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英国伦敦一户人家的电表。英国国家电网6日警告称,如果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且从欧洲地区输入电力减少,今年英国家庭可能将遭遇停电。
十一过后,凛冬将至。受俄乌冲突升级影响,欧洲各国能源价格飙升,供电、取暖已成为这个冬天欧洲最大的民生问题。
印度《经济时报》以《灯灭炉熄,欧洲为冬季能源危机做准备》为题报道说,这个冬天欧洲将是灰暗的,法国巴黎的地标——埃菲尔铁塔将比往常提前一个多小时关灯,商店和其他建筑在晚间也将熄灯或调低暖气温度。
欧洲主要食品供应国之一——荷兰,其水果和蔬菜种植者将面临艰难选择:温室里用暖气太贵,是亏本继续种,还是干脆关门?
据摩根·士丹利银行的估算,按9月初期货价格计算,欧盟普通消费者和企业在电力和天然气上的年消费总额将从2000亿欧元上涨到1.4万亿欧元。
这场能源危机,正发酵为一场全方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德国:木材成“硬通货”
不久前,有德国网民在社交媒体爆料,一家火葬场发布公告称:“亲爱的顾客,为了节约能源,我们将仅提供5人或5人以上的团体火葬形式,需提前预约。”
“团葬”,是德国殡葬业面对能源危机的不得已之举。
据德国最大的火葬场“莱茵-陶努斯”负责人介绍,由于天然气价格将大涨,火葬场光是殡葬成本就要暴涨6倍,不采取措施可能无法继续运营下去。为了节约能源,一些火葬场已将焚化炉平均温度从850℃降至750℃。还有人提议,将遗体骨骼在送入焚化炉之前先使用其他方式粉碎。
面对能源危机,德国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自救。咖啡烘焙连锁店Cafe Ernst在全德国有25家店。其办法是减少使用烤箱,减少面包产品线以尽量保证每一炉都可以烤满面包,同时减少面饼库存量以降低冰箱使用成本。
店主安德烈·施密特说,这些措施能够节省5%―10%的能源,但由于能源价格飙升,成本仍然从以前的每年30万欧元增加到了110万欧元。一些负担不起的小型烘焙店就只能关门大吉。
普通德国人则开始囤木材,木材和烧柴壁炉因此成了这个冬天的“硬通货”。
相较于暴涨且不确定的天然气价格,用木头取暖要便宜很多。德国炉灶制造商根特·穆尔表示,他们今年收到的烧柴壁炉订单比去年翻了一番,新客户的订单甚至排到了冬天以后。
德国烟囱清扫协会负责人古拉说,清扫烟囱的需求也增加了三四成。他的客户告诉他,以前使用壁炉是为了增加一点“额外热量”,现在是要确保有暖可供。
法国:高领毛衣成“标配”
面对冬季能源危机的法国,政府于10月6日出台了一项长达50页的全国性节能计划,被《纽约时报》称为“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大规模的节能措施”。
计划规定,今年冬天法国住宅、教育机构和公共场所的供暖温度不得超过19摄氏度。餐厅、体育馆等场所在没有顾客时,供暖温度降至17摄氏度。除机场、火车站和地铁站外,全法国从1时至6时禁止一切照明广告。
法国交通部还将从2023年起,向每个拼车平台的新用户一次性发放100欧元补贴,鼓励共享出行。
10月3日起,法国电视台开始每天播出一种全新的“天气预报”:除了天气状况,还实时提供国家电力消耗信息——如果图像呈绿色,意味着全国用电量合理可控;橙色表示情况紧张,需要采取应急措施;红色则意味着即将停电。
法国政府还呼吁民众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出重大改变”,比如减少热水淋浴时间、拔掉未使用的电脑和电视机插头、在夜间关闭处于待机状态的电子设备等。
为鼓励民众节电,法国总统马克龙率先示范。近期,他出现在电视和社交媒体上时,由原先穿衬衫打领带,改穿起了高领毛衣。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也表示,毛衣可能成为今冬法国财政部的标准着装。
英国:能源国有化?
10月7日,多家英媒均在头版报道:英国国家电网警告,如果今年冬天无法进口到足够能源(主要是天然气),英国可能出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断电。
目前,英国43%的电力供应来自天然气驱动的火力发电,一旦缺乏天然气供应,这些火力发电厂就无法正常运作。在最坏的情况下,即天气寒冷、进口不到天然气、再叠加风力不足导致风电供应受限制,就可能出现数百万家庭每天停电3小时的情况,企业供电可能也不得不实行配给制。
英国人更需要面对的,是今冬狂飙的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带来的生活成本危机。
英国《泰晤士报》今年8月与民调机构YouGov联手开展了一项对2007名英国成年人的民意调查。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他们将不得不调低暖气温度或限制供暖的时间。21%的人表示,他们只会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才会打开暖气。更有5%的人坦承,他们可能“完全不会”打开暖气。
英国零售商协会首席执行官海伦·狄克森说,消费者信心正持续下降,人们在购物时变得更为谨慎,避免购买高价商品。许多家庭在为今冬更高的能源成本做准备,囤积毛毯、保暖衣物和节能电器。
英国前财政大臣扎哈维更警告说,今年冬天将面临生活成本危机,不仅仅是领取社会福利金的贫困人群,也包括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
值得一提的是,能源危机正导致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支持能源企业国有化。在《泰晤士报》和YouGov的调查中,执政党保守党的选民中有47%的人支持将能源企业收归国有,在野党工党选民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9%。
曾担任英国政府顾问的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尔姆指出,英国能源和水务行业的私有化模式,在30年后的今天已不合时宜,监管机构也很不称职,需要进行全面改革。
多米诺骨牌效应
天然气短缺,电价疯涨,影响的不仅是民众生活,更是引发了多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比如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也受到了影响。
廉价的俄罗斯能源长期以来是德国制造业繁荣的基础之一。然而当前欧洲电价已被推向历史高峰,德国企业界担心,“德国制造”是否会被高能源价格逼走?
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制造晶体和陶瓷光学材料的德国豪玛材质公司没有选择在德国本土扩产,而将在瑞典投资约2000万欧元建设新厂。原因很简单:那里电费便宜得多。
德国工商大会(DIHK)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高昂的能源价格正迫使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减产,甚至放弃整个业务部门。德国工商大会总裁彼得·阿德里安说,约25%的公司已经减产,或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些数字令人震惊”。
欧洲本已严重的贫富差距,危机之下又在进一步扩大。
以德国为例,对于能够负担得起自有住房的相对富裕群体而言,暖气费用通常以物业年费的形式支付,业主拥有近一年的缓冲期来付费。
而不得不居住在租住房屋的相对贫困群体,其房租通常与通胀率直接锚定,租房公司有权在三个月内上调含暖气租金以对冲成本,租客受到的冲击将更为直接。
“新欧洲”网站还载文指出,欧洲的能源危机正在转变为粮食危机。比如,巴氏灭菌法及生产奶粉都要消耗大量电力,这导致黄油和奶粉的价格分别上涨了80%和55%。生产成本与天然气价格密切相关的化肥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欧洲社会还可能面临更多动荡,今年夏天席卷欧洲的“罢工潮”似有卷土重来之势。10月7日,法国电力公司和燃气公司的员工举行罢工抗议通货膨胀并要求加薪。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向公开表示,如果在通货膨胀高企、生活成本上涨的情况下,民众得到的福利水平没有同步上升,英国可能出现“全国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