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遮蔽、熟练的操作,还要随时注意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作业车下的安全监护员脖子都酸了,济源供电公司韩孟新依然在有条不紊的按作业流程进行操作,并有意识的在节点上停顿一下,提醒徒弟小赵注意工作要领。
5月15日,济源供电公司将位于城西一新建幼儿园门口的电杆进行移除,当处线路区域是居民集中区,正值高温用电高峰,为避免停电给居民造成困扰,韩孟新带领组员到岗,并出动两台带电作业一部吊车,采取联合作业的方式实施带电移杆。
6个小时后,杆塔顺利移除,围观百姓拍手称赞,身穿密不透风绝缘服的韩孟新浑身湿透返回地面,一仰头将一瓶矿泉水喝了个精光,他这才想起从早晨8时作业开始到此刻的14时多,他还没吃一口饭。这样在常人眼中的“三高”(高压、高空、高危)的工作,韩孟新早已经历了无数次。
济源供电公司配电带电作业班班长韩孟新是一名在线路上工作了23年的老电力工作者,在他身上能找到带电作业人员所需要的品质——性格内敛、胆大心细、喜欢钻研、敢于创新。
踏身电力奉献青春
18岁,韩孟新踏进了电力行业,从一名基层电工做起。上班第一天,他给师傅敬了第一杯茶。师傅说,做好一件事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待设备精心爱护就是保护你自己。韩孟新谨记在心,来了就要踏踏实实,来了就要真学实练,韩孟新坚守这些信念,拉开了自己电力路的序幕。
上世纪90年代,农配网供电线路还很落后,工作量很大,不到20岁的韩孟新跟着师傅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冬夏一身汗,连续作业七八个小时,还是个大孩子的小韩从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悉心向师傅学技求教,比同龄人更能吃苦。另他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抢修任务中,组员都不愿意爬上一基杆塔,一问才知道原来有个村民曾爬上在上面轻生,年轻胆大的小韩自告奋勇的登上该基杆塔,台架上那片油渍渍另他不能释怀,自此安全意识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而想保护自身安全,唯有技术过硬。
在这个最艰苦的一线岗位,韩孟新一干就是14年,从山区供电所干到城区配电班,从一名送电工人成长为技术尖子,聪明、能干、肯吃苦、技术精,这是年轻时的韩孟新留给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最初印象。
十年磨剑厚积薄发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007年,济源供电公司成立配网带电作业班,由于业绩突出,韩孟新被推举为带电作业班班长,从管好一个人,到带好一个班。
配网带电作业班是个作业高危险、技术高要求的“特种班”,由于成立初期,毫无经验可以借鉴,放在当时是块难啃的骨头,但对于韩孟新来说确实极好的演武场。带电作业,任何新的作业方法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时可能引发的就是坠落、触电等各种严重的后果,韩孟新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了10千伏带电作业第一人。
凭着年轻的冲动和不服输的性格,韩孟新带领组员,决心在带电作业的专业里闯出一片新天地。从当上班长的第一天,韩孟新自己翻书找资料,询问专家指点迷津,在模拟线路上反复试验,在班组里不断讨论,短时间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另新进的电力专业研究生都汗颜。
有人好奇地问韩孟新:“上杆试验新的带电操作法,你难道真的一点也不害怕?”
他说:“怕!怎么不怕?越是怕越是要做好充分准备,一点点疑惑也不能放过。为兄弟们以后操作安全方便,就一定要把这只螃蟹拆散、吃透。”
从克服心理恐惧抓起第一根带电导线入手,带电立杆、带负荷安装开关、带电移杆......经过无数次的技术突破和设备更替的洗礼,他练出了火眼金睛,也磨出了妙手回春,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而今的得心应手。
如今,带电作业从原来的最基本作业项目发展到如今根据不同的现场作业条件,能够进行17项带电作业项目,作业范围也有市区向郊区扩展,从建班至今都保持近3500天的安全记录,带电作业已累计操作五千多次,为公司多供电量2500万千瓦时,减少了停电时间1万多小时。
刻苦钻研力求创新
匠心,是专注和时间的统一,乐在其中,终有所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既是对自己的勉励,亦是对班组年轻员工的教诲。
在一次双电源改造配合发电工作完成后,韩孟新仔细琢磨起来。“应急发电车要是可以实现双电源供电岂不更可靠?”从那天起,他便反复考察试验,终于设计出了发电车备自投设备,在发电车运行时,两路电源同时进入备自投设备,在发电过程中只要其中一路电流停电,备自投可在0.2秒之内将另一路电源切换送出,使用电不受丝毫影响,极大地缓解了发电车单电源供电压力,该项小发明在重大活动中发挥了作用,为全省首例,也吸引了其他公司前来参观借鉴。和高科技搭不上边,在生产实际中,韩孟新致力于小、实、新的创新发明,开辟拓宽了公司配网带电作业之路。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笔者在自己身边这些师傅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那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一种精神的体现,在平凡的日子里坚守如一,在辉煌的事业顶峰尽情绽放,展现那属于自己的匠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