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受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开展了四川省2015年省级重点课题四川省能源互联网发展研究项目,并于2016年4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项目结合四川的行政区域划分、能源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特征,将四川划分为5个典型区域,对各个区域典型区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市场 > 正文

关注︱四川省区域能源互联网定位分析

2016-09-30 08:50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2015年6月,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受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开展了四川省2015年省级重点课题“四川省能源互联网发展研究”项目,并于2016年4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项目结合四川的行政区域划分、能源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特征,将四川划分为5个典型区域,对各个区域典型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路线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2016~2018年示范期间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施重点,为四川省能源互联网的具体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一、引言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作为我国新能源资源大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四川特色的能源互联网,对于推动四川省“互联网+”战略实施、优化四川省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四川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四川的行政区域划分、能源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特征,将四川划分为成都、川东北、川南、攀西、川西北5大经济区和城市群(见图1)。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各个区域的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定位和建设思路。

图1 四川区域划分图

二、成都经济区能源发展思路:绿色能源消纳基地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遂宁、自贡、雅安八市,以成德绵三市为核心,是四川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高、能源消费最集中的区域。现阶段成都经济区一次能源消费以煤炭、燃油、天然气为主,主要依靠外来输入。

结合成都经济区的资源情况和消费现状,以及在四川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将成都经济区定位为绿色四川清洁能源规模消纳的基地,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应集中在提高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示范试点方面。

作为四川能源的主要消费区,成都经济区、特别是成绵德地区以及天府新区将是十三五期间四川省能源互联网和能源市场建设的核心地区。以此为定位,2016~2018年成都经济区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

1)成都先行,绵阳、德阳跟进,试点建设主动配电网;2)成绵德地区先行试点电/气互补需求响应,并逐步向周围地级市辐射推广;3)成绵德先行,试点推广分布式储能、电力高级量测、智能建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等高效能源互联技术;4)建设成绵德城市电动汽车示范区,开展区域地级城市、重点高速路网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5)基本建成区域能源信息网络,示范新型数据服务、能源服务;6)加快能源市场化建设,以成绵德地区大用户为核心示范开展能源的市场化试点,试点电力市场定价、试点以电力为主的实物能源现货交易、竞价交易等;7)重点推进天府新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8)着力打造示范性县域能源互联网,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四川县域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引领示范。

在四川能源互联网建成后,成都经济区将形成以清洁电能消纳为基础、火力发电为备用、天然气综合利用为补充、生物质能和地热利用作点缀的能源结构。构建起覆盖全区域的智能电网、燃气网络、冷热输送网络的多网互补的能源输送管网,如图6.3.1-1所示。

图6.3.1-1成都经济区未来区域能源互联网典型架构

相关阅读:

深度报告︱四川省广域能源互联网支撑体系分析

三、川东经济区建设思路:充分利用区域燃气资源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五市,该地区将是四川未来一段时间最主要的天然气产地。此外,川东北区域内还有部分水能资源和风能资源可供开发,而南充市也是四川生物质能应用最成功的地区。

结合川东北经济区的资源特性,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应集中在实现区域天然气综合利用和多元化利用、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天然气管网建设、开发区域风能资源、进一步深化生物质能应用等方面。

以此为定位,2016—2018年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重点如下:1)开展对现有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热电联产综合利用改造;2)加强区域外送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区域天然气管网向基层辐射;3)逐步建立LNG/CNG结合的天然气公共交通体系;开展风气互补前期研究和规划;4)开展区域信息网络建设;5)随成绵德地区试点,试点能源市场化建设;7)示范性开展地级城市、高速路网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

在四川能源互联网建成后,川东北经济区将建成完善的天然气配套产业和外送机制,为四川能源提供可靠的天然气支撑,形成以水电、风光电消纳为主、天然气发电为补充、火电利用为备用、生物质能作补充的电源结构,构建起覆盖全区域的燃气网络、覆盖区域县级以上城市的智能电网、覆盖区域核心城市的冷热管网的能源输送管网,典型能源架构如图6.4.2-1所示。

图6.4.2-1川东北未来区域能源互联网典型架构

四、川南经济区建设思路:定位四川后备电源基地

川南包括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4个城市。本地区是四川传统的天然气产地,但是天然气

川南地区是四川火电站较为集中的区域和主要的贵煤、云煤入川通道,将本地区打造成四川的电源后备和调峰基地。

同时,本地区的高硫煤储量较高,还可以考虑配合广域能源网络火电基地的建设,综合发展煤气化多联产等煤化工产业,实现本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此外,页岩气开发也将成为川南地区能源发展的新思路。

2016—2018年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建设重点如下:1)以广域火电备用基地为定位开展火电规划/改造工作;2)利用本地高硫煤,试点煤基多联产技术,发展本地清洁煤化工产业,实现发电、工业燃料制取、化工产品制造、碳捕捉、集中供热多重效益;3)开展四川火电备用燃料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4)开展区域信息网络建设;5)随成绵德地区试点,试点能源市场化建设;6)示范性开展地级城市、高速路网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7)积极开展区域页岩天然气的勘测和开发工作。

在四川能源互联网建成后,川南地区将成为四川的后备调峰电源基地,形成以清洁电能消纳为主、火电作为主要备用的电源结构典型;构建起覆盖区域县级以上城市的智能电网、覆盖区域核心城市的燃气管网、结合煤炭运输路网的多网互补的能源输送网络,能源架构如图6.4.3-1所示。

由于电力调峰和后备会对火电的运营带来不利影响,进一步压缩火电生存空间,需要在广域能源互联网的体系建设上建立起对川南地区能源体系的市场补偿机制。

图6.4.3-1川南未来区域能源互联网典型架构

相关阅读:

深度报告︱四川省广域能源互联网支撑体系分析

五、攀西经济区建设思路:复合能源综合生产利用

攀西经济区包括凉山和攀枝花一州一市。攀西地区是四川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水电、风光以及煤炭等资源的储量都比较丰富;而根据《攀枝花市天然气利用专项规划》,从2015年至2025年,攀枝花市将结合“缅气入攀”拟建设5条燃气管网主干线,因此,未来攀西地区的能源资源结构的复合性将超过四川的其它地区。

在能源消费方面,攀枝花市是四川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能源消耗在全省地级市中位居第二。考虑到攀西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种类和庞大的用能需求,可以考虑将攀西地区打造成四川能源综合利用、复合利用的示范基地,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应集中在实现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和互补开发方面。

2016—2018年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重点如下:1)开展攀枝花、西昌两市智能配电网建设;2)发展包含LNG/CNG汽车、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的综合绿色公共交通;3)小规模试点弃电制氢,试点氢能汽车、氢能分布式能源,试点天然气管网送氢;4)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式风光、地热资源,实现新能源技术与基层民生结合;5)试点风/光/水互补技术,实现能源协调开发利用;6)在能源市场参与碳交易,少量水电参与电力市场定价试点;7)开展核心城市、区域高速路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建设。

在四川能源互联网建成后,攀西地区将形成以清洁电能消纳为主、天然气和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为辅、生物质能和氢能为补充、火电为备用的电源结构典型;构建起覆盖区域主要城市的智能电网和燃气网络、覆盖区域核心城市的冷热输送网络、结合与燃气管网合并的氢气运输网络的多网互补的能源输送管网,能源架构如图6.4.4-1所示。

图6.4.4-1攀西未来区域能源互联网典型架构

六、川西经济区建设思路:打造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川西北经济区包括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川西北地区清洁能源的可开发量丰富,以水电和风光、地热等清洁一次能源为主。在能源消费方面,川西北地区的产业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主,地广人稀,能源消耗量极低。

综合川西北地区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和并不旺盛的能源需求等因素,可以考虑将川西北地区打造成四川清洁能源的生产和输出基地。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点在于对清洁一次能源的绿色开发、生态开发和对外输送。

在四川能源互联网建成后,川西北地区将成为四川的清洁能源生态开发基地,形成以水电(主要实现外送)和风光集中发电(主要实现外送)为主、地热和氢能综合利用为辅的电源结构典型;构建起以智能电网(覆盖区域重点县城)为主、冷热输送网络为补充、结合少量沼气和氢气管网的区域能源网络,如图6.4.5-1所示。

图6.4.5-1川西北未来区域能源互联网典型架构

七、结论

本文对四川省各个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在下一阶段,建议结合四川各个城市的具体特点,在本文提出的区域发展思路的框架下,进行更为细化的具体建设方案研究,为四川能源互联网的具体实施提供更科学的支撑。

作者:夏雪 李嘉逸 余熙 张胜飞孙建伟

(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公司智能电网技术中心,成都,610021)

相关阅读:

深度报告︱四川省广域能源互联网支撑体系分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