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旗深入推进“对标先进、追赶超越”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我旗煤炭产业率先培育为全区“千亿产业集群”,综合分析煤炭宏观形势,准确研判煤炭产业走势,对于我旗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煤炭供需的政策背景和环境要素,结合我旗煤炭产业实际,对“十四五”时期我旗煤炭产业形势进行分析,为旗委、政府谋划部署近远期煤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煤炭需求形势
“十四五”期间,全国煤炭需求仍处于峰值平台期,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0.71亿吨,其中全区10.5亿吨,全市6.7亿吨,我旗2.8亿吨,预计2025年全国需求量为42亿吨左右。从中长期看,煤炭仍是我旗主体能源,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起到“压舱石”作用。
(一)煤电需求继续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发电量8.11万亿kWh,其中火力发电5.77万亿kWh。按照“十四五”期间电力发展规划和电源结构调整的趋势,我国能源特别是电力需求仍在快速增长,且新增电力需求仍需要煤电作为补充,煤炭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将进一步凸显。预计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9.5万亿~9.8万亿kWh,按照业内平均煤耗水平测算,2025年电力行业耗煤量将达到26.3亿吨。
(二)煤化工规模不断扩大。鉴于传统煤化工产品市场总体平稳,现代煤化工产业方兴未艾,产能规模趋于扩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总量控制,能耗强度作为刚性指标,这就说明煤炭需求控制整体上有所放松,我旗以煤制油、煤气化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企业,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式将是“十四五”时期的主基调。2021年全旗主要煤化工产品产量为304.99万吨(甲醇、油品、电石),较2020年下降6.4%,加之2020年受疫情影响产量偏低,所以“十四五”时期我旗煤化工产品产量增长空间较大。
(三)新能源替代程度较低。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逐步落实,我国逐步构建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旗委、政府紧跟国家产业政策步伐,新能源产业布局有序推进,但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当前我旗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培育阶段,2022年列入全旗重大项目盘子的8个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仍面临手续办理和建设周期等前置条件,预计两年左右才能显现作用。并且由于风能、太阳能等能量密度低,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征显著,仍需要煤电进行调峰托底,以保障电力系统平稳运行。
(四)煤炭保供压力仍然较大。从东北和川渝地区来看,蒙东是东北地区煤炭调人主要来源,根据蒙东地区现有生产和建设煤矿规模,到2025年煤矿产能可达到3.3亿吨/年,在严格限制超能力生产情况下,产量可达3亿吨左右,但其自身煤炭需求将继续增长,调出量仅能维持目前水平,东北地区煤炭产需缺口还将继续扩大,保供形势依然严峻。川渝地区远离北方主产区,煤炭调人困难,相邻的贵州和云南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禀赋条件很差,大部分煤矿正处于技改建设阶段,多数煤矿难以继续建设。所以川渝地区煤炭补给只能更多倚重我们北方地区。
二、煤炭供给形势
从近三年煤炭市场运行情况看,虽然存在时段性、区域性供应紧张状况,但是全国煤炭供需基本保持动态平衡,“十四五”时期我旗也将保持稳定煤炭供给。
(一)资源禀赋条件优越。内蒙古煤炭产业具备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安全保障程度高的特点,且近十余年来新建大型现代化煤矿产能占比大,煤矿产能整体有效利用系数可达0.95,相比之下山西虽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但开采历史长、开发强度大,已进入衰老报废期的煤矿规模较大,产能整体有效利用系数相对较低,未来十年逐步下降到0.90左右。
(二)进口煤呈下降趋势。2021年,我国进口煤炭3.23亿吨。综合国际煤炭市场供需、主要煤炭产需国进出口趋势、国内煤炭产需格局,预测2025年我国煤炭进口量2.5亿吨左右。2021年我国动力煤进口量2.69亿吨,从我国煤炭供需格局看,产需逆向分布特征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良好区位优势,通过海运通道进口部分动力煤,有利于缓解国内煤炭长距离大规模运输压力,但随着能耗双控不断强化,东部沿海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将得到严格控制。综合国际煤炭供需形势和国内煤炭产需格局,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煤进口量2亿吨左右,动力煤进口量呈逐步下降趋势。
(三)“量”“价”双稳。2021年我旗贯彻落实国家煤炭保供政策,核增煤炭产能6400万吨,全旗总核定煤炭产能达到35145万吨/年,预计2022年煤炭产量超3亿吨,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今年5月1日起实行,主动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明确了重点地区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分别为(5500千卡)山西地区370~570元/吨,陕西地区320~520元/吨,蒙西地区260~460元/吨,蒙东地区200~300元/吨,将对稳煤价、稳电价、稳经济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