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日前,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培育创建,提升工业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全面推进化工、建材等产业链绿色化

首页 > 电力软件 > 管理软件 > 政策 > 正文

河南新乡市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碳达峰试点建设

2023-11-24 11:18 来源: 新乡市人民政府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日前,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

《计划》指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培育创建,提升工业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全面推进化工、建材等产业链绿色化改造。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强化能效标杆管理,在水泥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统筹推进碳达峰试点建设,示范引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育现代化产业链。统筹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破冰抢滩,加快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着力构建以高能级群链为关键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17个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努力建成新型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及储能产业链等11个百亿级重点产业链。

原文如下: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新乡市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新乡市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经2023年10月13日市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24日

新乡市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紧盯“两大跨越”、突出“产业兴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实施八大工程(创新引领、集群强链、项目支撑、优质企业培育、载体提升、质量品牌建设、产业布局优化、要素保障强化),推动五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融合更广、生态更好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产业能级更高。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30%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2200家,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产业结构更优。基本形成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5%,形成1个千亿级、4个500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1个百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创新能力更强。基本建成全国制造业创新高地,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5%,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5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

产业融合更广。制造模式实现深度变革,两化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工厂)50家,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发展环境更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形成五链深度耦合生态和一流营商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坚持以高端制造为引领,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1.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传统产业新旧发展动能转化,重新焕发生机。重点推进传统装备向高端智能装备转型,推进食品向绿色功能食品转型升级,推进轻纺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推进化工向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链中下游延伸,推进传统建材向绿色节能建材转型。培育壮大电池及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新乡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加快未来产业基地化布局、集群化发展、规模化提升,在重点领域形成“研发+产业+应用”链式发展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2.发展高端制造。立足产业发展前沿,强化“高精尖”产业深度谋划布局,大力发展精密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端产品,加快研发制造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端新品。提升起重装备、现代农机、振动筛分、盾构装备、印刷成套装备等高端化水平,锻长长板,打造更多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具有新乡特色优势的新型“大国重器”。到2025年,力争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提升到30%。(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3.引育高端人才。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按照重点产业链图谱清单,精准引育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引进院士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建立重点产业链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定向联系机制,强化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柔性引进。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链主企业等加强一流创新人才与团队培育。深入贯彻人才强市战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育各项激励政策。加强数据、设计、基金、高技能人才同步引育,构建完善的高端人才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人社局、工信局、财政局)

(二)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针对企业、行业、区域等转型场景,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全链条应用示范。鼓励龙头企业先行先试,探索产业链协同共享,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3家“数字领航”企业、3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1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3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2.着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深化制造业智能制造纵深发展,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强化标杆引领,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车间)和标杆企业,面向行业以及上下游打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累计建成115个智能工厂(车间)。持续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到2025年,累计推动1.5万家左右企业上云上平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通管办)

3.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一批产业关联配套项目,带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持续推动河南数智谷科技集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大力推进5G基站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5G基站1.35万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通管办,河南数智谷科技集团)

(三)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1.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培育创建,提升工业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全面推进化工、建材等产业链绿色化改造。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对标达标活动,培育一批全国能效、水效标杆企业。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工厂)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水利局)

2.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强化能效标杆管理,在水泥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统筹推进碳达峰试点建设,示范引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

3.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持续实施沿黄制造业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水利局)

(四)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赋能新制造。

1.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坚持“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发展方向,支持制造业企业大力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C2M(用户到制造)、D2M(设计到制造)、远程运维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每年培育3个左右省级及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工业软件、创新研发、数据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依托开发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生产服务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升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金融局、工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3.推动企业服务化转型。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开放创新研发、检验检测等平台,完善共享服务生态,赋能上下游中小企业转型。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行业数据中心,加快工业数据价值化开发,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数据要素便捷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发挥资本、技术、人才和品牌等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探索平台型制造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五)加快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坚持以集群化构建高效协同的生产制造网络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协同破解科技创新、投资融资、转型升级等瓶颈制约和共性难题,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为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服务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2.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参加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争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培育15个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3.推动集群协同发展。发挥集群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开展协同招商、同构创新网络、共同拓展市场,加强集群协同发展。推动各地探索产业协同、政策协同、要素协同、机制协同等新模式,提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水平。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主动融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协同构建新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三、重点工程

(一)实施创新引领工程

1.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系统布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型企业等,支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到2025年,力争省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8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2.攻坚核心关键技术。深入开展“五基”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聚焦基础零部件国产替代、基础元器件迭代更新、基础材料扩能提级、基础工艺技术提升、基础软件集成应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强化企业和各类创新平台协同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到2025年,力争承担3项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突破和推广应用50项“五基”细分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

3.强化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策支持力度,支持研制和使用单位建立合作机制,为研制自主创新产品提供试验验证场景。完善政府采购与工程招投标办法,鼓励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和领域,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国产化替代。发挥内需市场优势,强化自主创新产品供需对接,持续扩大创新产品应用,重点强化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与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财政局)

(二)实施集群强链工程

1.培育现代化产业链。统筹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破冰抢滩,加快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着力构建以高能级群链为关键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17个重点产业链,到2025年,努力建成新型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及储能产业链等11个百亿级重点产业链。(责任单位:相关重点产业链链长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保障产业链安全。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强化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预警监测与分析。加强产业链备份和灾害应急物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推动一批供应链企业纳入国家安全应急物资保障平台,支持长垣市等县(市、区)创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链协同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应急局、科技局)

3.深入落实“双长制”。贯彻《新乡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落实产业链链长和盟会长“双长制”,健全“一个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研发机构、一套政策方案、一批项目”工作机制,坚持专班化责任推进、清单化动态管理、常态化督导考核、精准化企业服务,强化重点产业链培育统筹推进,打造一批现代化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责任单位:相关重点产业链链长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实施项目支撑工程

1.强化产业招商。积极参加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世界传感器大会等活动,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施新一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行动,完善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压实各地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责任,强化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群链招商、央企招商等,力争每年签约重点产业项目800亿元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强化工业投资。抓好“三个一批”等省市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实施,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活动。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建立市、县级领导分级包联重大项目机制,着力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各类难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带动工业投资稳步增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强化“三化”改造。加快推进制造业全链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强“三化”改造项目储备,完善“三化”改造项目库,积极推进“三化”改造项目入库。力争每年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300个以上,带动全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

1.做强龙头企业。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分级培育链主企业。持续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争创省头雁企业,着力提升头雁企业群链带动力。鼓励企业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加快成为“独角兽”企业。到2025年,力争百亿级制造业企业达到4家,头雁企业达到1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

2.做优“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发展,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自主创新能力高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力争每年分别培育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力争每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家。加强中小微企业孵化平台建设,搭建“专精特新”企业生成空间,建设一批大学科技园、创客空间等创业载体,免费向大学生团队开放,厚植“专精特新”企业生长土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教育局、金融局、科技局)

3.培育优秀企业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企业家培训,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莅新或组织企业家赴知名高校,通过专家学者授课、咨询机构教学服务、成功企业案例分析、知名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培养企业家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互联网思维和杰出领导力,打造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企业家人才队伍,每年培训企业家100人次以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一批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优秀企业家典型。(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工商联)

(五)实施载体提升工程

1.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台。突出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构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两级体系,加快形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发展格局,支持现有省级开发区晋升国家级,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提质进位。支持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开发区做强1个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培育1个新兴产业或者未来产业,主动融入全市重点产业链体系。支持开发区建设区中园,建设一批工业高质量发展专业园区,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开展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创建活动,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公共平台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工信局、金融局)

2.推动集约节约发展。按照产业用地比例不低于60%的标准统筹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新增工业用地原则上布局在开发区,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在开发区选址布局。制定开发区规划用地标准,明确开发区用地结构、容积率、建筑密度及配套设施标准。建立开发区亩均投入产出综合评价体系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提高经济密度和产出强度。(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发改委)

3.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按照政企分离、管运分开的原则在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全面落实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强化专业人才和团队招引,加快提升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委会与行政区关系,有序剥离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制定开发区权责清单,明晰开发区管委会与属地政府、职能部门权责边界。精准实施开发区放权赋能改革,加强下放权限指导培训和专业人员保障,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人社局)

(六)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1.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实施“设计新乡”行动,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开展设计外包,支持设计企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大设计软件和工具推广应用力度,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升设计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4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2.提升质量标准水平。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模式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动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健全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参评中国质量奖、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新乡市市长质量奖。加快“标准新乡”建设,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与行业标准制定(修订),推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快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比重,增强行业发展引领力,掌握行业发展主动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

3.培育知名品牌。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支持“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世界级知名品牌,鼓励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加快向国内一流品牌迈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区域高知名度品牌。支持开发区建设商标品牌示范基地,提升开发区产业品牌标识度。引导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广泛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提高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

(七)实施产业布局优化工程

1.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突出郑新融合,结合各地产业特色,进一步优化全市制造业布局,着力形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一核两区多点”发展的新布局。一核:以市区(包括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引领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池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氢能与储能、基因工程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区:以平原示范区、原阳县、新乡县、获嘉县为主的郑新产业融合先导区,加快建设中原农谷高新技术产业园,积极承接郑州外溢产业,加强郑新产业协作配套。以长垣市为主的新型工业化提升区,重点发展起重、医疗器械等产业。多点:支持其他县(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长封一体化、延津化工园区周边区域、新乡县与市区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资源规划局)

2.融入国内大循环布局。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的产业合作,利用发达沿海地区的研发人才和技术优势,加速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等技术成果孵化,引进落地生产制造业环节和研发分支机构。通过梯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融入先进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

3.深化产业国际化布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境外工业园区。深化全球精准合作,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配置,开展全球并购,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集聚国际要素资源助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我市优势产业“走出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信局)

(八)实施要素保障强化工程

1.攻坚破解要素瓶颈。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强化对重点集群、企业、项目、平台的支持。大力推动产融合作,强化对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支持。强力实施企业上市“登顶太行”计划。支持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发行优先股、可转债、公司债等多种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引导各类基金帮助企业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稳步扩大制造业用地规模,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出让,制造业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力争每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制造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强化“亩均论英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能耗指标和环境指标保障力度,优化环保执法监管方式,确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生产经营。(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金融局、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

2.强化基础要素保障。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煤电油气等基础要素保障,着力降低企业基础要素使用成本。科学实施负荷管理,合理安排错避峰用电,保障企业合理用电需求。提高成品油应急保供能力,鼓励各地推进大用户直供气。大力实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建设大枢纽、培育大龙头、打造大平台、形成大物流,积极畅通物流通道,加快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

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进企业办理事项便利化。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工信局、工商联、统战部、政务大数据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行动计划实施,协调推进重点专项、主要政策、重大工程实施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工作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工作台账,健全评价机制和统计监测机制,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点评、年度总结推进机制,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各县(市、区)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加强考核激励。出台制造强市考评办法,每年对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服务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情况进行考评,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表彰奖励。(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加强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助企强链六个工作专班作用,聚焦产业链提升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率导向和结果导向,实行企业问题办理“四单”制度,组织开展“四项对接”活动,加强生产要素保障,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优化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督促督办、会议调度、考评奖惩等工作制度,围绕重点企业、产业、项目,聚焦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活力。(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加强氛围营造。深入总结行动计划实施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选树一批标杆示范,加大复制推广力度。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主动探索本行政区域内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新机制、新举措、新模式。要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中先进典型和案例的宣传报道,共同营造制造强市建设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