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开放,还是能量交换的开放,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把大家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你建、他建,有建网的、有建源的、有建管道的、有建储能的,有搞信息的、有搞通信的,能够一块对等的互联,分享能量交换的基础设施,进而交换信息,最终就是价值交换。如果在这几个层面上都能以能源互联网的思路打通,将是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相当大的格局上的变化。
相关阅读
【细数】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远景能源张雷首次定义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是可再生能源时代的运行机制
我们以区域的角度举例,比如微网以交直流的电网连接在一起,同时配上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把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在区域的层面做起来,这是我认为未来可以实现的。应该大力发展从需求侧、到区域、到国家、到全球四个层面上的结合。
而这个场景在区域的细化,必须引入一些可以落地的要素,比如燃气冷热电三连供、微网风光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以及需求侧管理等等。一旦在这个区域里形成了自主运营后,就不是单纯的并网问题了,而是互联的问题。在这个区域里最大程度上利用新能源,最大程度上跟用户互动,最大程度上跟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互补。我认为,未来这样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应该首先发展起来。
大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有两种方式来解决。一种就是垂直方案,从数据采集到上层应用是垂直的。还有一种是水平式的,上来的是通用信息,构建IaaS、PaaS、SaaS云平台,然后再开发新的应用。
以下为整理后的演讲内容全文: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互联网信息的交换是开放、对等、越来越便捷,能源能不能也以这种方式让大家都参与生产和消费,这是最基本的理念。
未来分布式能源等越来越广泛,就出现了源用混合的场景。一旦源用混合变成常态,在各个地区就会自主地形成一些区域,既有源、也有用,甚至配有新能源,可以储能,所有的环节都在一个小的区域里,这个构架是对现有架构的补充,既有自下而上,也需要跟大电网的可靠性衔接。国家电网还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在能源互联网的架构上,从需求侧到区域的能源互联网,到国家级的主干网,到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上是相通的,只不过是在每一个层面上,需要的技术可能不一样,这个是需要探讨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微信
能源互联网的本质是,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讨论到垂直行业的数据、信息怎么开放?到底怎么挖出这个金矿的价值,实际上不用我们考虑。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既安全、又能被各方接受地开放出来,其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了。但是能源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开放,还是能量交换的开放,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把大家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你建、他建,有建网的、有建源的、有建管道的、有建储能的,有搞信息的、有搞通信的,能够一块对等的互联,分享能量交换的基础设施,进而交换信息,最终就是价值交换。如果在这几个层面上都能以能源互联网的思路打通,将是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相当大的格局上的变化。

我们以区域的角度举例,比如微网以交直流的电网连接在一起,同时配上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把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在区域的层面做起来,这是我认为未来可以实现的。应该大力发展从需求侧、到区域、到国家、到全球四个层面上的结合。
而这个场景在区域的细化,必须引入一些可以落地的要素,比如燃气冷热电三连供、微网风光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以及需求侧管理等等。一旦在这个区域里形成了自主运营后,就不是单纯的并网问题了,而是互联的问题。在这个区域里最大程度上利用新能源,最大程度上跟用户互动,最大程度上跟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互补。我认为,未来这样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应该首先发展起来。

大数据都有什么可能的应用?
第一、负荷信息。负荷信息在传统电网领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黑箱难题,大家不认为负荷信息能够变成白箱,能真正实时在线地准确获得。但实际上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可以彻底改变的时候了,我们将负荷信息在线地建模、辨识、状态评估、甚至预测,拿到参数,然后跟能源互联网去互动,进而参与到整个区域的能量管理。
第二、多能与电能质量信息。对供电、供能的质量信息采集是在线实时监测的一种,比如涉及到暂态问题数据量就会比较大。基于这样的数据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不光是负荷的建模和分析,电能质量分析,还有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数据时时刻刻在变,将信息按需要采集上来,根据负载动态调度。多能规划调度不仅考虑电,还要考虑冷热的需求。
第三、系统安全、态势感知、故障诊断等。能源互联网需要类似配网的自动故障诊断功能,同时接入上层的电网互动时也需要有一个接口,不仅需要提高信息的安全性,还需要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相关技术有哪些?

大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有两种方式来解决。一种就是垂直方案,从数据采集到上层应用是垂直的。还有一种是水平式的,上来的是通用信息,构建IaaS、PaaS、SaaS云平台,然后再开发新的应用。我们采取第二种方式,需要采集到最基础的数据,比如从电网潮流的角度需要UIPQ的瞬时值,还需要他们变化的衍生值,有了这些就可以把它组成数据运行在线的平台,然后再去支撑各种各样的应用。这些值是最基础的,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所有的应用要求,当然它的数据量对平台要求也非常高。
在这个基础上做各种的数据清理、同步、识标,变成数据仓库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挖掘,进而进行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大规模神经网络等等新技术,怎么来运用到这里边进行学习、关联和分类,都有非常大的空间。这样大量的能源互联网在线运行数据对于数据的研究者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负荷建模。传统的负荷类似黑箱,一个区域静动负荷比例是大体估计出来的,电网仿真规划什么的,就按这个来了,很多信息是隐藏在黑箱里,但的确安全稳定性的信息和线索是可以从底层开始被发现的,我们希望是自下而上的把这些数据聚合上来,而不是把它直接变成一成不变的黑箱。再比如,能量供需匹配,未来能源互联网区域就是自治的主体,自身就有局域消纳、能量供需匹配需求,能量管理与价格的波动要结合起来,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未来能源互联网理想的场景,不再是基础设施驱动上层数据,再驱动管理调度的过程,而应该是价值驱动,价值决定如何交换能量,转成信息,最后自由驱动底层基础设施的能量交换。
从我国现在的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数据的开放程度、价格的支持、商业模式的限制,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场景还需要体制机制层面的突破。
相关阅读
【细数】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远景能源张雷首次定义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是可再生能源时代的运行机制
原标题:别再吹概念了 你一定要知道的几种能源大数据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