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出,截至去年底,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16万亿元,因低标准排放污染物享受减税优惠累计超过10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由2013年的5.2亿元增至2021年的15.9万亿元,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万亿元。随着绿色财税金融作用不断增强,下一步还将支持开展脱硫脱硝除尘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即CCUS)等项目的企业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
据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介绍,推进现代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均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市场化手段对生态环保的调节激励作用越来越重要。除了运用金融工具,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日前顺利收官,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成交额达76.61亿元,交易品种和范围逐步扩大。
此外,环境经济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比如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纳入了包括932项“双高”产品、159项除外工艺和79项环境保护重点设备,引导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据初步统计,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为购置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中相关设备的企业免税超百亿元。
孙守亮表示,主管部门将从四方面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绿色财税和绿色金融政策,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继续深化规范排污交易试点;加快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体系,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努力使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工艺获得更大更好的市场空间。
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做好环评服务,支撑能源供应;做好热源保障,确保温暖过冬;做好“两高”管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等。
孙守亮举例,保供期间,生态环境部创新能源电力保供相关环评政策,会同有关部门专门出台文件,督促煤炭大省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加快环评手续办理,助力提升释放合法煤炭产能1.4亿吨/年。针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生态环境部进一步明确“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有备无患”的原则,指导地方科学规划技术路线。组织开展“双替代”专项检查,对2021年新改造的村庄任务落实和保障情况,开展逐村入户排查,走访村庄1.6万个,入户核查5万多户,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督促整改,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工作部署中,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要求更突出,现实针对性更强。目前,《“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发布,该文件将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