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河南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17年第二次双边协商直接交易公告。
2017年3月31日,河南电力交易中心对本次双边交易出清,成交电量60亿千瓦时。19家发电企业与37家电力用户成交,共43个交易单元。交易价格根据已签约电力用户的反馈,发电联合体给出的价格依然是-6厘。截至目前,共成交电量257.69亿千瓦时,其中集中撮合51.82亿千瓦时,双边协商223.87亿千瓦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晶见 微信号:EnergyStudies )
除去新密裕中、神华、及其他发电企业,在第一次双边交易中收获颇丰的华润电力及中电国际,在本次双边交易中双双为零。华润电力的业务能力在河南省内的发电企业中数一数二,在本次双边中却零成交,这种结果显得极不正常。笔者推测河南省内的发电企业极有可能达成了某种约定,即按照各发电主体的装机容量,划定一现阶段的利用小时上限,超过这一利用小时上限,就暂时不能再继续参与接下来的电力交易。
我们以华润电力的成交量为参考,利用小时为466小时。河南省内联合起来的“八大金刚”装机容量共4257万千瓦,则现阶段发电联合体约定的总成交量大概为198亿千瓦时。现阶段发电联合体已成交电量115亿千瓦时,还剩下83亿千瓦时。
在华润电力及中电国际本次均未成交的情况下,大唐发电、国家电投、华电相对于其他发电主体,现阶段的成交结果似乎有些凄惨。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力用户对目前-6厘的价格不甚满意,如此低的降价幅度,加上严峻的环保形势可能带来的偏差电量考核,多数电力用户不会选择拿出过多用电量参与交易。
再来分析具体的成交结果,在第二次双边交易中,华能沁北独签14.5亿千瓦时,鹤壁丰鹤独签13.35亿千瓦时,签约量远超过其他电厂。按照常理,在统一都是-6厘的情况下,电力用户不管出于后期电量调整还是维系当地企业关系,都可能尽量选择与当地的发电企业签约,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此,笔者推断,在发电企业联合的大前提下,部分发电企业背后可能会存在“小动作”。
在今年2月份第一次集中撮合交易过后,发电企业的联合已经基本显现,但在两次双边交易之后,发电企业的联合不仅没有被打破,反而看起来似乎更加有组织有纪律,联合愈加紧密。但通过分析近两次的双边交易结果,可能有不止一家发电主体背后有“小动作”。
在河南省发改委下发的2017年度基础电量计划中,河南省的火电机组利用小时大致在2100小时左右。新密裕中加上已签约的2611利用小时电量,已达到4710小时之多,这比河南省2016年度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多出将近1000小时。2017年河南省市场电量就800亿那么多,如果发电企业不能在本年度获得足够的市场电量,2017年度的利用小时数将会出现严重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巨额亏损!因此,现阶段发电企业的联合看起来愈加牢固,但如果做不到电量的优化分配,随时都有可能破裂!
如果接下来河南电力交易中心依然采用双边协商的方式,纵使已经达到利用小时上限的发电企业不参与竞争,但-6厘的价格,又没有点“小动作”,电力用户会买账么?
相关阅读:
各种大咖进军河南售电市场 国网三产密集布局
原标题:华润、中电国际零成交,电力用户也不满意:河南省双边交易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