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19日,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3)在北京如约召开。作为全球风电行业年度最大的盛会之一,这场由百余名演讲嘉宾和数千名国内外参会代表共同参与的风能盛会,再次登陆北京,聚焦中国能源革命的未来。本届大会以“构筑全球稳定供应链共建能源转型新未来”为主题,将历时四天

首页 > 风电 > 风电产业 > 报道 > 正文

CWP2023企业家论坛一:双碳时代下的风电技术发展前景

2023-10-25 14:31 来源:能见 

2023年10月16日-19日,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3)在北京如约召开。作为全球风电行业年度最大的盛会之一,这场由百余名演讲嘉宾和数千名国内外参会代表共同参与的风能盛会,再次登陆北京,聚焦中国能源革命的未来。

本届大会以“构筑全球稳定供应链共建能源转型新未来”为主题,将历时四天,包括开幕式、主旨发言、高峰对话、创新剧场以及关于“全球风电产业布局及供应链安全”“双碳时代下的风电技术发展前景”“国际风电市场发展动态及投资机会”“风电机组可靠性论坛”等不同主题的21个分论坛。

10月 17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风能专委会副主任李鹏主持企业家论坛一“双碳时代下的风电技术发展前景”,参与该环节讨论的嘉宾有 :远景能源副总裁(中国区)兼解决方案总经理许锋飞、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兼工程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蒋勇、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兼创新研究院院长潘东浩、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凯、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杨怀宇、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首席技术官万宇宾、南高齿集团执行董事,风电事业部总裁顾晓斌。

谈话1.png

以下为发言全文:

李鹏:今天来的都是头部厂商负责风电技术研发的负责人,而且今天主题也是风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因为整个论坛自由一个小时,所以大家回答问题时候最好不要展开,直接说观点,在座都是业内大家比较熟悉德人,所以应该对一些情况也比较熟悉。

第一个议题,我记得我们刚到风电行业时候,是1.5MW风机,叶轮直径70米,这几年风机大型化趋势明显,前一段看到一个10MW的风机,我以为海上的,结果是陆上的,海上18MW,明年25MW能出来。作为风电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风机的大型化有没有一个天花板,而且这种大型化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许锋飞:我先说这个趋势为什么会发生,我觉得还是大型化带来的变化驱动是为了降本,还是为了更低的LCOE,还是为了节省土地资源。过去像1.5MW,甚至2MW的风机,跟10MW比起来省掉很多不用来发电的成本,表现在LCOE的降低,为业主做了很多贡献,包括征地。但反过来给我们所有厂家,甚至南高齿这样的供应商,部件的大型化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同时,也要求整机商在风机的可靠性上要做的更好。比如,陆上已吊装10MW的风机,叶片长度超过100米,这也意味着叶片驱动设计,叶片选材,叶片验证,叶片制造,叶片运输安装,到最后叶片如何控制运行保证性能和可靠性对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的供应商要求更高,核心就是可靠性。

蒋勇:我也谈一下大型化对我们行业可能产生一些变化。

第一点,确实是一个可靠性。将来从16MW到25MW,如果一台风机因为可靠性问题出现问题,损失比之前小功率大很多,包括单部件价格,整个价值量比之前多很多,所以对风机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可靠性,我觉得可靠性要提上去。

另外一个,对于运维这一块,因为单机容量变大,所以单机数量变小,对运维人数量可能下降,但是对于运维质量,包括一些部件全方位监控以及维护提出更高要求,以降低我们整个大的单体容量非常大的风机对电网的影响,包括业主发电量损失的影响。当然整个大型化还会促进整体的新材料运用,包括我们碳纤维滑动轴承,包括高强度钢等新材料,有可能随着大型化之后使用量包括规模也会上去,进一步会促进我们新材料的成本下降,会反过来促进我们风电的整个大型化的进步。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大型化之后,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无人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包括以后针对大型化的基础性研究,我们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对产学研的协同合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通过产学研的更深厚的合作,去为我们的大型化打好基础,促进我们整个风机大型化的健康发展。

李鹏:陆上会出现15、16MW的情况吗?

蒋勇:有可能会出现。

潘东浩:实际上行业发展到现在,大家的认识越来越趋同,不像十几年前大家还讨论技术路线,前面两位谈的我都非常赞同。

我补充一点,现在大家都在谈大型化,我们10几年前就在谈拐点,但是拐点一直没来。困惑得很,任何的产业、行业,哪怕物理,总有一个边界,好在现在还没到。刚才李主任问的15MW陆上可不可行,不一定是产业链的问题了,可能还要牵扯很多的工程技术,是不是我们能运到现场,制造端是不是这么大的部件能生产出来。材料端,如果我们碳纤维大量的应用,国产碳纤维我相信它的成本一定会大幅度降低,反而会推动大型化进一步的拓展。所以,每年我们都在看未来,每次看未来的眼光都不准,但是从眼前看大型化还是一个在短期内非常非常清楚的一个方向。

另外一个可靠性问题,大家都在关注,但是可靠性问题背后还有一点,以往我们风电的快速成长其实靠很大的数量来做很多的时间来做验证,刚才比如说1.5MW,我投一个风场可能有几十台验证可靠性,现在投一个风场可能跑半年未必能验证我的可靠性。所以理论端、台下端、测试端投入更大的成本做这个验证。所以我个人讲,是不是大型化到一定程度,可能对我们迭代的速度会形成一定的限制,所以可靠性的验证样本量更少。所以,相辅相成吧,目前看大型化应该在我们的旺季,未来3-5年内还是一个趋势。

李鹏:现在的问题是,谁能够证明这个可靠性的问题,比方说你们觉得自己的好,别人的不一定好,但是实际上你看各项指标,包括功率曲线,可用率,大家基本上没差别的,也就是说没有办法客观的分析清楚这个风机的可靠性到底怎么样,也就是行业里缺这么一个维度的指标。

潘东浩:对,这个行业没有公开的非常透明的指标,但是以往的可靠性问题跟我们现在担心的可靠性问题不是一个层面的。以往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欧洲的厂商在前面,大概可靠性理论边界还是比较清楚的,现在是一个无人区,我们理论算过了,实验算过了,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因为在任何一个设备机械尺寸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它的理论边界有可能会被突破。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要更谨慎的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等到最终它的可利用率等这些指标出来其实已经来不及了,这是一个最后的结果。

李鹏:所以,现在大家可以考虑清楚一个事儿,我们达成的共识并不光是大型化共识。很多人跟我抱怨,现在要跳出最低价竞争这个窠臼,但是如果跳出最低价竞争这个窠臼要说明比别人好在哪儿。行业里并没有一个机构把大家组织起来研究清楚,包括许博士说的LCOE,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到现在也没有一家能说清楚,包括可靠性指标也没有能说清楚,所以我们很难对某一家某个产品有清晰的判断,这是我们聊到现在非常困惑的问题。

张凯:几位领导观点达成一致,从市场驱动或者技术的发展,大家都认可大型化。对于行业来说,降本是一个最大的优势。但是有一点,我们这里面刚好结合刚才几位领导讲的近期最大的挑战就是大型化带来的,不管陆上还是海上,风电的基础理论上,包括叶片的问题看起来很关键,也很重要,也是很难跨越的一个问题,同时包括咱们的快速迭代、快速的推向市场,咱们整机的这么一个验证应该说是不充分的,所以说导致这两年应该说大型化还是有很多问题。

刚才李主任也讲可靠性这么一个事儿,应该说我们风电这一套体系来自于国外,咱们看国外的风机是不讲这个东西的,没有这一套体系,我们国内的可靠性是基于军品的这一套体系,拿来直接移植到风电行业不可以的,我们风电体系不健全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海上风电进一步支撑可靠性课题,也算是我们这个行业大家都关注到这一点的问题,希望下一步行业内相关的厂家一起协同来做这个事儿,我们前期也做了一个工作。

李鹏:其实像国外很多比较重要的标准,其实都是团标,尤其是头部企业,大家认可了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行业的隐形的强制性。大家认为可靠性重要,认为LCOE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实际上这个标准要尽快得出来,不然没有一个尺度来衡量这个。

杨怀宇:刚才主持人问陆上15MW能不能做,在这里做个广告,因为今天下午我们就要发布我们15MW陆上产品,我相信在座的各家其实应该都有储备。刚才各位领导也说了,这个大型化的事情最终还是大家认为成本的事情,只要大家算起来度电成本还会往下走,这个趋势就不会停止。

当然,刚才各位领导听到,这里面会有很多挑战大型化之后,我相信我们中国的厂家从来都不缺乏尝试的勇气,所以这个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可能各家会有各家的考虑,比如我们三一重能,我们想法是我在大型机组上还是做海陆一体化设计,做平台时候就同时考虑海上和陆上问题,限制会多一些,基于不同考量大家步伐有快有慢,关注的点可能不一样,最终我相信还是会走到更大的水平。

李鹏:本来他们今天让我问一下三一一个问题,15MW以上的会卖到一千以下吗?

杨怀宇:这个可能不光取决于我自己的想法,可能还要看市场和在座各位的想法。

李鹏:好吧,那您觉得风机的大型化这个领域怎么才能够控制成本,这个事儿可能至少从中标价格来说,三一确实一次一次的刷新了大家的认知,比方15MW的,也许以后陆上还有20MW的,这个过程当中产业链整体配套以及整体成本的管控,您那儿有什么想法和措施吗?

杨怀宇:首先,我觉得我们三一虽然说有时候可能会先走一步,我觉得现在看成本上并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在座的各位大家的产品投出来的价格基本上都差不多,至于说在成本的管控方面,肯定是多方面的。从技术角度讲,我们觉得可能最主要的还是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和你了解的供应链配套能力合理的,一个是定义你的产品,一个是选择或者说去定义你的部件的能力,有时候可能也不能去求全或者全覆盖这种方式,还是要找最适合你自己的一个状态,比如说载荷控制,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方面,会有一些取舍,我相信各家肯定都有自己的考虑。

万宇宾:刚才大家聊到大型化和降本的关系,我也想表达一下我的理解。现在行业内有一种共识,大家认为现在的价格成本的进一步优化就应该归功于大型化,这点我有点不同的看法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个人理解大型化对于降本的增加值应该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个,刚才许总介绍到,风机的大型化会和我们整个项目的关联建设成本有极强的耦合,所以大型化本身不带来红利,这个对我们LCOE带来下降。但是我们关注产品本身,大型化是成本挑战,反而带来成本增加,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手段抵抗他,因为大家知道有一个基本规律叫平方立方率,以风电为例,我们捕获的风能与风能直径呈平方关系,对于这样的大型结构,我们材料、重量、成本可能跟我们的材料呈立方关系。当然平方立方率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表述,更多是一个概念层面的。同样我们呈现了在大型化路径上面临的挑战,这条路是比较艰辛的也比较艰难的,未来能够做到大型化的同时单位千瓦的成本还会更优。我们接受更柔的现实,并且我们了解这种柔性的特点,我们要驾驭这种柔性。另外尽可能增加我们材料的承载能力,所以大家看到大量新材料的应用。同时,我们的设计更加精细化,我们的控制更加的智能化,通过这些手段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达成我们对平方立方率的对抗。

在这个过程中刚才也谈到可靠性,我们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其实会产生很多需要把控的要素,会比原来更多,会比原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所以这就谈到一个最关键的概念就是我们的创新和验证体系,我们一方面在不断的尝试新的东西,另一方面需要在产品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通过有效的测试和验证的手段让这些我们设计之初的预期、前提条件得到精准闭环,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产品真正在大型化之路上走的稳,走的远。

顾晓斌:前面几位讲的跟我南高齿感受不一样的,各位都是负责技术的,我们接触的更多是一些销售、商务人员,感觉调子都不太一样。我非常同意技术人员,尽管我是非技术人员,我觉得正常的逻辑自然科学是有它发展的规律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在国外也有很多客户,国外整机商反而在反思,说我前面的基础最最危害行业的是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可靠性问题,不管是哪方面带来的。国内有点冰火两重天,国内要有更大的基础,要降低成本,当然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有边界效应扩散,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平衡点,通过平衡点之后还面临很多未知的风险。我们应该要理智,大家要理智,要尊重科学。

说一下大型化对南高齿的挑战,一个是涉及技术,我们原有掌握的1.5MW、2MW、3MW,很多设计模拟技术到了更大MW以后可靠性会降低,甚至一定程度上以后会大大降低。量变引起质变,按照中国市场的规律,在不断推出这些产品,增加我们验错的机会,当然代价是巨大的。但是你不得不走这条路,我们是到无人区的,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了,我们一个是提升自己的设计技术。尤其对新产品的跟踪,感谢主机厂非常配合,我们新产品密切跟踪,及时反馈。再带来的还有制造技术,也不是单纯的放大,很多东西简单来讲,比如到热处理超过一定厚度以后,原有的经验和参数不是简单乘1.5倍乘5倍。还有制造技术的更新,还有检测技术,验证检测可靠性等等都超过以前。不仅仅是加强检验,而是检验技术要提升等。比如我们也推的自动的可以保证消除人为在里边的判断。大型化带来很多的挑战,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尤其我们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只有响应各个主机厂共同往前去进步。

情况是不太一样的,尤其中国的风能和国际上好像差别很大的在这方面。

谢谢。

李鹏:感谢,刚才确实收获很大,接下来我有一个比较困惑,但是也比较扎心的问题。第一个,前几天我们开了一个会,会上有人把手机拿错了,后来我们就发现,VIVO的手机和OPPO的手机长相都一样,我们在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手机能拿错,后来发现他们共享同一个供应链的。刚才说大型化是一个共识,这个共识也很可怕,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抱怨最低价中标,实际上我们真的能够说出来某一家跟另外一家风机上有一个本质的差异吗?因为我们所有风机厂家的供应链都是基于同一个供应链,比如我们齿轮箱很多都从顾总那儿直接买的,叶片也一样,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是什么?所以大家能不能讲讲,从自己的角度去看,我们怎么打造我们差异化的优势,因为如果不去回答这么一个问题的话,我觉得风电产业永远会陷入最低价竞争的恶性竞争力。

刚才杨总说了,大家成本优势都差不多,其实说白了,没有几个赚钱的,这种局面怎么跳出来,没有人拿VIVO的手机跟苹果比,我们在未来准备怎么打造我们跟其他的厂家的差异化竞争的优势,除了原来的直驱跟双馈是一个区别,现在大家都跑去双馈了,双馈跟双馈什么区别,如果不解决的话,真的跟手机一样我们产品没有办法回答为什么我要优质优价,因为我没有办法解决优质的概念性问题。

许锋飞:我先说,在座可能也有业主,比如说现在维斯塔斯也能造出来一款200/5.0,它的价格也是1800,你是买谁的?就它投的标跟国内所有厂家是一样的。其实大家心里是有杆秤的,我们业主不傻,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有很多因素决定了为什么我们老是在最低价这条路上狂奔。

回到刚才,李司问的问题也很好,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确切的评价可靠性,但是其实我们一定知道哪些不是,比如说TBA可用率时间肯定不是,你要求99%的时间可用率所有厂家都给你保。有风电同仁、行业做的很多工作,我们知道很多是,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不是。但是我们怎么找到什么东西是,比如我刚才问的大家那个问题,现在维斯塔斯很可惜,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了,但是我们心里这杆秤我们是知道的,怎么样把我们这些模糊的现在还没有固定的、没有数目化的。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努力。

蒋勇:我们当前整个行业确实是比较卷,可能看的更多的是整个的售价,最开始的初始售价,对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可能相对少一点,最终整机厂商存活比较好、发展比较好一定关注全生命周期成本,我们关注风机本身的品质和可靠性。我还是想说这一点,最终会决定整个风电厂商可以走多远,大型化一定是一个趋势,这是我们一个共识。

当然大型化走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注意节奏,相当于我们不要跨越式发展,可以一步一个台阶发展,风轮一点一点往上增加。设计、批量验证过程始终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这里面就需要前面的一个大型化的基积淀,这是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包括台架实验关注度,特别大型化之后对台架需求等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未来风电发展,我们怎么样评价它的风机的可靠性和品质,还有很多维度评价,包括部件损坏里,故障停机次数等等,确实缺少行业规范。现在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几乎每家都有数字化平台,我们数据都已经回到业主的中心,有些部分也是给我们整机厂商进行了分享,如果我们有一套标准,基于这个标准,基于数据进行计算,完全可以对整机进行评价,基于这个评价可以驱动整个行业可以以一个良性的发展。

整体上来讲,包括未来一些差异化竞争。现在整机厂商很多差异化竞争是对风机系统上的理解,系统差距。风电其实竞争到最后可能竞争的是统计学,因为风电整个特殊性就是风的波动性和风电的不确定性,谁对风能的本身本质了解比较透,对机械结构,对风机设计了解比较透,就可能会有自身的优势。

这里面说到底还是对数据的利用,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我觉得未来也是可以打出一些差异化。

李鹏:感谢,我插一句,我最近在一直琢磨一个事儿,苹果到底是卖硬件的还是卖软件的,我最终得出来它是卖软件的,因为硬件很大程度上,当然它也有自己的供应链,但是它的供应链同时也供给安卓的这些手机的厂商,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也同样在硬件上是共享供应链的,他的这种差异实际上从软件这个角度、构建生态的角度起来的。

蒋勇:因为大型化之后还有一个特点,风机数量变小了,所以我们供应链的数量也是变少的,这跟整个降本的规模化是一个矛盾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平台化和模块化,甚至以后行业的标准化,如果模块标准化成本会进一步下降,但是软件的差异化是每个厂商不一样的地方。

潘东浩:咱们现在是差异化,计算的差异化感觉这些年差异化在收敛。

李鹏:我们也有这个感觉,我们感觉确实我们也不傻,大家可以看看,这些年我不点名,但凡出了批量事故的都消失了,真正出现了技术上有重大问题的这些厂家现在都消失了,所以,能存活下来的其实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实际上就我们自己的感觉真是分不清楚这个之间,如果说单纯的某一类的,比方说刚才许博士说的那几个指标,但是综合到一起,其实最后归结到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影响非常小。

潘东浩:我们最近做一些小项目,研究企业特有的统计模式或者怎么样,这个也不是重点,前面李司谈的差异化,打从创新来考虑差异化已经意义不大,只是一种选择,实际上我们会下都有各种交流,我们的技术人员,包括我们合作方,上游下游交流相当充分,差异不是我们创意的能力或者怎么样,而只是企业的一种或者跟市场营销的一种模式的选择,最快或者最大最长需要抛出来。现在我们选择什么,我们现在创新要求最快,推产品我们要有意控制节奏,是选择的问题不是创新媒体。我们面临的风险跟压力跟以往不一样,现在大家都谈可靠性问题,这个跟几年前谈的可靠性问题不一样,几年前可靠性问题是大家要注意可靠性、质量管理或者怎么样。现在的可靠性问题是前面一团迷雾,所以这个时候的试错或者怎么样在于不同企业间的一种选择,在什么时候推到一个什么样量,这是我们差异性的选择。当然到不了前面举个的例子,苹果的维度。

张凯:李总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这个问题是产品战略,实际上是每一家的核心。第一个观点,咱们现在的行业的差产品战略,我认为更多不是从技术的驱动,更多是市场推动的。比如咱们大型化,或者陆上风电,是成本竞争的产品战略,有比较大的区别,第二个,看似咱们各家的供应链有很多相同,同质化很严重,但是核心的不是这样。第三个,软件一定是不同的,现在看起来在行业,就是制造这个基础上有大幅进步的情况下,硬件大的问题看起来没有颠覆性问题,更多的是怎么用好它。你的主控,你的变价,你的场权控制怎么用好,各家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根据你的运行,根据你自身的技术基础有不同,我相信各家一定不同。

李鹏:感谢张凯总,张凯总谈了自研问题,我知道你们增加一些关键零部件自研比例,这块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差异化还是控制成本?

张凯:机械运行可靠性影响更大一点,一方面产品更好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为了提升竞争力,各家是有不同的。

李鹏:所以哪些自研哪些不自研,这个是很重要的判断,哪些是将来能够,软件肯定是一个,好多叶片也自研,因为叶片的设计对于发电力影响比较大,齿轮箱大家不会自研,接下来三一自研可能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这块有什么想法,包括怎么打造,除了价格之外,三一其他的差异化路径。

杨怀宇:我们主要自研的是叶片和发电机,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叶片主要是因为跟整机的相关性太高了,你对于设计的不同认识对于整个产品最终的影响太大,所以叶片我们肯定要坚持自研的,像其他的零部件我们至少目前暂时没有自研的打算,我们其他的部件还是通过整个行业推高规模化生产,追求规模效应可能对整个行业或对我们自己目前礼说可能更占优。

我也同意许博士想法,现在看起来从表面参数上看,大家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但实际上细节应用大家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比如说同一款齿箱大家应用水平可能不一样,有人用到6MW,有人用到5MW,像叶片,有人追求效率,有人在不同机型上匹配载荷和成本,这个确实不同的产品不一样的,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其实苹果和安卓为例的话,大家都知道其实苹果摄像头的品质肯定不如安卓企业级,通过他自己的优化可能水平没有那么大,这个在风电行业还是会有的。

我们将来不一定非得盯着主机本身,将来大家肯定都会成为所谓行业整体方案的解决商,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盈利能力,因为现在确实主机的毛利也非常低了,将来大家都说数字化消费之后都是体验优先,追求体验,将来我们还是针对我们的客户的体验的痛点和难点想一些办法。

李鹏:感谢杨总,接着问一个问题,提到做整体方案的提供商,很多行业都提这个事情,包括光伏行业,光伏行业现在是非常明显的,您觉得整个风电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它的核心点在哪儿?

杨怀宇:我个人觉得,当然现在可能想的也不是很重要,最终还是看你到底能给客户带来多大的收益,你的方案优势比现有的到底能好在哪里、高在哪里。这里面刚才说的后面的服务、现场的施工,作为我们三一集团都在做一些研究,将来即使国内市场推动慢一些,对国际市场来说这套思路至少被接受的。像海外维斯塔斯来说主要利润点都是来自服务,整机本身也其实利润率很低,甚至是负的。

许锋飞:现在风电链条是很清楚的。整机,业主找设计院做选址设计,送出,最后发电。整个链条很长,涉及到的分工也很细,如果说一家要去做整体的解决方案的话,是不是就得把设计院整合进来,或者自己要不要成立一个设计院。但风电门槛比较高,比方说风机质量很好,但是微观选址,尤其单台机的选址影响极大。整体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打算自己有能力建设,还是整合产业链条上下游。

杨怀宇:这个还有待成熟,但是都有。比如我们三一自己,有自己的新能源公司,做风场端设计和运维,类似于设计院的职能。现在从能力上讲不好说,跟成熟的大设计院是不是能比,但是至少是引入一种竞争和比较。大家只有互相促进才会促进这个方面的进一步的发展,就像现在主机厂这样,大家也是在竞争中互相都有提高。

李鹏:今天金风没来人,他们基本上往这方面走,打造全方位服务运维能力,效果怎么样,拭目以待。

万宇宾:刚才谈到解决方案,可能在座的所有的风电整机企业至少5年前就已经提出从卖风机向卖解决方案转型。事实上整机厂商也有这样的能力和技术资源。但现实是,在大量的批量的风电项目运作中,因为一些角色的原因,主机厂家能够深度参与解决方案的设计、定制和优化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很多时候可能跟我们行业的项目运作点、运作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作为设计院可能从他在一个项目中的职责定位来讲,可能有时候又不一定能够真正的和业主和发电企业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去精雕细琢每一个设计。

这里面我可以提一个我个人的看法,从我们合作的这么多客户当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客户,这里举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华润,他自己的研究院总部建设管理部门,包括计算中心,他们会深度参与每个项目前期的微观选址、设计过程,形成了一种机制。在每个项目中发电企业,第三方的设计院,整机厂商联动探讨每个项目中该怎么优化、设计。从结果来看也是比较好的,因为我们站在主机厂视角,有时候看我们这么多风机运行在不同的客户下也表现出差异性,是比较正面的案例。站在发电企业本身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解决方案的精细化设计和优化设计门槛比较高,但是作为他们自身如果能够在这一块投入更多的资源,投入更多的技术力量做好,我觉得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鹏:顾总,回到刚才那个问题,都是以前的,怎么整合出差异性?

顾晓斌:这个行业的透明度还是应该增加,怎么增加。如果我南高齿出了问题我肯定不希望透明的,我的竞争对手出了问题应该透明,大家知道它有问题。行业的透明度增加以后,我相信各个企业的差异,产品的差异,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应该体现出来。没有道理这么多家企业做出来的东西一模一样,我坏的他也坏,他坏的我也坏。这个不符合科学规律,这个难题很大,只能提给协会看看如何增加透明度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对风机的考验,没有拉到比较严苛的考验,真正差异性没有得到体现。国内去年平均运转时间两千小时,国外三千八小时,甚至好的超过四千小时。拉到四千以后产品的可靠性、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都跑一样快,我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得不到体现,所以也有一个经济问题。算一下时间,国外两千小时,国内一千八小时。按装机容量,国外建两风场,国外建三个风场,是装机价格打的这么狠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国外发电小时数超过我们,所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拉到三千四千再看稳定性怎么样。

比如我们齿轮箱都是南高齿,或者还有二级供应商,还有三级供应商。我们了解,我们也有很多友商,到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水平参差不齐。我觉得在南高齿来讲,我们说我们要做世界一流的企业,世界一流的企业一定是一流的供应商来支撑的。不可能说我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但是我的供应商,我的轴承等都是二流三流的,这是一个悖论。即使在供应链上也有差别,如果只看一层看不出来,相信再看第二层、第三层一定能看出来里面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是不是会有影响的。我认为一定会有影响的,要不然为什么企业有所为国际一流的企业,有二流三流企业,一定产品品质上有差别的。

就讲这么多。谢谢。

李鹏:您担心的的透明问题我倒不是太担心,因为但凡有问题了下午就收到信息,都是竞争对手发的。第二,不是删贴问题,出了什么事儿或者什么问题,业主心里都多少有数,也就是一个月两个月差不多这个事儿。大家在座的确实有一件事要承认,大家的差异没有大家想像那么大,这个可能还是从业主的角度愿意去提一下。

今天也是比较难得,在座的基本上都是做技术研发的,底下有很多的业主,最后每个人从研发负责人的角度,看看跟业主有没有一句话要交代或者叮嘱的?

许锋飞:我相信最后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手机滑开解锁以后,最后这两个人各自拿对了自己的手机,所以谁是你的菜,虽然表面看一样,谁是你的供应商,大家用的风机用的多了都会给出自己的判断,哪一个是你想要的。

蒋勇:风电本质还是一个发电设备,最终比拼品质和质量,我们相信通过未来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整个透明化程度的不断扩大,整个风电一定会进入到一个非常理性的时代。

潘东浩:我们运达风电是做百年老店的,希望跟业主在长久的收益模式形成一种共识,并且共同创造这样一个新能源下一步美好的未来。

张凯:最后说一句划分,风电是一个长跑,希望咱们用时间来检验这个东西,最后有品质、有可靠的产品,一定会为业主合作共赢创造价值。

杨怀宇:我们三一是发展过程最波折的,以前给业主带来了很多困扰,这几年来看,我们三一一直把体验和效率放在第一位,风电市场长跑日久见人心,我们通过长时间的体验和配合,能够使大家对我们有一个新的认识。

万宇宾:风电的产品技术发展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长久的坚持,中车愿意跟所有行业同仁客户一起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在双碳实现路径过程中展现我们风电的价值。

顾晓斌:我们平时跟业主,跟主机厂也聊,借这个机会诚挚邀请我们的业主,我们客户的客户能够有机会到南高齿参观,我们充分监视我们在技术、应用、质量控制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欢迎大家指导,我们有信心让您对南高齿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更相信我们的产品。谢谢。

李鹏:感谢各位嘉宾,今天上午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我们发现我们很多有共识的概念其实是没有指标的,这一点既是这些头部企业下一步去努力的方向,也是整个协会下一步一个工作的重点。我们说可靠性,我们说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我们希望将来做选择时候每一家都把指标拿给我们看,到现在是没有的。另一个,我觉得双碳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可能把整个风电产业蛋糕做大。如果在座的整机厂认为中国整机都很卷,都打价格战,如果不解决差异化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用量化指标证明真的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我觉得整个行业可能还会继续卷下去,这个可能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

今天于秘书长跟我讲,这次参会厂家是最多的,1000多家。但是我们也看到我们熟悉的厂家没有来,各种各样原因已经掉队了,我们希望将来整个风电厂也能够蓬勃发展,蛋糕越来越大。希望整机厂、业主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获益,获得更好的更加绿色的未来。

感谢大家,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

(根据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审核)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