生保供、合同保供工作要求,强调多能互补、多企互济,稳定预期引导天然气有序可持续发展。会议要求持续强化产供储销各环节工作,加强天然气供应保障,加强采暖季市场运行监督,细化极端情形应急保障,全面加强管道保护,多措并举保障天然气安全运营和稳定供应。
原标题:中能财经 | 加油站充换电大有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