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将继续发挥供热“稳定器”重要作用——2025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大会观察“火电厂供热面临成本和供热能力的双重考验”“传统煤电将向新型智慧煤电、区域能源服务中心、新型虚拟电厂等新一代煤电转变”“深度推进热电机组的灵活性、供热与节能改造,在大力提升机组调峰能力的同时,实现节能降碳”....

首页 > 火电 > 火电灵活性改造 > 报道 > 正文

煤电如何当好供热 “稳定器”?三改联动藏妙招

2025-07-03 15:06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 张玉坤

煤电将继续发挥供热“稳定器”重要作用——2025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大会观察

“火电厂供热面临成本和供热能力的双重考验”“传统煤电将向新型智慧煤电、区域能源服务中心、新型虚拟电厂等新一代煤电转变”“深度推进热电机组的灵活性、供热与节能改造,在大力提升机组调峰能力的同时,实现节能降碳”......这是记者在日前举行的2025智慧热电与灵活调峰大会上听到的观点。

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力科技网、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主办。会议以“智融热电・负碳调峰——构建多能协同弹性供热新范式”为主题,聚焦探索 “热电灵活转换、多能时空互补”的能源供给新形态。

当前,我国能源革命纵深推进,火电角色正从主体性电源向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核心调峰资源转型。多位业内专家认为,现阶段煤电依然要发挥对电网安全的“兜底”和对供热供暖的保障作用。

热电协同与余热利用保障城市热源供应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到,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支持建筑领域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业、核电等余热利用。

中国电力科技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中盛国策新能源技术院院长魏毓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碳”目标下,热电行业正面临三重攻坚:一是煤电需从基础电源转向调峰电源的定位重构,二是多能互补系统中新能源消纳与供热稳定的平衡难题,三是数字化技术如何深度赋能传统机组智能化改造。本次大会汇聚27位权威专家,正是要破解这些瓶颈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付林表示,目前,北方地区6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装机达2.8亿千瓦,在未来发电小时数降低的情况下,年发电小时数约2000小时,仍可产生约30亿吉焦的余热,回收它们的发电余热,可满足约100亿平方米建筑的供热需求,电厂余热潜力依然充足。

然而,现阶段低品位余热利用仍然面临余热产生、热网输送、需求之间温度不匹配,余热产生的波动和供热需求变化之间时间不匹配,余热远离负荷,供需之间空间不匹配三个难题的挑战。付林建议,应用温度变换器解决温度不匹配;利用各类吸收式、压缩式、压缩吸收复合式热泵及换热技术及大温差长输供热技术可降低回水温度,提高余热回收系统效率,降低热量成本,解决空间不匹配;采用跨季节储热有效回收全年各个时间段排放的各类余热,满足建筑冬季的用热需求,解决时间不匹配。

在付林看来,未来供热系统的发展路径在目前有一定的共识:应该依托现有的集中供热管网,拓展多元化的绿色热源——垃圾焚烧厂、核电站等工业余热将成为主要热源;同时实现热电协同,利用热力系统参与电网调峰。另外,垃圾焚烧电厂热电联产余热回收潜力巨大,位置靠近负荷中心,可降低热能传输损耗与管网建设成本。

付林认为,火电厂供热面临成本和供热能力的双重考验,热电协同和余热利用是解决城市热源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集中供热的发展方向在于长输热网、降低热网回水温度与大规模储热。

“三改联动”实现煤电效能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煤电行业要想既能发挥兜底保障作用,还能不断提升清洁高效发展水平,“三改联动”是关键一步。煤电机组三项改造、统筹联动,不仅要求煤电行业处理好改造与生产的关系,更要求煤电行业处理好能源安全与节能降碳、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等重大关系。“三改联动”不仅是煤电企业进一步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更是煤电企业在现代能源体系中找准新定位、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京能秦皇岛热电公司,低压缸零出力技术通过7项核心创新,将额定采暖抽汽量提升至580t/h,同时使供电煤耗降低1.65g/kWh。正如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孙正运所言:“煤电正从单打冠军转型为全能选手,其价值不仅在于发电量,更在于为新能源腾挪空间的战略纵深。”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陈宗法认为,发电行业要统筹推进“三改联动”,特别是要通过汽轮机侧改造、锅炉侧改造、储能蓄热与煤电集成,智能控制系统优化等技术,加快灵活性调整步伐,做到“应改尽改”,最小技术出力达到新一代煤电升级指标,大幅提高深度调峰、快速爬坡能力。通过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三种路径推进煤电低碳化改造。

陈宗法建议,敦促地方政府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实现合理的煤电比价关系。进一步细化出台煤电“三改联动”“低碳化改造”“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激励政策,建立由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共担的分摊机制。继续执行煤电保供政策,采取分档级定价的电煤中长协定价机制。提倡存量煤电配置新能源资源,并鼓励“两个联营”,构建多能互补产业链。有关部门应完善煤电政策,健全市场机制,尽早到位容量补偿政策,并提高容量电价、辅助服务价格在煤电价格体系中的比重,稳定煤电盈利预期。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煤炭低碳化改造行动方案(2024年—2027年)》对热电行业提出更高要求,对标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上述文件提出,到2025年和2027年,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度电排放分别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和50%左右。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永亮表示,构建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等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要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有水多风光的能源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特点,跨区优化配置与区域平衡并重,推进灵活汽轮发电机组、燃煤耦合储能系统等新一代煤电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由成本最小化向价值最大化转变。充分发挥生物质燃点低,易燃烧特性,机组负荷低时多烧,以利减少优质煤用量,同时降低碳排放,实现“三低一高”。传统煤电将向新型智慧煤电,区域能源服务中心、新型虚拟电厂等新一代煤电转变。

陈宗法指出,在严控煤电项目的主基调下,新增煤电将主要围绕保供应、促消纳两个方向,合理布局清洁高效煤电,优先发展负荷中心能源保供的支撑性电源、风光电大基地促消纳的调节性电源,以及“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两个联营”项目。在煤机制造端,加载节能降碳、灵活调峰的先进技术,通过“灵活性制造”“低碳化建设”“建设新型煤电”,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天津全诚桓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星针对空预器、换热器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免拆装绿色高效除垢、空预器漏风漏灰治理、空预器运行中诊断及优化等。同时,其方案还涵盖凝汽器、热网加热器、板换等换热器的免拆装绿色化学清洗,热网系统缓释阻垢剂的应用,以及适用于凝结水、热网循环水等液体介质的永磁除铁滤器等相关产品与技术。

华电电科院供热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高新勇认为,我国约一半火电机组为热电机组,热电机组面临热负荷接入不足、运行工况偏离设计等难题。应进一步提升热电机组的低碳化水平,重点瞄准拓展机组供热市场,适宜发展余热回收及全年利用,大温差长输供热,增加供热形式、新型热利用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机组热电比,实现机组节能降碳。

当前,能源转型浪潮奔涌不息,煤电作为能源系统“压舱石”和供热“稳定器”的关键角色仍不可替代。正如本次大会所揭示的,煤电的未来并非简单的存续,而是深刻的变革与升级。通过“三改联动”深挖效能潜力,依托智慧技术拥抱灵活调峰,积极拓展热电协同与多元化余热利用。中国电力科技网主任魏毓璞强调,将继续搭建高端对话平台,聚焦智慧热电技术升级和多能协同优化,共同破解热电转型难题,助力培育热电行业新质生产力。

原标题:煤电如何当好供热 “稳定器”?三改联动藏妙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