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电力网从中电联标准化管理中心获悉,近日,关于征求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要求》意见的函发布,火电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导则如下:
火力发电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规范,旨在使组织规范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绩效。
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及声明采用本标准的组织。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文件 document
企业业务活动涉及的文字资料的总称。
2.2
制度程序 rule & procedure
企业业务活动涉及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流程。
2.3
作业标准 work guide
根据生产任务,制定的作业规范和目标,包括:作业条件、作业程序、行为规范、质量标准等。
2.4
记录表单 record sheet
用于记录业务活动过程与结果特定信息的表单。
2.5
相关方 related party
与企业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外部个人或团体。
2.6
高风险区域 high risk area
易发生事故并导致人员伤害、设备设施损坏及环境影响的区域。
3体系要求与基础管理
3.1总要求
a) 企业应依据本标准,开展管理体系建设,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出具体规定,形成文件,建立并保持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
b) 企业应编制管理手册,总体策划体系实施,根据体系要素间的关联关系,明确应制定的体系文件及层次关系。
3.2原则
体系建设应体现以下原则:
a) 全面性:业务要素设定应涵盖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明确相互间的关联关系;
b) 系统性:业务要素管理应涵盖业务活动全过程与状态结果;
c) 动态变化:当环境条件、管理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相关管理;
d) 闭环、持续提升:应按照PDCA原则,对体系各要素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提升管理水平。
3.3文件
3.3.1法规标准
建立并保持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法规标准的识别、获取、告知;
b) 法规标准的落实;
c) 适用法规标准清单的编制。
3.3.2制度程序
建立并保持制度程序管理规定。应明确:
a) 体系各要素管理制度程序,建立合理的层次架构;
b) 编制管理,包括结构、内容、编制、审核、批准、修订、作废等;
c) 执行管理,包括发布、培训、落实等。
3.3.3公文
建立并保持公文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发送公文管理,包括起草、审核、批准、发布与报送等;
b) 接收公文管理,包括接收、办理、落实等;
c) 公文清单编制和台帐管理,包括格式、填写、整理及销毁等。
3.3.4记录
建立并保持记录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记录表单管理,包括编制、使用、(信息)处理、保存、查阅等;
b) 根据应记录的证据内容,制定记录表单模板;
c) 记录表单统一标识编码规则、记录表单清单。
3.3.5档案
建立并保持档案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档案分类、编目、归档;
b) 保管、查询、复制、作废和销毁等。
4业务要素
4.1策划
4.1.1方针 目标
4.1.1.1企业应有明确的发展宗旨和战略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4.1.1.2确定并管理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方针应体现:依法合规,引领发展,追求卓越,价值创造。
4.1.1.3企业应建立与战略方针协调一致的企业发展目标,包括:
a) 长远与年度目标;
b) 综合与专业目标;
c) 企业目标与分解指标。
4.1.1.4制定目标实施方案, 包括系统战略规划方案与具体实施计划方案,方案应明确:
a) 实现目标的措施、步骤、时间、责任;
b) 所需资源条件及来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队伍)等。
4.1.1.5建立并保持目标与方案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目标与方案的制定、审核、批准;
b) 目标和方案的定期评审、调整。
4.1.2理念 文化
建立并保持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安全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
b) 建立实现理念和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c) 基于实践,总结、凝聚、提炼卓越管理,形成可传承的企业文化;
d) 通过宣传培训教育,转换为企业自觉的行为规范。
4.1.3组织 职责 激励
4.1.3.1组织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企业发展需要,确定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建立企业组织机构图。
成立跨部门相关专门委员会,包括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
4.1.3.2职责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领导、部门、专门委员会及岗位人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义务,要求:
a) 安全、健康、环保、节能、质量与效率、效益一体化管理;
b) 正确处理业务保障与监督管理的关系;
c) 建立企业系统的责任体系和管理网络,责任具体明确,相互衔接,不交叉,不缺位。
4.1.3.3激励约束
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责任追究和奖罚激励约束机制,应明确:
a) 奖罚激励方式,包括物资、精神,待遇、晋升、亲情关爱等;
b) 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做到全覆盖;
c) 责任追究和奖罚标准要从工作过程和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虑。
4.1.4保障资源
4.1.4.1投入
明确投入项目种类,应包括:
a) 生产费用;
b) 专项投入,包括安健环、科技、培训等;
c) 相关保险费用。
建立并保持投入保障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投入计划,包括费用额度,适用范围等;
b) 费用管理办法,包括审批与使用等;
c) 监督管理,年度审核报告。
4.1.4.2技术
建立企业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并保持企业技术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日常生产技术支持与保障;
b) 内部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
c) 重大技术创新与推广。
4.1.4.3信息化
建立信息化系统,满足体系建设需要,功能至少包括:
a) 管理数据库;
b) 辅助企业工作的实施与监督;
c) 实时监控、识别、预警;
d) 统计、分析、辅助决策。
建立并保持信息化管理制度程序, 应明确信息化系统策划、开发、使用及维护等。
4.2风险预控
4.2.1一般要求
风险预控管理应满足:
a) 不同辨识评估方法相互衔接,形成系统的辨识评估;
b) 通过建立机制,确保预控措施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并有效落实;
c) 风险预控的范围包括安全 健康、环保、节能等;
d) 风险预控是人员、设备设施、生产过程控制管理的基础。
4.2.2辨识评估方法
针对作业任务、设备、生产区域、生产工艺等不同辨识评估目的,分别建立具体的辨识评估方法和模式,要求:
a) 明确风险辨识评估准备,包括目的、范围、方法,人员组成、资料收集等;
b) 辨识评估对象包括设备、 设施、材料、工器具、环境及人员等;
c) 危险源辨识和危害因素分析应全面、系统、准确;
d) 采用适用的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明确重大危险源;
e) 预控措施应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
f) 预控措施应与相关制度、标准和作业文件相融合,确保有效落地实施;
g) 建立企业基础风险数据库。
4.2.3实施策略
4.2.3.1预控机制
建立并保持从辨识评估到现场实施的全过程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辨识评估的组织与周期;
b) 动态辨识评估机制,将基础辨识评估、基于问题和变化的辨识评估及作业前再辨识评估相结合;
c) 现场落实机制,将风险预控与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等工作相衔接;
d) 风险预控效果分析与改进机制;
e) 保障机制,包括培训与责任追究等;
f) 重大危险源管理,包括措施与预案的制定、建档、备案、监控、检查等。
4.2.3.2职业健康
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职业病防治计划;
b)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管控、监测、治理;
c) 个体防护劳保用品的配备;
d) 相关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治疗,分析与建档。
4.2.3.3环保节能
建立环保控制要求与标准,包括碳排放、废气排放、煤尘粉尘污染、废水处理、固废治理、土地复垦、生态保护等。
建立节能控制要求与标准,包括煤耗、厂用电率、补水率、汽耗、辅机单耗等。
建立并保持环保节能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治理规划方案,包括目标、规划、技术措施等;
b) 相关指标的监测、分析、预警;
c) 技术升级改造。
4.2.4变更
建立并保持变更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变更过程管理,包括审批、相关方告知等;
b) 变更内容及影响范围;
c) 变更专项辨识评估,预控措施;
d) 措施实施及效果评价。
4.3人员
4.3.1一般要求
人员管理应满足:
a) 人员全过程系统化管理;
b) 员工的意识、经验、能力要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c) 培训应坚持按需施教、精准培训、分级分类原则;
d) 相关方人员管理应与企业人员管理相衔接。
4.3.2入职
建立岗位规范。应明确:
a) 岗位任职条件;
b) 职责权限;
c) 工作内容与标准。
建立并保持员工入职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编制员工需求计划;
b) 员工入职管理,包括招聘、考核、体检、实习试用、合同签订、录用、上岗、辞退等。
4.3.3培训 教育
建立并保持培训教育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培训需求与计划,包括培训对象、大纲、内容、形式;
b) 培训资源,包括师资、资金;
c) 员工培训教育管理,包括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复训;
d) 员工或生产条件、法规标准变化时的培训;
e) 宣传教育形式与方案;
f) 效果分析评估、总结。
4.3.4班组
建立并保持班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班组长及成员职责;
b) 员工传帮带,能力培养;
c) 团队协作、自保与互保;
d) 班前、班后会;
e) 日常班组活动,包括安全生产活动;
f) 班组内务。
4.3.5成长环境
建立激励员工成长的氛围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亲情友情、团队合作、工作对家庭影响、成长机会、幸福指数、自我实现等。
建立激励员工成长方案与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员工技能鉴定制度,包括鉴定对象、申报条件、类别、级别、周期、程序、聘用、待遇等要求;
b) 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规划原则、依据、步骤及措施等;
c) 企业员工发展规划,包括岗位目标、晋升通道、实现方法、组织措施等;
d) 员工评价机制,包括员工绩效成就、对员工的认可与激励、制约发展因素、员工满意度、需求愿望等。
4.3.6沟通参与
4.3.6.1建立沟通参与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生产管理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举报问题。
4.3.6.2建立并保持信息沟通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沟通渠道和平台,确保员工能够及时分享内、外部管理信息。
4.3.6.3建立并保持员工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员工建议的渠道和方式;
b) 收集、整理、评估、反馈、实施的要求。
4.3.6.4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举报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安全生产举报的渠道和平台;
b) 审查登记、受理告知、检查处理、反馈的要求。
4.3.7相关方
4.3.7.1承包商
承包商应建立并保持与企业相统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建立并保持承包商全过程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承包商的选择;
b) 作业人员的准入;
c) 承包商的监督管控;
d) 履约评价及处置;
e) 工程监理管理。
4.3.7.2供应商
建立并保持供应商全过程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供应商全过程管理,包括认证、选择、现场服务控制、履约评价及处置等;
b) 参与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的供应商等同于承包商进行管理。
4.3.7.3访问者
建立并保持进入工作场所的访问者、学习人员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访问区域范围、风险及个体防护等相关要求;
b) 告知、培训及引导陪同等。
4.4设备设施
4.4.1一般要求
与风险预控管理相衔接,设备设施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包括:
a) 设备设施质量标准;
b) 设备操作标准;
c) 生产作业现场环境标准;
d) 检验标准;
e) 管理制度程序。
4.4.2基础管理
规范设备基础管理,包括:
a) 设备命名与编码;
b) 设备标志与标识;
c) 技术图册,明确生产系统与设备图册及竣工图等;
d) 设备台账,明确设备规范及安装调试、检修、缺陷、变更等记录;
e) 设备分工。
4.4.3主设备及辅机系统
4.4.3.1建立设备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主要包括:
a) 防磨防爆;
b) 转机振动和瓦温;
c) 电气绝缘;
d) 励磁质量;
e) 汽水品质;
f) 环保排放;
g) 调节品质;
h) 保护联锁可靠性;
i) 计量准确性;
j) 润滑;
k) 焊接。
4.4.3.2建立监测控制系统标准,主要包括:
a) DCS、ETS、DEH等控制系统;
b) 自动调节系统;
c)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
d) 自动重合闸、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故障录波器等自动装置;
e) 仪表;
f) 烟气测量及数据上传系统。
4.4.3.3建立防(保)护装置标准,主要包括:
a) 热工联锁、保护;
b) 继电保护装置;
c) 电气防误装置。
4.4.3.4建立试验标准,主要包括:
a) 预防性试验;
b) 性能试验;
c) 修后试验。
4.4.3.5建立信息网络技术质量标准,主要包括:
a) 电力监控、通信及数据网络设备系统;
b) 软件系统。
4.4.4建筑设施
建立建筑设施相关质量标准,包括:
a) 厂房结构设计、钢结构防腐及通风、照明等要求;
b) 地下管网、道路及房屋等基础设施设计和质量;
c) 安全标志、标识设置。
建立并保持建筑及设施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建筑及设施台帐;
b) 建设、使用、检查、维护等全过程管理。
4.4.5消防设施
建立消防设施技术与管理标准,包括:
a) 水消防系统、特殊消防系统设计和质量;
b) 消防车、灭火器配置和质量;
c) 消防站建设。
明确消防系统及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技术规程。
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消防设备、设施、器材台账;
b) 消防系统停用许可;
c) 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检查、试验、维护、检修。
4.4.6生产作业环境
建立作业环境相关技术管理标准,包括:
a) 照度、噪声、温度、湿度、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等物理因素控制;
b) 临时梯子摆放、平台架子搭设;
c) 临时用电设施;
d) 生产场所与库房的存储与堆放。
建立并保持作业环境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建设、检查、维护、记录等全过程管控。
4.4.7储煤场
建立储煤场安全质量标准。
建立并保持储煤场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接卸煤管理;
b) 现场管理,包括:组堆、取煤等;
c) 采制标准化;
d) 港口及厂内铁路、公路运输线管理。
4.4.8高风险区域
建立油库、氨区、氢站、开关场或升压站、灰场及大坝、水库及大坝等高风险区域设备设施质量标准,包括防护防爆等安全防护措施。
建立并保持高风险区域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登记、建档、备案、监控;
b) 现场状况监控及管理;
c) 门禁管理。
4.4.9特种设备
建立特种设备质量完好标准及操作规程。
建立并保持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特种设备台账,技术规程等技术档案;
b) 投运前的注册、检验;
c) 在役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
d) 设备停用、注销、过户、迁移、重新启用;
e) 专项应急预案。
4.4.10危险化学品
编制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建立并保持危化品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危化品台帐;
b) 危化品管理,包括需求、购置、运输、接卸、储存、领用、使用、回收、销毁等;
c) 安全管理措施、现场处置方案。
4.4.11工器具
工器具包括安全用具和作业工具。
明确质量完好标准及使用标准。
建立并保持工器具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工器具台账;
b) 工器具管理,包括购置、领用、检查、使用、保养、存放、检验、报废等。
4.4.12个体防护装备
建立个体防护装备的配置和质量完好标准。
建立并保持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个体防护装备台账;
b) 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包括需求、购置、领用、使用、存放、更换、检验、报废等。
4.5过程控制
4.5.1一般要求
过程控制应满足:
a) 生产过程控制应从设备、工艺、人员作业、环境等方面协调统一考虑;
b) 制定制度程序时,既要考虑生产要求,也要考虑安健环要求;
c) 建立工艺标准、运行规程和检修规程;
d) 建立人员安全作业标准以及作业文件;
e) 保持技术文件的完整并及时更新。
4.5.2前期
4.5.2.1基本建设
建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标准;
建立并保持建设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设计、选型、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环节的过程质量控制;
b) 项目安全、职业健康、环保预评价;
c) 设计变更管理;
d) 工程文件管理。
4.5.2.2生产准备
建立并保持生产准备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生产准备大纲,包括技术资料、规程及系统图册等;
b) 辅助生产设施准备,信息化建设;
c) 物资准备;
d) 人员培训;
e) 设备代保管;
f) 生产人员参与调试。
4.5.3运行
4.5.3.1调度
建立并保持生产调度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调度术语与流程;
b) 涉网设备调度要求;
c) 调度记录和台账。
4.5.3.2交接班
建立并保持交接班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交、接班前检查及要求;
b) 班前、班后会要求;
c) 运行日志、台账、报表管理。
4.5.3.3巡回检查
建立并保持巡回检查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检查范围、时间、频次、路线和内容;
b) 异常情况处理;
c) 检查数据记录。
4.5.3.4值班
建立并保持运行值班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监盘调整、抄表、异常工况处理;
b) 设备操作、机组启停;
c) 保护投退;
d) 运行日志、报表、台账;
e) 钥匙管理。
4.5.3.5规程、系统图修订
建立并保持规程、系统图修订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修订周期;
b) 审核、批准权限及流程;
c) 设备系统变更后的补充和修订;
d) 相关培训要求。
4.5.3.6运行培训
建立并保持运行培训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技术问答;
b) 仿真机培训;
c) 事故预想;
d) 反事故演习。
4.5.3.7运行分析
建立并保持运行分析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分析重点内容,包括运行指标、设备缺陷、操作情况以及其他异常情况;
b) 分析类别,包括岗位、专题分析以及运行综合分析。
4.5.4定期技术分析
4.5.4.1技术监督
建立技术监督管理网络;
建立并保持技术监督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技术监督内容及标准;
b) 定期技术监督工作要求;
c) 技术监督预警。
4.5.4.2定期工作
建立定期工作标准,明确定期校验、检验、试验、测试等要求;
建立并保持定期工作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定期工作标准的编写、修订、审批;
b) 工作计划、方案的编制,实施人员以及工器具、物资准备;
c) 定期轮换、试验项目和周期、试验数据记录及趋势分析;
d) 试验设备、计量仪表和器具管理,包括台帐、检定、校验等;
e) 人员资质;
f) 定期工作中断、延期以及不合格项处理等。
4.5.4.3设备可靠性
建立并保持设备可靠性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可靠性目标;
b) 可靠性数据统计分析与报送等。
4.5.5维护检修 改造
4.5.5.1点检
建立并保持设备点检管理制度程序,包括:
a) 点检标准;
b) 点检计划;
c) 数据记录;
d) 设备状态趋势分析。
4.5.5.2缺陷
建立并保持缺陷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缺陷分级分类标准;
b) 缺陷的发现、录入、确认、策划、消除、验收、延期等全过程管理;
c) 统计分析。
4.5.5.3维护
明确维护保养标准。
建立并保持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设备巡检,包括巡检标准、周期等;
b) 设备定期工作,包括维护项目、周期、作业过程控制、验收等。
4.5.5.4定期检修状态检修
明确定期与状态检修标准。
建立并保持设备定期检修、状态检修管理制度程序,包括:
a) 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项目;
b) 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计划;
c) 质量验收。
4.5.5.5等级检修
明确设备等级检修质量和现场管理标准。
建立并保持等级检修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检修计划,包括检修级别、检修间隔及停用日数;
b) 检修准备,包括检修项目、检修文件;
c) 检修作业过程控制;
d) 检修质量验收;
e) 检修总结与评价。
4.5.5.6技术改造
建立并保持技术改造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技术改造方案;
b) 项目过程管理;
c) 项目竣工验收及后评价。
4.5.6生产物资
建立备品备件标准。
建立并保持生产物资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需求计划;
b) 采购与验收;
c) 仓储管理,包括建账、出入库、报废、保养等;
d) 备品备件定额。
4.5.7生产作业
基于风险预控,将风险预控措施与生产任务其他要求相结合,建立安全生产作业标准,并形成作业文件。
建立并保持作业许可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作业文件的类型及应用;
b) 高风险作业清单;
c) 高风险作业方案与作业文件的编制;
d) 作业许可;
e) 作业文件办理;
f) 现场交底、检查、签字。
4.5.8交通运输
建立并保持交通运输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驾驶员与车辆档案;
b) 车辆检查、维护、保养;
c) 交通运输安全措施;
d) 培训。
4.5.9治安保卫
建立并保持治安保卫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出入口处人员与车辆出入管理;
b) 高风险区域、要害部位的监控、巡查、值守;
c) 盗窃及扰乱生产秩序的治安行为的报告与处置。
4.5.10应急救援
建立企业应急组织机构。
编制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明确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物资配备管理标准。
建立与地方有关机构及周边企业的应急联动机制。
建立并保持应急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备案等;
b) 应急培训、演练、评价;
c) 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的调用、维护管理;
d) 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e) 应急响应和处置。
4.6监督
4.6.1一般要求
监督管理应满足:
a) 统筹策划,建立企业系统的监督管理机制;
b) 隐患、违章、未遂的监督管理应重在督促业务保障管理的有效落实;
c) 评价企业体系实施效果及评审体系要求合理性。
4.6.2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要求:
a) 调查、检查、审计相结合;
b) 全面与专项相结合;
c) 定期与动态相结合;
d) 监测记录与实地查看相结合;
e) 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建立并保持监督制度程序, 应明确:
a) 监督方案,包括责任部门和人员、方式、方法、内容及标准;
b) 监督过程管理,包括组织、问题反馈、整改跟踪等。
4.6.3违章
建立并保持员工行为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员工行为控制的主体责任;
b) 监督检查方式,包括检查、作业观察、考核等;
c) 违章的纠正、教育及处置等全过程管理;
d) 员工行为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e) 行为改进管理,包括不安全行为的统计、分析,矫正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等;
f) 未遂事故的报告、调查、分析与改进。
4.6.4隐患
建立与风险预控管理相衔接的隐患分类分级管控标准。
建立并保持隐患排查与整治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各级隐患排查和治理的主体责任;
b) 隐患排查的方式、方法、内容、周期等;
c) 隐患的认定、报告、评估、预警、控制、治理、验收等全过程管理;
d) 隐患治理方案制定,包括措施、资金、物资、人员、时限等要求;
e) 责任追究与督办;
f) 统计分析、信息报送。
4.6.5事件与事故
建立事件与事故等级划分标准;
建立并保持事件与事故管理制度程序,应明确:
a) 报告、调查、原因分析;
b) 责任认定、人员处理、整改措施等;
c) 调查报告编制与发布;
d) 统计分析及报告编制。
4.6.6评价
根据本标准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标准,明确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主要依据:
a) 依法合规性
b) 体系依从性;
c) 企业绩效;
d) 企业诚信。
建立并保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程序, 应明确:
a) 评价周期、方法;
b) 评价人员要求;
c) 评价的组织与程序;
d) 结果认定、发布;
e) 问题分析、改进措施与实施。
4.6.7评审
建立并保持体系评审制度程序。应明确:
a) 评审周期、组织;
b) 评审内容,包括体系要素设置与要求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有效性;
c) 问题分析、并对标管理,制定改进措施,践行管理最佳实践;
d) 将改进措施与企业规划相结合,实现闭环管理,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GB/T 23694 风险管理 术语
GB/T 33000-201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
GBT 2792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GB/T 24353 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 900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4962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Z 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 26164.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热力和机械
GB 26860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
GB 26859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GB/T 11651 个人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DL 502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DL/T 793 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
DL/T 838 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DL/Z 870 火力发电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导则
DL/T 793 发电设备可靠性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