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碳排放成为国际贸易的关键考量因素,碳壁垒逐渐兴起。在此背景下,绿电直供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供应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与探讨。绿电直供,简单来说,是指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电的模式。其核心在于电力的绿色属性,通过建设专用线路或借助智能微电网等方式实现电力直连,减少中间环节,确保绿电溯源清晰。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常州、苏州、盐城三市开展绿电直供试点项目。由此绿电直供试点模式引发了广泛关注,被视作应对国际碳壁垒的有力武器。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其究竟是突破碳壁垒的“关键招”,还是会成为一条充满挑战的“迂回路”,值得深入分析。
有力支撑:绿电直供有望成为“关键招”
应对碳壁垒的直接有效途径。欧盟新电池法自2024年7月实施后,中国电池企业面临严格的碳足迹核查。江苏省通过建设绿电专线,将风电场、光伏电站与电池企业“点对点”直连,实现绿电物理直供。常州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该模式,使电力碳排放因子下降40%,成功获得欧盟市场准入。这种“物理隔离+数据可溯”的模式,直接破解了欧盟对中国绿电真实性的质疑,为出口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绿电直供模式显著提升新能源消纳比例。常州金坛电池产业园通过绿电直连,吸引了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入驻,带动上下游200余家企业集聚。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不仅促进分布式光伏装机增长,更推动电池产业向高镍化、固态化等技术方向升级,形成“绿电应用—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从经济角度看,绿电直供可降低企业碳成本。2025年2月欧盟碳价(77欧元/吨)约为国内的6倍,若以煤电碳排放820克/千瓦时计算,欧盟市场煤电碳成本达0.475元/千瓦时。通过绿电直连,出口企业可降低单位产品碳成本30%~50%。同时,该模式还可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预计到2025年底可减少1.2亿吨标准煤的消耗,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1亿吨。
现实挑战:绿电直供可能沦为“迂回路”
政策与规则的不确定性。现行政策存在三大矛盾:一是输配电价机制下,专线用户仍需承担固定容量费用,导致成本倒挂;二是分布式项目因缺乏发电许可证,无法参与绿电交易;三是跨省交易壁垒尚未打破,江苏试点项目中,跨省绿电交易占比不足15%。这些政策瓶颈制约了模式推广。
市场与经济成本的难题。绿电直供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为保证供电通道利用率,通常需开展风光配储,其中储能设备成本占比可能高达40%以上,导致项目内部收益率普遍低于8%,企业投资回收期长达8~10年。江苏某园区公布的数据显示,若政府不提供0.05元/千瓦时的补贴,70%企业将放弃绿电直供方案。
社会认知与国际认可的不足。国内绿电溯源认证体系尚未与国际接轨,中国绿证在欧盟认可度不足30%。调查显示,仅28%的企业愿为绿电支付溢价,消费者对绿电溢价接受度低于15%。在国际层面,全球绿证标准差异显著,中国绿证与欧盟EECS、美国RECs互认机制尚未建立,制约着跨国交易。
路径探索:化“迂回路”为“关键招”
完善政策与规则体系。《通知》提出三项突破:一是建立“容量补偿+电量交易”双轨制,对专线用户减免50%容量费用;二是简化分布式项目审批流程,将发电业务许可证办理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三是设立省级绿电交易平台,2025年目标是实现跨省交易量占比超30%。
降低市场与经济成本。推广“绿电贷”金融产品,苏州银行专项贷款支持企业以设备融资租赁方式降低初始投资。常州金坛区通过“政府补贴+电网让利”模式,将分布式光伏电价降至0.55元/千瓦时,接近燃煤标杆电价。同时,发展“绿电期货+碳汇交易”组合工具,锁定企业用能成本。
强化技术创新与运营管理。开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系统,使离网系统电压偏差控制在2%以内,提高分布式交易精准度。建立省级绿电溯源区块链平台,实现从发电到消费的全链条数据存证。江苏已建成覆盖12个地市的绿电认证中心,计划2025年与欧盟完成认证互认试点。
提升社会认知与国际合作。开展“绿电先锋企业”评选,对使用绿电比例超50%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建立“绿电消费积分”制度,消费者可通过使用绿电兑换商品折扣。在国际层面,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电标准联盟,争取到2027年实现主要经济体绿证互认。
绿电直供模式在突破碳壁垒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但需破解政策、成本、技术三重困局。江苏试点经验表明,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和市场培育,可将这一潜在“迂回路”转化为“关键招”。未来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驱动的发展格局,为全球绿色贸易竞争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