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ESG评级总体起步较晚,目前影响力还较为欠缺。国资委近日印发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业内专家认为,在构建我国ESG评级体系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数据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
日前,国资委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体系。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统筹推动上市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立足国有企业实际,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为中国ESG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业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如何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体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目标方向逐步明确
早在去年9月举行的“ESG中国论坛2021夏季峰会”上,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就表示,国资委已将ESG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彭华岗指出,中国急需构建ESG评级体系,为国内外投资者开展ESG投资提供基准参考。在彭华岗看来,中国ESG评级体系建设需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考虑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要求、乡村振兴的宏伟布局等中国议题;同时,要顺应全球趋势,让中国的ESG评级接轨国际前沿,促进中国ESG评级与国外ESG评级互认;此外,构建ESG评级体系,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特殊性,也要进行全局性谋划和前瞻性思考。
今年3月,国资委正式宣布成立社会责任局并召开成立大会。会议强调,要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研究处副处长戚悦表示,国有企业应当走在“双碳”工作的前列。未来一个阶段,随着政策、制度和组织架构的不断完善,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考核也会有更为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国外评级标准不完全适合我国央企
戚悦坦言,中国的ESG评级总体起步较晚,影响力还较为欠缺。按现有信息水平,国外机构对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ESG评价并不高。而且国际组织对ESG信息披露的标准会越来越苛刻,这对国有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目前,面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信息披露就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到底选取什么标准来衡量企业所做的环保努力,激励国有企业主动、高效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有行业专家指出,国外的ESG评级标准很多时候无法全面反映中央企业的真实社会价值。“例如在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所谓的国际标准根本不能覆盖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作出的努力。”
立足于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目前,国内已有省份开始作出尝试。在近日云南省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ESG)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构建8项ESG指标。其中,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国资”方面,提出推动国资国企“绿色转型”升级,助力云南“双碳”目标实现。在“维护民族团结,参与乡村振兴”方面,提出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积极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公益事业。
数据安全与共享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断推进ESG信息披露工作,其中涉及的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以碳排放数据为例,中国石化绿色低碳处副处长王之茵介绍,中国石化的碳排放数据在碳盘查阶段就已被设定为集团商密。相关数据披露涉及到产业安全性、商业机密,具有高度敏感性,披露平台的选择也要尤其谨慎。
“在外资机构第三方评估评级中,我们也发现了数据安全问题。”戚悦提醒,在相关数据的报送中,要充分考虑哪些报送数据较为敏感。“例如,有些出口产品的碳足迹碳核查被要求必须要有国外机构认证,这就可能会泄露国有资本的布局、产业链条上的供应链分布情况,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重视安全的同时,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强调,也不能忽视数据的共享。有效的数据共享,将大大提升部门协同的效率。
对此,戚悦也指出,从行业信息标准管理的角度而言,需要通过各行业之间的协调,打破行业信息壁垒。“特别是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效果的评估评价工作中,应统筹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信息,从更高的格局和层面上,更直观地反映成效、成果。”
原标题:我国ESG评级体系建设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