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作出巨大贡献。1978~2017年,我国煤炭产量由6.18亿吨增加到35.2亿吨。40年间,共计693亿吨煤炭源源不断输送至全国各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能源报道”ID:gjnybd 作者:莫非)
历经四十载的风雨洗礼,如今的煤炭行业已朝集中化、安全化、生态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截至2017年,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累计化解过剩产能5亿吨以上;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采煤机械化程度高达97.8%……新时代的煤炭行业正以新姿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化解过剩产能取得实效市场化改革促交易体制不断完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煤炭工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适应煤炭行业发展规律的政策环境和准入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煤炭生产能力和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
1978~1996年,煤炭严重短缺导致产量直线上升,1996年产煤达13.74亿吨。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小煤矿数量繁多,煤炭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需求较为低迷。彼时,过剩的产能引发了无序竞争,致使煤炭行业效益下降,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39.74亿吨的历史高点,是1978年的6.43倍。同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等应对煤炭经济下行的具体政策措施为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