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方看好的节能服务市场,究竟还有多大增长潜力?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在今年4月发布的《2021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中给出预测:节能服务产业在“十四五”期间有望以年均10%~15%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年末,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将从2021年年底的6028亿元增至1万亿元。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张越月)
然而,市场开拓不是一帆风顺的。根据中国节能协会的调查,过去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从用能企业传导到节能服务公司,部分项目遭遇回款难等问题。同时,传统技术类型的项目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风险大、竞争激烈。
资金少、盈利难,这是节能服务市场面临的两个难题。前者影响的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后者影响了节能企业的收益。当下,节能服务市场应引入高效融资模式和高回报商业模式,以补齐资金不足和盈利能力弱两个短板。
融资模式
以电力数据为基 凭能效水平借贷
节能服务市场融资有多难?根据中国节能协会的调查,2021年,虽然行业融资总额同比增长12.9%,但有36%的节能服务公司未获得外部融资。
银行信贷是节能服务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不匹配正是融资困难的一个原因。信用基础弱是影响企业获得融资的另一个原因,节能服务市场的参与者以中小企业为主,资产实力小,信用基础不牢,这容易产生一种结果——服务商想投没钱,银行有力无心。
信息不对称、信用基础弱,节能服务市场面临的问题也曾困扰消费、出行等领域,化解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平台,借助双方认可的机制解决问题。当下,这样的平台已经出现。在浙江湖州,一个依托电力大数据打造的工业碳平台正在成为连接节能服务企业和银行的桥梁。
2021年2月,湖州市在国网新能源云数字经济平台的基础上,集成了区域内规模以上企业电、气、煤、油等39类能耗数据,将其转换成碳排放量,从企业所处工业领域和所处细分行业碳排放水平两个维度,辨别企业是“高碳高效”“高碳低效”,还是“低碳高效”“低碳低效”,再结合区域和企业产值,进行统计、分析和赋码。
工业碳效码类似家用电器上的节能标识,它将企业的效率标识分为1~5级。如果能够获得1级标识,意味着这家企业某一周期内单位产值碳排放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获5级标识的企业,其碳排放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注:K=某企业某一周期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所处行业同期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的平均值
湖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函韵表示,对企业能耗科学“称重”是工业碳平台应用的关键。当前,湖州供电公司会根据碳效码为企业开展“供电+能效服务”,帮助企业进行专业技术改造,助力企业节能降耗。当地银行也依托工业碳效码,对低碳高效企业扩大产能、高碳低效企业节能降碳技改给予不同额度的贷款优惠——碳效等级为1级的企业,获得贷款的优惠空间最大。
在湖州,碳效等级已成为银行授信额度审批的重要因素。以长兴农商银行为例,该行根据企业碳效等级,制定出差异化的绿色授信方案——在正常利率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等级给予最高6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截至目前,平台累计为企业发放绿色信贷2088笔共计132.7亿元。
5月,湖州正式发布工业碳效码2.0版,2.0版碳效码新上线了“碳诊断、碳技改、碳金融、绿色工厂、绿电交易”五大应用板块,支持金融企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出“碳效贷”“碳惠贷”“项目碳改贷”等产品,进一步方便企业选购。同时,平台可撮合用能企业购买绿色能源,提升参与碳交易的能耗企业及减排企业的成交率。近日,浙江省工业碳效评价与改革创新中心在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挂牌成立,中心将在浙江省内开展工业碳效码场景应用运营服务。
除了已在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广的工业碳效码,湖州在生活领域也推出了类似的平台——“碳达人”平台。平台按“行为能识别、数据可采集、减排可量化”的原则,将居民屋顶光伏、电动汽车、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开发为减排场景,贯通已有的绿色低碳行为平台数据资源。据介绍,除了借助活动提升平台应用活跃度,湖州还探索运用计量标准等生成核证碳减排量,实现居民碳平台与工业碳平台跨界融合,推动建立碳汇市场交易机制。
盈利模式
传统模式升级中 融合模式待破题
根据多部委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平均利润率为9.6%,规模以上工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1%,重点公路货运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为4.8%,商品流通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而节能服务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为8.4%。和很多行业相比,节能服务的利润率并不差,但比2020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除去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盈利模式也影响着项目的效益。当前,节能服务公司的主流盈利模式是合同能源管理(EMC)。合同能源管理包括三种主要类型:一是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提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资金、项目实施和全过程服务的节能效益分享型;二是由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服务公司保证承诺节能量的节能量保证型;三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能源托管费用的能源费用托管型。
预期收益较高的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是目前市场的主流模式,但这种模式却存在一个缺点:在整个节能项目正常运营之前,节能服务企业是没有效益收入的,而前期的设备投入、工程施工和试运行都需要资金支持,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阶段继续大量投入之后才能有产出。在节能服务行业中,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提高了节能服务行业的资金风 险。
随着国内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的不断成熟,复合型商业模式已经出现,绝大多数以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为基础,并兼具节能保证模式下节能收益差额退款部分的特征。如“补差分超”模式,就是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向业主单位承诺某一比例或数量的节能量,达不到承诺节能量的差额部分,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返还给客户,超出承诺节能量的部分,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分享直至合同期满;再如“累进比例分享”模式,双方设定最低节能量或比例,超出最低标准的部分按照梯级差额累进的方法进行分配,通常情况下,节能量超出所约定最低节能量的比例越大,节能服务公司所分享的该梯级内收益款比例越高。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有望借政策得到推广。今年9月,多部委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针对市场化机制运用不充分、节能改造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即鼓励托管方式,增加提供用能状况诊断、改造等环节,强调“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利用,以消耗减量实现碳排放降低,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对于这种模式,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建议,可采用市场化电价保障盈利,采纳该模式的甲方,其合同安全板块也需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除了升级传统的三种传统模式,设计和推广新的节能服务盈利模式也至关重要。《2021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也做出建议,要在未来的节能市场发展中实现“节能与降碳并举,延伸节能服务内容”。但从目前看,要打通减碳和节能两个领域,有三大难题亟待解决。
第一,碳排放缺乏精准监测与管理方法,区域、行业及政府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亟需数据支撑;第二,当前工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发展能效水平缺乏客观、直观的评价依据及体系,区域、行业、企业碳排放水平亟需量化评估;第三,碳金融服务等新兴碳业务有待挖掘,全民碳生态圈尚未形成。
对此,王函韵建议,可建立有效直观的评价体系模型,科学客观反映各企业和区域碳排放强度、节能减碳水平和碳中和进程,同时推出提高低碳产品产量和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措施,全面实现行业“碳监测”,精准定位企业“碳足迹”,政企联合实施“碳激励”,让更多人参与“碳金融”。
原标题:跳出模式困局 进军万亿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