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日争议而声名鹊起的春晓油气田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的?勘探和开发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和故事?上世纪7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基本完毕,中国石油工业的勘探工作开始逐渐向南部转移。当时在石油勘探开发上的分工是:地矿部负责打头阵,也就是先期的勘探工作。找到大油田之

首页 > 火电 > 煤气能源 > 报道 > 正文

【聚焦】为你讲述春晓油气田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2016-01-22 15:33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 武魏楠

因为中日争议而声名鹊起的春晓油气田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的?勘探和开发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和故事?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基本完毕,中国石油工业的勘探工作开始逐渐向南部转移。当时在石油勘探开发上的分工是:地矿部负责打头阵,也就是先期的勘探工作。找到大油田之后,再交给石油工业部来组织力量进行开发和生产。

地矿部走出松辽盆地的第一站,就是辽河盆地的勘探工作。辽河属于渤海湾的一部分,整个渤海湾的勘探工作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地矿部成立了渤海勘探大队,开始进行渤海上的物探和一些局部地区的浅钻。

但是,当时对渤海海上地区进行勘探的结果都不是很理想。随后,我们对南黄海、北黄海地区也进行了勘探,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就在我们进行的一些海上勘探都面临困难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地矿部有了中国最早的勘探船。

秘密进入东海

1970年4月,为勘查海底石油,国务院业务组决定改装、建造和进口钻井船各1条。国家计委地质局627工程筹备组成立了海上钻探船三结合设计小组。第二年,经过讨论决定用两条相同的尾机型3000吨级旧货轮,拼装改建成一条钻探船。

这条船1972年试航,1974年正式出海。这就是勘探一号。也是在1974年,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与新加坡罗宾船厂签约,购买1座近海移动式自升式钻井装置(美国ETA公司设计)。这条船1977年签字验收,是勘探二号。

因为勘探一号的使用和其他勘探、地震等专门船只列装陆续排上议事日程,地矿部也就决定进入东海勘探。

当时东海勘探的计划保密、番号保密。为什么要保密,除了东海靠近日本之外,东海的勘探也会延伸到台湾海峡。都是敏感地带,万一牵扯到太多的人,出现泄密或者失误,有可能引起国际纠纷。

初期勘探的结果很让人振奋,东海陆架盆地的地震数据显示,东海的油气储量比渤海和黄海都要好,而且好很多。

“六五”计划结束的时候,地矿部向中央提出了一份有关油气勘探成果的总结报告。这个报告的封面,印刷的就是东海陆架盆地一块不规则三角形区域。这个区域被我们认为是东海最有希望的区域。春晓油气田后来就被发现在这个区域当中。

下面就是需要进行更细节的工作。地震工作之后,就需要我们在一些点打井。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面临了一些问题。

在东海,我们和日本一直以来都有划界的争端。双方对划界的主张都很明确,但是也都没有太多行动。东海陆架盆地的机构非常明确,就是两洼一隆,一个大型凹陷盆地中间一个隆起。

这个不存在保密的问题,海底结构谁都能勘探出来。那么如果我们按照国际通用的海上命名标准,比如:绥中361、荔湾31这样,那么外国人一看你的名字,就能很快知道你具体的打井地点。

这个问题后来是朱夏老先生解决的。他很聪明,提出了以西湖周围的景点来命名东海地质构造。这样,所有的命名我们都知道在哪里,但是外人就不会知道了。

这之后很快,我们就在凹陷中间发现了隆起。这是地质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有了隆起,我们就开始准备打井了。

在日本飞机侦查下打井

其实最早打井靠近的不是中日争议区域,而是中韩争议区域。我们在东海打井,是先从北面开始打,沿着西湖长垣到浙东长垣。

我们第一口井对着不是很远的地方,就是韩国公司在东海打的探井。但是他们打的井是干井,没有任何发现。

我们运气比韩国人好,第一口井就有了发现,不过还不是很多。后来往南一路打井,都有发现,而且井下显示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不过,这并没有让我们十分振奋,至少没有让从事海洋石油勘探的人感到非常振奋。

为什么呢?因为整个东海我们发现,虽然比渤海和黄海储量潜力高,但是也有限。而且含油饱和度不高,产量也就不是很理想。更重要的是,海上石油开发的经济边界比陆地石油开发要高的多,我们当时的能力,开发起来,技术上不能抵消成本。

我们就这样一个一个打井,打了10多年,也越打越靠近和日本有争议的地区了。在浙东长垣打到天外天之后,浙东长垣出现了一个转折。原本一直偏东北的方向,偏向了南边,形成了一个突出的拐点,春晓就在这里。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立足北部地区继续勘探,适度往南部的浙江沿线和福建沿线勘探。但是春晓距离中日争议海域很近。虽然日本声明边界是按照所谓的“中间线”划分,首先我们不承认,但是因为他们没有通报坐标,我们也不知道具体的“中间线”在哪里。

我们就按照地图上选取中国和日本各一个点,然后画一条直线,再取中间点。然后再靠近中国的一侧选取打井的地点。

这是一个很粗糙的划分方法,地图上的一条线,在海上可能有几公里的偏差。而且本身我们选取的两端的点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依据。日本方面其实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当时在选取春晓探井的具体井位上,有两个意见。一个是往外打,一个是往里打。往里打的话,可以更接近高点。但是往外打可以获得更高的资料。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非常接近争议地区了。这一口井可能是我们打的最靠外的一口井。最后我们还是选择靠里打,获取高点。

争议地区的打井,我们都会在打完之后通报外交部。实际上,不仅是春晓勘探开发的时候日本人捣乱。我们在之前打井的时候,日本的飞机都在我们头顶上盘旋飞行,侦查我们。

后来春晓果然成为我们最远的一个井。但是后来数据多了,我们也发现,大构造基本都在日本所谓“中间线”的中国一侧。日本那一侧又没有大构造,应该也有,但是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之后,就进入了开发的阶段。

被高估的春晓

开发阶段后,中海油提出东海归他们管。当时地矿部转为新星石油公司并入了中石化。将东海开发的权力转让给中海油的理由是只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有海上对外合作的权力。

客观的说,当时中石化独立开发春晓,也存在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困难。春晓,包括往北的一些构造,都是油气量不大的。独立开发成本太高,但是集合起来还是可以的。

后来采取的办法就是每一个构造开发之后,用管道串联起来,集成到春晓,然后通到浙江。管道上岸的地方原本没有人居住,后来随着管道建设,有了一些人居住。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了春晓。

中海油接手东海之后,又很积极在东海搞了一大片勘探。对外开发又吸引了外国公司来勘探一圈。外国公司一开始看到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非常高兴。因为构造好,凹陷好,他们觉得一定有很多油气聚集,捡到宝贝了。

但是打井就没有那么好,从春晓往南,中海油和外国公司打的12口井,一个出油气的都没有。后来他们提出,中海油或者外国公司出钱雇佣原来地矿部的队伍来打井,结果第一口就出油了。

这里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不是偶然因素。地矿部一直在东海打井,对地球物理的解释也更好一些。当然,也有外国公司打井太大胆的因素导致他们不成功。

东海的问题,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石油地质上的特点。中国大陆的地貌格局最后定型,受到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新第三系到第四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最终的结果是,大幅度的隆起和抬升,迫使油气散失,或者是变成稠油。这就是有好构造没有油气的原因。

东海油气充满度不高,十分分散。这在海上是很要命的,不仅开采困难,而且经济边界高。我们原来觉得西湖这么好的凹陷和构造,并且打井的时候大多数都大量喷油气,起码油气量保证供应东南沿海是没问题的。现在看来连上海都供应不了。

现在我们看中国的海洋,从东海往南到南海。第三系下面有中生界的海相层。但是埋藏很深。原则上我们未来8000米、10000米都能打,但是海上困难更大,成本更高。这未来应该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我们是鞭长莫及。

中国的海上油气开发,渤海已经精细化勘探,走到一个接近天花板的位置。南海是未来的潜力,东海储量有限。黄海也是自身条件差,难有突破。

黄海处在隆起上没有沉积。朝鲜人不服气,曾经花大力气勘探。当时金正日和胡锦涛确定中朝合作勘探黄海,被定名为主席工程,意思是两个主席确定的工程。

在命名构造的时候,朝鲜人一定要按照他们的方法命名,太阳系行星命名。因为金正日是太阳,凹陷就是太阳系行星的名字,什么土星凹陷、水星凹陷。

但是朝鲜打井不按照科学的方法。一个井出油之后,领导就下命令紧挨着这个井打,打到出油为止。这哪里是勘探的作法。后来我们又勘探了一轮,比它们稍好些,但也没有好的储量。

从海上勘探到东海勘探到最后的春晓油气田,没有高层领导的直接指示。地矿部就这样按照自己找油的路线一路下来。最后打井打到了日本抗议,也就停止了继续东进的脚步。再之后,就是南方的勘探,没有了争议。

(口述/张抗(原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 文/武魏楠)

原标题:史话 | 为你讲述春晓油气田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