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喜迎红军西征胜利暨陕甘宁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80周年之际,寻觅先烈西征足迹,一路走来,老区处处尽现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豫海星光耀回乡豫海是一个红色的符号,一个蜚声海内外的名字。之所以红,是与红

首页 > 输配电 > 电网建设 > 报道 > 正文

数读电网丨1.6亿:同心供电推进农网改造

2016-07-19 13:23 来源:中电新闻网 

同心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喜迎红军西征胜利暨陕甘宁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成立80周年之际,寻觅先烈西征足迹,一路走来,老区处处尽现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豫海星光耀回乡

豫海是一个红色的符号,一个蜚声海内外的名字。之所以红,是与红军西征有关。1936年10月20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清真大寺举行成立大会,当时的豫海之光被称之为回民解放的先声。

6月末的一天,笔者再次来到这座闻名遐迩的清真大寺时,执教的周阿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走过照壁,穿过门洞,拾级而上来到大殿的门前,仰望大殿门楼熠熠生辉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的金字牌匾,感同身受其时其景,领会其神其魂,令人浮想联翩。距今600多年的古老清真寺,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红色旅游胜地,全国十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时光荏苒80年,西征精神犹在,红色传承尚存。为迎接庆典,清真寺门前的青砖照壁、邦克楼、礼拜大殿,因为亮化工程的实施,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璀璨夺目。

同心少数民族聚居,回族人口占比达80%。谈起斋月的用电情况,周阿訇高兴地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真是为百姓造福的好项目,供电公司专门为大寺架设了1公里多的高压专线,安装了一台30千伏安是专用变压器。这个斋月里,一次电也没有停过”。

当远山一抹晚霞落尽时,听邦克楼上传出的诵经声,看众穆斯林开斋,互送各色清真食品、互致问候祝福,尽显民族团结的安宁与祥和。

曾经豫海美名远扬,今朝豫海誉满回乡。用电更稳、更安全了,这是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后,穆斯林群众最直接的感受。

“盛夏的斋月,用电时段的相对集中的特性,是考验该地区电网是否坚强?供电是否可靠的一块‘试金石’。通过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使得老区的乡村用电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裸导线乱牵乱挂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绝缘线和整齐规范的走线;家家户户用上了智能电表,装上了漏电保护器??????”。同心供电公司负责人白海军如是说。

电网坚强硕果累

同心县预旺、下马关、韦州、王团、河西等乡镇,是1936年红军西征时的主要活动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同心供电公司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以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为契机,以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服务于精准扶贫大局。共组成25支330人的电力先遣军,开赴山区各个施工地。他们发扬红军西征精神,克服施工障碍,戮力攻坚克难,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大会战累累硕果,有效消除了低电压,坚强了电网,大大提升了供电可靠性。

六月,骄阳似火,重点工程建设更是热火朝天。

新增(2015年)农网改造升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宁夏吴忠塘坊(建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为打造同心地区坚强电网的重点献礼工程,自2015年10月开工新建以来,广大电力工程建设者们,从第一铲土开始,到每一个设备基础浇注;从一砖一瓦,到主厂房建成;再到一件件电气设备的精心安装设计。广大电力建设者们流汗不流泪,吃苦不喊累,连续奋战数月,创造在建工程新的里程碑,比计划提前半年投产。在他们中没有人休过节假日,更没有人关键时刻掉过链子,一心只为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变电站建设任务,向纪念西征红军暨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8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该变电站项目的建成投运,可与同心县城马家湾110千伏变电站形成手拉手供电。不仅能够满足宁夏铭川新太阳山特种水泥、桃山物流园及河西地区负荷增长需求,还能为同德移民新村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提供消纳,助力同德移民村1397户贫困户实现光伏扶贫既定目标。

据悉,2016年在同心革命老区投入的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共计1.6亿元。其中用于61个贫困村农网重点建设资金5586.5万元。工程涵盖全县11个乡镇,其中改造10千伏线路311.548千米、低压线路495.527千米、配变193台,容量25.385兆伏安;2.5万余户11.36万人受益。新建成的坚强的农村电网,在极大地提升山区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同时,将成为全县精准扶贫计划落地的助推器。

红色征途新气象

在西征红军总部所在地——豫旺堡(今预旺镇),西征红军纪念碑庄严肃穆,红色钟鼓楼的闪耀下,但见街道宽敞,商铺林立,一派集镇繁荣的景象。从集镇到乡村,改造所到之处,只见一排排新立的电杆、一台台崭新的配电电压器无声地述说着新电力带给百姓的桩桩实惠。

预旺塬上,当年盛产的小米、扁豆,成为了现今有名的小杂粮。最火的当数近年的中药材种植。这里的农民为尽快富裕起来,打破传统思维,大面积种植柴胡、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留床面积约5万亩),并逐步形成种植、收购、销售一体化。南塬村顾有金、南关村马红星等中药材经销大户,接力贫困村户户通动力电之机遇,在家办起了中草药收购加工厂,年收入达十多万元。电网升级改造使山区贫困农民圆了脱贫致富梦,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在三军会师大联欢的清水河畔,今朝枸杞种植已成为地方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红色支柱产业。菊花台枸杞有限公司,利用同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等独有优势,从河西镇移民村以土地流转方式,大面积种植无公害枸杞。由于有了专用供电线路作保障,2万亩枸杞种植,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成为了一个产业扶贫的好典范。这里的移民每亩地在得到200元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打工采摘枸杞。在用工高峰每天有近千人,每人每天可赚到百元收入。

在埃德加?斯诺笔下的下马关红城水,谁也不曾能想到在这块热土上,曾经的硝烟战史,如今却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下马关成为了全区最大的移民安置区。数万人由大山深处走出,移民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田园新村、三山井等一个个移民村,一幢幢红砖瓦房被包围绿树之中,田子方格型庄稼地绿绿茵茵,一条一条直直的电线杆及擎起的根根银线,还有田间劳作农民的身影,共同构成一副生机盎然的织锦。

站在历史的发生地,抚今追昔,我们欣喜看到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的有效实施,打造了坚强电网,惠泽了老区人民,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我们相信这一幅幅织锦,将会变得更加色彩斑斓,更加夺目鲜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