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供强需弱,煤价震荡寻底——煤炭市场研报(2025年3月)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刘纯丽
(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2025年1—2月份,原煤生产增速加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7.7亿吨,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春节后煤矿复产速度明显快于需求恢复,主流煤矿生产稳定,叠加民营矿元宵节后集中复工,预计3月主产地煤矿保持高生产水平,市场供应仍维持高位。近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联合发布行业倡议书,叠加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明确“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煤炭转型发展路径,释放出供应端调控或将进一步趋严的信号。
◆2025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7611.9万吨,较去年同期的7452.0万吨增加159.9万吨,同比增长2.1%,增幅较2024年12月大幅收窄。面对不断增加的港口库存,市场传闻不断。不过随着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下跌,进口煤炭价格优势不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采购进口煤的积极性。从到港情况来看,3月煤炭到港量下滑,二季度煤炭进口量或有缩减。
◆2025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149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日均发电25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4%。值得关注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增速连续低于1%,且2025年1—2月的日均发电量增速也接近零。虽然2025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中,火电贡献占比仍高达68.45%。但随着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攀升,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对火电市场份额形成挤压,进而压缩了火电对电煤的需求。2025年两会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非电行业煤炭需求呈逐步恢复态势,但要恢复到以往的高水平可能性不大,且各行业恢复速度和程度并非同步,存在明显差异。
◆进入2025年以来,煤炭市场延续供强需弱态势,下游采购积极性低迷。特别是进入3月后,季节性用煤需求回落,电厂日耗下滑,非电行业采购乏力,煤炭市场进入传统淡季。港口去库节奏缓慢,全国港口煤炭库存激增。现货市场价格全面跌破年度长协价,多数贸易商对后市煤价看空心态较强。外盘煤炭供应仍然偏少,印尼低卡煤报价持续高位坚挺,国内终端对进口煤采购的积极性降低,转而更加关注国内煤炭市场,为国内煤价提供了一定支撑。总体而言,短期内煤炭供强需弱的格局难以改变,煤炭价格反弹缺乏动力,但在进口煤缩减的支撑下,下跌幅度亦将有所收窄,煤炭价格将在震荡中继续寻底。
煤炭供给:2025年前两月煤炭产量进口量继续保持双增,增速均有所回落
◆ 1—2月原煤生产增速加快,山西原煤产量同比增长达20.3%
2025年1—2月份,原煤生产增速加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7.7亿吨,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297万吨,较去年同期1175万吨增加122万吨。
图1 2021—2025年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
图2 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月度走势
从分省数据看,产量最大的依次为山西、内蒙古、陕西及新疆。因去年同期基数较低,2025年前两个月山西的原煤产量增长明显,陕西、内蒙古、新疆原煤产量稳定释放。1—2月山西原煤产量为21424.1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7.99%,同比增长20.3%,超过内蒙古位居全国首位。内蒙古原煤产量为20708.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7.06%,同比增长2.0%;陕西原煤产量为11534.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5.07%,同比增长2.3%;新疆原煤产量为9130.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1.93%,同比增长9.5%。
随着安监常态化,煤炭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同时,随着智能化等建设的推进,煤矿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此外,煤炭开采难度逐步加大,国内产能进一步向资源禀赋好、竞争力强的地区和企业集中,产业布局不断向西部转移,特别是新疆煤炭产能的快速释放,使煤炭供给西移的特征愈发明显。近年来,西部重点产煤省份竞相上马大型超大型煤矿。在环保、产业布局,以及用工、洗选、运输等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背景下,煤矿企业一旦生产,不会轻易停产,特别是井工矿井无法做到全停。
而煤炭工业作为煤炭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其波动与主产区经济运行密切相关。以山西为例,2024年山西原煤产量减少,煤炭工业增加值显著下降,致使该省2024年经济转型压力凸显,实际GDP增速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也是31省份中唯一名义GDP增速为负(-2.14%)的省份。因此,今年以来山西省强调要坚决稳定煤炭产量,一些地级市甚至提出“以量补价”。
全国来看,尽管煤价持续下跌对煤矿生产积极性存在不利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春节后煤矿复产速度明显快于需求恢复,主流煤矿生产稳定,叠加民营矿元宵节后集中复工,预计3月主产地煤矿保持高生产水平,市场供应仍维持高位。
近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联合发布行业倡议书,叠加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明确“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煤炭转型发展路径,释放出供应端调控进一步趋严的信号。后续,在煤炭价格持续承压、库存高企的背景下,政策层或通过多重手段平衡供需关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风向变化或成未来市场关键变量。
◆ 市场传闻不断,后续煤炭进口量或有缩减
2025年1—2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7611.9万吨,较去年同期的7452.0万吨增加159.9万吨,同比增长2.1%,增幅较2024年12月大幅收窄。1—2月煤炭累计进口额为64.90亿美元,同比下降18.5%。由此推算,1—2月动力煤进口均价为85.26美元/吨,约合人民币612.75元/吨,同比下降18.96%。
图3 2021—2025年煤炭月度进口量
当前,港口库存及终端库存均高企。面对不断增加的库存,大型煤炭企业暂停了现货进口,以保护其国内市场销售。紧随其后,又有市场传闻称,有大型发电企业也宣告暂缓进口煤招标。2月2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发布《倡议书》提出,有序推动煤炭产量控制,维护生产供需平衡;发挥好进口煤补充调节作用,有效控制劣质煤进口量。
2024年我国进口煤炭(煤及褐煤)5.43亿吨,其中褐煤进口量1.9亿吨,占进口煤总量的35.08%,占2024年煤炭表观消费量52.95亿吨的3.6%。《2017年煤炭去产能实施方案》曾提出要严控劣质煤生产流通和进口使用,认真落实《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进口检验标准和程序,但当年由于供给较为短缺,实际褐煤进口量较2016年仍有增长。因此若《倡议书》提出的严格控制低卡劣质煤的进口和使用得以实施,煤炭采购难度加大或将推动国内煤炭市场价格回升,缓解国内供强需弱的供需矛盾,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供应链紧张。
而近日,部分网络平台更是传闻,“海关将自4月1日起对进口煤炭进行延迟检查,或将导致通关时间延长,进口量减少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虽然此消息已经海关确认不实,但回顾历史确曾有先例。2014年、2017年、2018年我国曾多次限制进口,手段包括延迟通关、加强质检等。根据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虽然全面禁止进口煤炭的可能性不大,但海关的延迟检查无疑会抑制煤炭的市场购买需求。
2025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下跌,进口利润收窄,港口库存高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采购进口煤的积极性。从到港情况来看,3月煤炭到港量下滑,且进口利润持续收缩,部分煤种缺乏性价比,二季度进口量或有缩减。
另一方面,我国主要煤炭供应商印尼从3月1日起在国际交易中使用政府设定的基准价格,这给买家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将增加我国煤炭进口的成本,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我国煤炭进口。且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弱和进口套利空间收窄,煤炭进口量或面临进一步下降。
而据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3月20日发布的本周"每周航运数据"报告,其航运分析师预计,受中国国内需求减缓和来自本土供应充裕以及陆路进口竞争加剧的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海运煤炭进口量预计同比下降15%,降至三年来最低水平。
煤炭消费:启动尚需时日
◆2025年前两月第一、第三产业用电量快速增长
2025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55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14921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2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第二产业用电量96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第三产业用电量29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7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1%。其中2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7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第二产业用电量46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用电量14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9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2%。
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二产业仍是全社会用电量的主力军,占比高达61.91%,但同比增长率仅为0.9%,增长势头相对平缓,低于全社会用电总量平均水平(1.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量表现出快速增长势头,特别是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高达8.2%,由此可见,中国乡村产业规模化、数智化发展加速,电气化技术深度融入农林牧渔业全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能源支撑。
图4 2025年1—2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值)及构成
2025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149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日均发电25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4%。分品种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风电增速加快,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放缓,火电降幅扩大。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火电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上年12月份扩大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水电增长4.5%,增速放缓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核电增长7.7%,增速放缓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风电增长10.4%,增速加快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7.4%,增速放缓1.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自2024年11月起,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率已经回落到1%之内,分别是11月0.9%和12月0.6%。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增速连续低于1%,且2025年1—2月的日均发电量增速也接近零,是近10年来的低增长。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火电的发展空间受限,煤电装机增速持续放缓。且随着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攀升,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对火电市场份额形成挤压。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1—2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2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火电装机容量约14.5亿千瓦,同比增长3.9%,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42.56%,比重较2024年底再次下降0.57个百分点。
虽然2025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中,火电贡献占比仍高达68.45%。但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部分地区光伏发电、风电的度电成本已接近甚至低于火电。受到新能源挤压的同时,火电还面临着政策、环保、成本、技术以及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火电行业亟待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运营管理、加强政策协同等多种途径,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平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 制造业景气好转,非电行业煤炭需求逐步恢复
受益于前期以旧换新“促消费”、关税预期“抢出口”以及四季度专项债集中发行使用,2025年1—2月经济中各个方面均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生产仍偏稳,需求需提振。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明显回升,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升。1—2月制造业PMI均值总体好于2024年,反映制造业景气保持较好状态。但民企信心有待提振,地产投资、销售、开工、价格等数据仍同比负增长,对经济仍有拖累。
同时,受美国加征关税以及海外补库力度减弱影响,2025年1—2月出口增速低于市场预期,较前值下降8.4个百分点,2月4日美国加征10%关税对出口的拖累开始显现。地缘政治因素和海外加征关税的节奏是影响我国2025年出口增速的重要变量。短期内,随着美国于3月4日加征的第二轮10%关税落地,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的拖累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图5 中国制造业PMI
2025年1—2月房地产各项指标同比继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建商品房处于价稳量跌的状态,销售量虽较2024年全年降幅有所收窄,但市场仍未筑底。2025年2月,全国纳入统计的70个大中城市中,从环比看,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总体稳中略降,其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从同比看,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降幅均继续收窄。同时受季节性因素和降库存目标影响,土地成交面积同环比持续回落,但在政府推出较多核心区优质稀缺土地的背景下,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迎来多宗高总价地块的高溢价成交,且成交主体多为国央企。
房地产行业依然处于筑底阶段,受此影响,房地产用钢需求萎缩,建筑钢材占钢材总消费量的比重不断下滑。2025年1—2月粗钢产量16630万吨,同比下降1.5%。截至2025年3月14日当周,247家样本钢厂日均铁水产量230.6万吨,同比上涨4.4%。当前虽然宏观预期较弱,市场信心不足,但下游钢厂利润尚可,铁水产量仍有一定增长空间。2025年2月份钢铁行业PMI为45.1%,指数虽仍在收缩区间,但环比上升1.8个百分点,显示钢铁行业运行缓中有所趋稳。分项指数变化显示,季节性因素影响仍在持续,钢材市场需求有待继续恢复,钢厂生产趋稳运行,原材料价格继续下行,钢材价格震荡偏弱。预计3月份,钢市需求温和回升,钢厂生产稳中趋增,原材料和钢材价格均低位回升。
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2025年2月建材市场下游需求明显减弱,建材企业生产放缓,建筑材料工业景气指数回落至临界点以下。2025年3月份建筑材料工业景气指数为127.2点,高于临界点,处于景气区间,比1、2月份明显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及上年同期。
2025年,扩内需已被多个省份列为头号任务,投资端及消费端同时发力,拉动内需回升。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主要投资方向,各地方表示要推进实施“两重”项目建设,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速项目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预计2025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望加速推进,基建投资增速将企稳回升。同时保障房亦成为2025年房地产重点工作之一,预计各省份对保障性住房供给支持力度将加大,后续专项债券有望用于存量商品房收购,加速保障性住房供给释放。此外,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及管网改造是全国大部分省份地区的重点推进任务之一。预计后续在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城市更新的旧改、修缮需求将加速释放,从而带动钢铁、建材等市场需求增长。
化工行业中,甲醇、尿素等产品的开工率表现良好。据市场化工数据,截至3月14日,国内煤制甲醇企业开工率99.74%,周环比持平,煤制尿素企业开工率95.16%,周环比降7.10%。化工用煤需求持续维持在高位。
总体而言,2025年两会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非电行业煤炭需求呈逐步恢复态势,但要恢复到以往高水平的可能性不大,且各行业恢复速度和程度并非同步,存在明显差异。
煤炭市场价格:在震荡中继续寻底
进入2025年以来,煤炭市场延续供强需弱态势,下游采购积极性低迷。特别是进入3月后,季节性用煤需求回落,电厂日耗下滑,市场进入传统淡季。港口去库节奏缓慢,全国港口动力煤市场延续弱势运行,全国港口煤炭库存激增。近期铁路部门实施运价优惠,铁路运量维持高位。大秦线除天窗检修外,日运量基本保持在125万吨左右,港口调入相对稳定。而随着进口煤价格优势下降,部分采购需求转移到北方港口,叠加各港口加大疏港力度,调出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北方港整体调出、调入相差不大。据市场信息,3月21日,全国55港动力煤库存达7208.1万吨,周环比增加78.2万吨。截至3月20日,华东港口合计库存589万吨,同比增加119万吨。3月3日北方九港库存合计突破3000万吨后一直维持高位波动,截至3月25日北方九港库存合计3118万吨。整体而言,港口去库速度缓慢,库存压力持续攀升。
图6 2021—2025年北方九港合计库存
2025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震荡下行,春节之后更是快速下滑,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3月伊始跌破700元/吨大关,距685元/吨的长协价只一步之遥。据CCTD监测,截至3月17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689元/吨,较年初下跌80元/吨,跌幅10.4%;榆林6100大卡化工煤为560元/吨,较年初下跌100元/吨,跌幅15.2%;山西低硫主焦煤为1255元/吨,较年初下跌171元/吨;跌幅12.0%。3月25日中电联CECI曹妃甸价格指数5500大卡、5000大卡、4500大卡三种规格品分别报收于676元/吨、591元/吨、515元/吨,较2024年底分别下跌93元/吨、78元/吨、54元/吨。
图7 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曹妃甸指数)
当前,北方供暖季基本结束,电煤需求转淡,燃煤电厂电煤日耗环比延续下行走势,电厂库存除东北区域环比下降外,华北、华东、南方等区域电厂环比均不同程度上升。根据中电联燃料统计数据,纳入其电力行业燃料统计的发电集团燃煤电厂3月13—20日日均发电量环比减少5.8%,同比减少4.1%;日均供热量环比减少16.6%,同比增长20.3%;日均电煤耗量环比减少6.2%,同比减少3.2%。燃煤电厂存煤9955万吨,同比增长440万吨。
3月17日至19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对榆林、神木部分煤矿开展治本攻坚重点监察和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专项监察,煤矿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煤矿依据库存调整煤价,调价涨跌互现,调涨煤矿有所增多,尤其是榆林地区,但并未形成普遍影响。
煤炭需求端,季节性用煤需求回落,电厂日耗下滑,市场进入传统淡季。港口去库节奏缓,慢库存维持高位,非电行业采购乏力。在现货市场价格全面跌破年度长协价的情况下,多数贸易商对后市煤价看空心态较强,报价持续小幅下调,少数终端企业询货积极性提升,但仍以低价采购为主,实际成交量一般。
不过,进口煤价格优势不在。3月3日进口印尼3800大卡煤炭华南到岸价为468元/吨,高于同品种内贸煤价格18元/吨;进口澳洲5500大卡煤炭华南到岸价为733元/吨,高于同品种内贸煤价格5元/吨。目前,受斋月等因素影响,外盘煤炭供应仍然偏少,印尼低卡煤报价持续高位坚挺,国内终端对进口煤采购积极性降低,转而更加关注国内煤炭市场,为国内煤价提供了一定支撑。
近日寒潮来袭,陆续给全国大部分地区带来剧烈降温,但终究已近4月,寒潮影响有限。总体而言,短期内煤炭供强需弱的格局难以改变,煤炭价格反弹缺乏动力,但在进口煤数量缩减的支撑下,下跌幅度亦将有所收窄,煤炭价格将在震荡中继续寻底。
原标题:中能财经 | 煤价或继续寻底!近期煤炭供需形势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