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衣食住行,甚至任何人类的行为都可以用“碳”作为统一度量衡。换句话说,就是国家目前尝试在用碳作为统一度量衡,去衡量所有我们这个国家的行为和行业,然后来去重新规范、改写每一个行业。既然如此重要,企业家应该如何参与进来呢?

首页 > 碳管家 > 碳排放 > 碳源减排 > 评论 > 正文

企业有4种方法参与“双碳”战略

2021-09-17 10:51 来源:吴晓波频道 作者: 巴九灵

中国于2020年9月令人意外地承诺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承诺当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GDP的比重,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到2060年则实现碳净零排放,即碳中和。

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转型的又一重大动作。

今年3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式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正式开市……

这一系列举措,紧紧地将“气候”“经济”和“碳”关联在了一起。那么,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可以怎样参与到“双碳战略”中来呢?

我们把部分干货做了整理,让我们一起走进“碳市”。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教授,一位是保罗·罗默(Paul M. Romer),一位是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他们关注的都是经济如何增长的课题。与企业家关注企业如何增长不同,这两位学者关注的是人类作为一种物种,如何让经济快速增长。

特别重要的是,除了研究经济增长,他们还用科学的方式验证了人类如果想经济增长的话,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还要看到增长背后的副作用,尤其是气候变化。

国家建立“碳市”,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应对经济增长副作用的一剂良药。“碳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市场,我用一个比喻简单解释下它是如何运作的:

假设这是一个市场,国家把它用刀切成了两部分,从资本量上一个占95%,一个占5%。

我们把占95%的理解为气候上的“坏蛋”,包括电力、钢铁、水泥、造纸、化工、航天等行业,它们就是在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碳。

而占5%的理解为“好人”,包括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还包括森林等等。

“好人”和“坏人”就构成了新闻联播里常说的“碳市”的交易主体。我们想要搞清楚“双碳”战略中有哪些机会,首先要明白国家希望通过“碳市”达到什么目的。

在“坏蛋”的层面,国家希望通过“碳市”倒逼他们做技术改造,去买新的设备,去引进新的技术,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比如你作为一个电厂,国家给你一定的“碳指标”,如果你还是原来的老旧产能、老旧设备,你生产同样的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非常多,超过了指标,你只能去“碳市”上把它买回来。如果你的技术改革做得好,你手里就会剩下多余的指标,就可以卖出去盈利。

在“好人”层面,国家要干什么呢?

好人层面就是变相给予贴补,以完成能源结构转移和升级。比方说一家生物发电厂,生产同样的电能,一年少排了5万吨二氧化碳,这5万吨在被国家通过科学计算后,放到你的碳账户上,你可以拿到碳市去卖,叫做“碳资产”。

可能有人想问,我所在的行业和“碳”相不相关呢?

我可以认真地跟大家说,“碳中和+碳达峰”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它影响所有行业所有人。

我们的衣食住行,甚至任何人类的行为都可以用“碳”作为统一度量衡。换句话说,就是国家目前尝试在用碳作为统一度量衡,去衡量所有我们这个国家的行为和行业,然后来去重新规范、改写每一个行业。

既然如此重要,企业家应该如何参与进来呢?我总结有四种方法。

1.通过二级市场投资

2.企业拓展自身核心业务+碳中和

3.作为碳管理体系建设者

4.参与早期碳资产交易

我解释下“自身核心业务+碳中和”应该如何理解。

我认为任何上市公司尝试单纯成立子公司去做“碳中和”的业务都是没有前途的,任何基于企业核心业务加上碳中和才能够走得长远。

以新希望集团为例,新希望是我们为他做的长远规划。大家都知道新希望集团是农牧行业的龙头企业,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9%(数据来自比尔盖茨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新希望集团想做的是成为全球农业碳中和的领军企业。

由于农业领域中肥料的碳排放量非常大,所以它的战略是基于肥料业务,尝试做碳资产开发,以及围绕集团产业链建聚焦农业农村碳减排需求的服务体系。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对的,围绕着它的核心业务加碳中和,这样企业才更能长远发展。

除了新希望集团,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了行动,比如蔚来汽车的蓝点计划。蓝点计划是对它卖出的新能源汽车产生的减排量去进行认证和交易,所得收入以发放积分的方式回馈用户,鼓励大家践行低碳环保。

蔚来创始人李斌今年1月的发言透露,蔚来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帮助用户完成碳减排认证交易的汽车企业。像蓝点计划这样的操作,还增强了用户粘性。

总结一下,如果一家企业宣称要做一个碳资产管理公司,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讲故事的行为,只有是跟它核心业务相关的,才值得去认真去关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点击空白区域关闭图片,
双指拖动可放大图片,单指拖动可移动图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