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矿工听了心里哆嗦的词
卫姐,来自煤矿的一名女工, 在平煤梨园矿工作已经26年,近期,听人说矿上要停产了,这个消息让卫姐心里当时一哆嗦。
卫姐今年已经44岁,如果真的矿上停产,恐怕很难再找到工作。
“听说好多人都在找工作!我也出去转了转,可是很多工作都不要我这么大年龄的!”卫姐沉痛而焦虑的对小编说。
“今天我自己想了想,忍不住流眼泪了。在煤矿工作这么多年,出去根本没有其他谋生的手段,更何况,在矿上工作了那么多年,突然有一天告诉你这个矿要没有了,心里很难受!”卫姐说。
据了解,卫姐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女儿,今年正在读大二,谈到未来的出路,卫姐说:“不管如何,还要养孩子,还要生活下去,听说我们要出台转岗分流的政策,但还要等等,如果实在不行,就自己做点小买卖吧,选择一项慢慢来。”
孙师傅,今年45岁, 已经在开滦范各庄矿工作了20多个年头,也是名副其实的老员工了。
“这些天矿上一直都在盛传着要裁人的消息,我这心也和悬了水桶一样的七上八下。”
“我是1990年从开滦技校毕业的,当时学的是通风专业,已经在矿上通风区干了20多年了。” 孙师傅说这些话的时候满脸愁苦。
“我们干的活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如果煤炭行业真的倒了,那么,我们这么多年来谋生的手段,就等于彻底没了用武之地。” 孙师傅满心担忧的说着话。
他告知小编,对于他而言,若是真的矿上把他裁下去,那么,他的再就业之路无疑困难重重。首先,他的年龄太大,身体也不好,再加上自己多年来所学专业的限制,都让他很难再找到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
“我刚上班那会,大家都觉得矿上福利待遇好,到矿上上了班,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可是到了这会儿,国家的形式全变了,我们这些人年纪都大了,又都拖家带口,真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
同样来自于范各庄矿的刘师傅如是说道。
作为范各庄矿电机维修组的刘师傅告知小编,煤矿设备与其他的生产设备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即便是他们这些干技术活儿,并且手里有电工本的所谓技术人员来说,再就业依旧是困难重重。
来自贵州的袁姐, 今年40出头,在当地木担坝煤矿工作已经有10年的时间。
“从去年以来我们已经停产放假有7个月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又要放假。”说起在矿上工作的情况,袁姐忧心忡忡。
“我们集团公司几个矿,目前只有我们和另一个矿还没关闭,别的都关停了。”
当小编问袁姐关停的矿上职工是不是都分流了?
袁姐说:“哪个愿意来嘛,矿之间离的那么远!没办法,只好走人咯,相当于让人家在大迁移中自生自灭,受不了就各自走了。”
“我是本地人,我倒不太怕,但是不开心,没有激情。”袁姐说。
转岗分流,煤企避不开的痛
“我所在的煤矿生产60多年来,从来没有给职工放过长假,这次春节停产,放了一个半月假。”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于丰城矿务局坪湖煤矿洗煤厂的胡淑萍对记者讲述了他们矿的情况。
整体来看,丰城矿务局的这种只在春节期间停产的煤炭企业算是情况比较好的了,但是,胡淑萍告诉记者,其实丰矿举步维艰的经营状况,也让其蒙上了停产的阴影。
2015年,丰城矿务局亏损5.9亿元,2016年预计亏损8至10亿元。而且经过60年的开采,丰城矿务局有的煤矿井下资源已经枯竭,在“去产能”中将关闭,另外,有两对合资矿井又因井下条件不达预期以及市场不景气,亏损严重,已停产留守。矿井关停后,矸石发电、燃气(瓦斯)输配、瓦斯发电及煤机制造修理等关联企业,也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关停。
矿井关停后,人员安置问题将成为该企业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
“丰城矿务局现在在岗职工16253人,其中年龄男性50岁、女性45岁的职工有4587人;工龄男性30年、女性25年以上的职工有4375人;按照‘去产能’工作要求,有的煤矿关停后,丰城矿务局产业优势也逐步丧失,加上转产型项目建设严重滞后,将有许多职工需要安置。”胡淑萍说。
“煤矿普遍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职工走出企业在周边就业较为困难,而且很多职工在井下工作二三十年,让他们出去再就业是很困难的。如果企业能够依靠现有的场地、资产,引进项目解决就业,为职工搭建新平台,无论对丰城矿务局还是转岗分流的职工,这都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胡淑萍建议。
与丰城矿务局不一样的是,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在职工安置方面号召职工“走出去”,但是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也面临着职工如何安置的问题。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是去年六月份开始停产的,至今已停产快一年了。”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于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煤矿伊永春对记者说,“集团号召职工‘走出去’,‘走出去’的相对来说比留在本地要好一些。”
“集团下的平沟煤矿走出去了1500多名职工,承包煤矿上的项目,职工除了拿到企业的1500元生活费,还能在外出打工的项目上多收入四五千元。当然,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这些顺利走出去的只是少数人。”伊永春说。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现有职工两万两千余人,大多数人还是不能‘走出去’。因为现在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在外承包的项目越来越少。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原计划承包神东的补连塔煤矿的一个项目五年,后来受市场不景气影响,承包项目的人员一年便回来了。”
原标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告诉你去产能多么戳痛煤炭人的心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