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第一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从1993年8月1日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开始,恰希玛核电厂已陆续建造四台机组(即C1C4机组)。秦山核电承担了各个机组的调试及试运行等工作。来自秦山核电的专家们,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远隔千山万水,为恰希玛核电机组顺利发电默默奉献,为巴基斯坦的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项目 > 正文

中国核电“走出去”的第一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

2017-09-11 10:15 来源:中核集团 

这里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第一站——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从1993年8月1日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开始,恰希玛核电厂已陆续建造四台机组(即C1—C4机组)。秦山核电承担了各个机组的调试及试运行等工作。来自秦山核电的专家们,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远隔千山万水,为恰希玛核电机组顺利发电默默奉献,为巴基斯坦的电力能源挥洒汗水,为中巴友谊的事业奉献青春。

在这里工作的中国人,他们互称“恰友”,意为在恰希玛共同奋斗的战友。秦山核电的记者近日前往恰希玛核电厂进行采访,与“恰友们”亲密接触,从现场发来这些真实的经历和感受。

初来乍到

经过10多个小时的辗转,飞机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伊斯兰堡所在的办事处安排专人接机,并准备了防弹车。记者一行在实枪护送人员开道、保护下,顺利抵达办事处入住。这里是中方工作人员前往恰希玛的中转站。为保障人员安全,入住人员是不允许离开办事处的,门口也都有安保人员值班守卫。

 

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相比,晚3个小时。来到异国他乡,第一天免不了要倒时差。在得到通知后,我们再次被护送到机场,乘坐专用飞机前往恰希玛现场。伊斯兰堡距离恰希玛近300公里,一般需要通过防弹车或飞机这两种方式前往。

记者初次前往巴基斯坦,对其安全形势,在出发前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但在公司的一路妥善安排下,不安的情绪也逐渐消除。在巴基斯坦安全出行,不得独自行动、擅自离队。

饮食起居

带着陌生和好奇的心情,记者进入恰希玛核电厂厂区。距离高耸的四台机组现场区域约1公里处,有“中国村”和大修楼两个生活区。住宿每人一间,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wifi网络等一应俱全。与早期来恰希玛工作的艰苦条件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仍有壁虎等动物在房间出没。

任勇是位老恰友,他回忆道,“当年我来C1参加调试时,给家人联系除了写信,只有每周一次打电话的机会,而且人多都得排队才能轮到。如今,现场条件改善、网络通讯发达,微信、电话每天都可以与家人联系。”

食堂,位于大修楼一楼。这里的厨师是专门从国内招聘过来。这里的菜肴都按照国内的口味进行烹饪。据现场办公室章翱介绍,“食堂每周的菜谱都会更新。我们还从国内带来种子在自己开辟的菜地播种,解决当地蔬菜单一的问题。”

由于厂区与生活区域距离较近,除了乘坐上下班车外,也可以骑自行车前往,还有勤于健身的员工步行上下班。

考虑到安全问题,恰友们一般只允许在厂区范围内活动,不得外出。所以,恰友们在这个“小圈子”里一起工作和生活,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每周日,只要安全形势允许,通过现场组织安保人员护送,大家可以到附近的恰希玛电厂生活区——“三角地”购物商场,购物一小时左右。这里有超市、布料店、药店等商店,还有销售水果、蔬菜的小菜场。大家开玩笑地说,出去“放风”的同时,也与当地人加强了沟通和了解。

攻坚克难

高温是对现场工作人员极大的考验,夏季时节气温会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在汽轮机厂房工作的孙东告诉记者,“我们在现场工作挥汗如雨,需要至少三套工作服更换。湿透的衬衫能拧出水来,换下来的衣服干了再穿。”除了高温,记者还了解到蚊虫叮咬、沙尘暴、地震等恶劣的自然环境都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规定的上班时间是在每周一至周六。而实际上,调试人员都是每天24小时待命的。只要现场工作需要,在“秦山调试Oncall微信群”里一招呼,大家都及时就位。每周“5+2”、每天“白+黑”的连续工作是这里的常态。

现场成立了一支“青年突击队”,这支走出国门的青年“铁军”,曾被中核集团表彰为“金牌青年突击队”。记者与这群核电青年沟通时发现,他们极大多数人的最大感触是:成长!与在秦山核电的在运机组工作相比,他们在这里参与新机组调试的工作经历,学习到了大量的、宝贵的核电工作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他们在此也逐渐成长为核电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当他们谈及自己的家人,尤其是聊到自己的孩子时,充满了愧疚与想念,甚至落下了眼泪。

中巴友谊

秦山核电人来到恰希玛主要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一开始,他们不太适应巴方工作人员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通过一到两个月的磨合,沟通逐渐变得顺畅起来。无论是巴方的核电工作人员,还是司机等劳务工作者,因为与恰友们的长期相处,这里的巴基斯坦人也学会了一些中国话。巴基斯坦人遇到中国人会主动打招呼,并喜欢拍照,然后告诉你,“You'remyfriend!”

在C2机组就来参与调试的沈聪,跟记者讲述了他与一位在恰希玛核电厂区开店的巴基斯坦销售员,成为多年朋友的故事。中巴友谊的故事,就像这电能一样,源源不断。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高度责任心在一个个秦山核电的恰友身上彰显。他们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工期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用丰富的核电调试经验、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秦山核电的恰友们,曾在海盐起步建立中国核电的发源地,而在巴基斯坦又开辟中国核电“走出去”道路上的成功典范。

原标题:一带一路|你好,恰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