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作为重要的经济资产和环境资产,在吸碳固碳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四次报告中指出,全球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0%,预测到2030年,全球碳汇能力将达到27.5亿吨二氧化碳/年(预测结果区间为12.7亿吨~42.3亿吨二氧化碳/年)。此外,根据《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2010~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一。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发展林业碳汇势在必行。
小贴士:林业碳汇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其中包括通过植树造林、植被修复和加强森林管理经营增加碳汇;通过减少毁林、保护森林和湿地等减少碳排放,以及促进碳汇交易等活动和机制。
一、国内外政策环境
从国际上看,由于林业纳入应对气候问题的国际进程较早,在政策密度越来越高的影响下,林业碳汇政策的相关细节逐渐完善,政策环境趋于成熟。
与国际林业发展进程相比,我国林业碳汇起步较晚,且林业资源有限,发展速度始终与国际保持一定差距。为此,我国不断加大林业政策扶持力度,政策导向也逐渐向林业碳汇、碳交易领域倾斜。
图2:国内林业碳汇政策梳理
此外,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内CCER项目开发应运而生。2013年以来启动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和福建等碳交易试点。2017年3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暂缓实施,CCER项目备案申请及减排量备案均暂缓受理。2020年在习主席提出“30·60”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后,我国全面加快推进碳交易政策与制度落地。202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二、碳汇项目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以及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等措施来增加林业碳汇。
(一)林业碳汇交易
目前,我国林业碳汇交易都属于项目层面的核证减排量交易,项目类型主要有3种:一是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二是中国核证減排机制(CCER)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三是其他自愿类项目,包括林业自愿碳减排标准(VCS)项目、贵州单株碳汇扶贫项目等。
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机制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批准了6个CDM林业项目,其中5个已在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2个项目的首期核证减排量被签发,部分减排量被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购买。
在中国核证减排机制(CCER)下,全国9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累计成交2.70亿吨,其中林业碳汇CCER交易量约200万吨,占比为0.74%。同时北京环境交易所、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分别推出了BCER(北京林业碳汇)、FFCER(福建林业碳汇)与PHCER(广东省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产品。
在自愿碳减排标准(VCS)机制下,我国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下林业碳汇项目数为28个,预计降低年二氧化碳排放量948.6万吨。
随着碳汇成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一环,森林覆盖面积的上升带动碳汇量显著提升。虽然CDM交易机制下的项目受到限制,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与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下的林业碳汇交易规模有望继续上升。尽管林业碳汇交易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根据公开信源统计,不同地区的碳汇交易方式已各有不同。
(二)林业碳汇造林
当前大规模林业碳汇主要来自我国重要集体林区(主要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的固碳贡献,而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也依赖于大范围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完善。
综上所述,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是目前抵御部分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减轻我国减排压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未来我国碳中和策略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伴随我国林业生态领域发展的持续推进,植树造林规模逐渐增大。通过科学、合理的林业开发和林业碳汇交易,将生态良好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资产和经济优势,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