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北黄石市入围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城市之列,“生态立市”建设贯穿城市发展的主线。目前,黄石市电能占能源消费比重28.27%,而煤炭则占黄石市消费总量的60.1%,电能替代增长空间可观。
钢铁企业弃煤用电
今年3月,黄石供电公司借助市政府《绿色黄石工业转型实施方案》发布实施之际,加大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力度,促请将电能替代纳入政府节能减排,全面推进钢铁行业电能替代工作。
“5月底我们就可以正式投入生产了,这用电与用煤相比,虽然每月成本增加了,但实际上还是省了。”黄石明达锻造厂生产负责人李常军给我们算起经济账,“近几年煤价跌宕起伏,对用燃煤炉的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很大。另外,燃煤炉温度不稳定出现的次品率较高。2014年,我们就出现过几次因炉温不稳要求退回次品的事例。现在更换为2吨中频炉,电炉温度精度高,熔炼速度快,产能上来了,产品也更具竞争力。利用夜间谷段电价生产,还减少了煤和煤渣运输费和人工费,整体生产成本也降低了。”
5月12日,黄石明达锻造厂工业窑炉改造工程竣工送电,成为黄石市首个模具钢行业实现电能替代改造项目。黄石明达锻造厂是一家模具钢制造民营企业,之前该厂金属熔炼采用的是燃煤冲天炉,每天只能熔炼3炉,产能低,污染大,2014年因烟尘排放超标被环保局责令停产整改。
“当时我们正处于转型期,低产出和高耗能的现状使企业陷入困境。一时之间却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谈到当时的情景,李常军仍心有余悸,“多亏供电公司的鼎力相助,让我们找到出路了。”
4月7日,黄石供电公司开展“供电网格员贴心服务大走访”活动,利用网格化服务的优势收集客户用能信息,建立潜在客户数据库。通过走访明达锻造厂等多家炼钢锻造企业,帮助该企业推动“以电代煤”相关配套工作,开通报装绿色通道为客户精简用电增容手续,加快施工进度,客户订货设备未到,配网配套工程已先行启动,整个工程工期比计划时间缩短了40%,节省标煤近1600吨,增加售电量1300多万千瓦时。
农村学校打造“现代厨房”
黄石市阳新县乡镇中小学校厨房一直以来都以木柴、煤为燃料,大多数使用老式柴灶对食物进行加工,大量的柴火、煤在燃烧时容易产生未燃尽气体,不仅污染空气,还费时费力。
5月15日,阳新县供电公司以黄石市政府实施“希望厨房”项目为契机,开展上门走访调研,引导帮助学校主动淘汰传统的老式柴灶,实现“以电代柴”“以电代煤”,用上清洁能源。
6月15日中午,在阳新县三溪镇幸福完全小学内,全校300名师生吃着“希望厨房”做出的营养丰富的热饭菜。“砍柴生火,燃煤煮饭,如今用了几十年的老设备终于被淘汰了。”校长明道枫喜悦地说,“我们的厨房实现电气化,清洁方便,学生们的饭菜质量也提高了。”
走进阳新县幸福完全小学的食堂厨房,电磁大锅灶、蒸饭柜、消毒柜、开水器、冰箱等电炊具应有尽有,干净明亮、摆放整齐的设备取代了以往烟熏火燎、油污满地的环境。
“按每个学校电炊具耗电30千瓦时,一年172天,平均每天用电5小时计算,阳新100多家中小学每年可增电量200万千瓦时,可节省250吨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50吨,二氧化硫6吨,氮氧化物近2吨。”阳新县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林杉介绍道。
港口岸电未来时
坐落在黄石市棋盘洲、沈家营、海观山等7个港口集团的港口拥有泊位15个,全年停泊船只1700艘,最大运输船1.2万吨级,是沿江城市主要以煤炭、矿石、钢铁、铁皮、铜料、沙石、水泥等干散货物为主的主干码头。
6月20日,黄石供电公司员工再次走访市港口集团,宣传港口岸电电能替代工作,对该集团的用电负荷和港口船舶使用岸电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向该集团负责人介绍“绿色低碳港口”的创建政策和港口岸电技术。
港口集团的运输船主要为个体私有船只,船上为一船一户人家,以照明、空调、电饭锅、冰箱等电器为主要用电设备。船上电力主要来源为70至135千瓦柴油发电机。
“以前发电烧煤、烧油成本大,污染严重,有时晚上用电也得不到保障,承包商和船员们都苦不堪言。”市港口集团船只集中管理负责人陈敬安由衷地说,“实施港口岸电一直是我们的心之向往,现在政府下达了节能减排绿色指标,‘以电代油’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了。”
“以我市全年货物吞吐量约1.3亿吨计算,实施港口岸电后每年减少消耗燃油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万吨,新增船舶供电售电量205万千瓦时。”该公司市场及大客户室负责人黄治林说。
今年上半年,黄石供电公司在对电网进行节能改造的同时,大力推行社会节能,共走访调查企业110家,主要对象为大工业企业、钢铁、纺织制造企业、医疗、学校及大型商业场所,已对武商购物中心等15家客户开展电能替代改造工作,预计新增用电容量11万千伏安,可增售电量2.48亿千瓦时。
原标题:推广电能替代 努力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