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员称,企业合并能否达成1+1>2,其中企业文化很重要,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老总文化。如果老总顺溜,就容易得到1+1>2的效果
国务院国资委2003年成立以来,中央企业数量一直呈减少之势。2003年有央企196家,2007年减少到150家,2010年再减少到120家。截至2015年4月底,共112家,比2003年减少了84家。近来,由于央企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造成的巨大市场效应,投资者热切期待有更多央企合并的消息传出。央企有减少数量的倾向,但,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是一类特殊企业,央企是否合并受多种特别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出现井喷式的央企合并。这其中战略层面的考虑很重要,而公司治理则可能是央企合并的一个大坎,需警惕央企大而“易”倒的风险。
合并的战略考量
央企合并的合理性,首先需从国家、出资人战略层面去考虑。
首先,央企是否合并取决于国家的战略安排。当年央企的出现就是服从于国家“抓大放小”战略的安排。199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2003年确立的196家央企基本上就是当时政府扶持的大型国企。而今,央企是否合并、是否要减少数量,就要看国家的战略有没有变化。从国际经贸和国际产能配置的角度看,我国正处于战略转换期,正在由过去的输出低价的原材料、劳动力和低价的消费品向高质高价的生产资料、资本品和优质的产能转变。而这些生产者和经营者多是国内的央企,为了能够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将其合并起来有其合理性。因此,如果还有央企合并的话,很可能是那些产能优质、业务近似且以海外业务为主的企业。
其二,央企是否合并取决于“龙头”战略的实施。2006年,国资委公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要将每一家央企打造成行业的龙头。如果一家央企不能在所在行业做到前三名,就将面临被重组的命运。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煤炭、冶金、船舶制造、航运、建筑这8个行业中,要产生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显然,这些年央企不断地合并、做大正是与这一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其中一些企业的合并即便比较盲目仓促,没有达成1+1﹥2,但避免了被重组的命运,可谓达到了企业高层的目的)。而且,未来央企的合并也会围绕这一战略而展开。
其三,央企是否合并取决于企业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整合。央企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分布广泛,尽管这些年国企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重组,许多企业涉及的产业范围已经大幅度缩减,但仍然涉及从上游的基础产业到中游的许多制造业领域,以及下游的营销环节。在这种状态下,有些央企的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的关系。为了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就成为企业合并的重要成因。
此外,央企是否合并取决于企业运营的现状。由于每个央企不仅所处的产业领域不同,而且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存续历史。有的企业由于产业性质和政策规定的不同更具垄断性,员工的收入水平较高,而有的企业由于处于竞争性甚至是过度竞争的领域,员工收入水平较低。对低收入企业而言,大多数人是同意尽早合并,但对高收入水平企业的员工而言就不会轻易同意合并,甚至会抵制合并。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存续历史长,有着巨大的社会负担,而有的企业则存续历史短、社会负担轻,如果这两类企业合并也会遇到一定的抵制。此外,有些企业常年亏损,有的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亏损企业愿意合并而盈利企业肯定不会情愿,等等。
老总文化的挑战
现在社会上对央企合并可行性、合理性的焦点更多聚焦在战略层面,事实上公司治理的层面同样重要,有时甚至可以说更重要。合并做大企业规模,而理论上,企业规模越大,对公司治理的要求就越高,就越需要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做支撑,否则企业就容易虚胖,甚至有大而易倒的风险。然而,长期以来央企的公司治理不完善、水平不高,合并后的央企也曾出现过重大公司治理问题,甚至危及企业生存。如今的央企合并,面临多重治理挑战。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多数央企集团是按照《企业法》注册的,在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上尽管这些年已经有了一定变化,但“老三会”即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仍然作为企业的重要权力机构,其中党委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每个企业都有行政级别,其高管也对应地有省部级、厅局级的行政头衔。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或者是由中央组织部选拔任命,或者是由国资委选拔任命。有的央企是多层次、多地域分布;也有一些企业经过了股份制改造,按照《公司法》注册。因此,现实中央企的治理结构非常复杂。
如果两家央企要合并,其内部的治理结构上的冲突不可避免,而化解这些冲突和矛盾所需的交易成本常常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合并后的人事如何安排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两家企业都是同级别的,其主要领导由组织部门或国资委选任,在企业职数既定的前提下,总会有一些人会被调整到低于其在过去企业的位置上,这就不可能不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合并的态度——曾经,一家被新东家重组的央企,因作为“一把手”的总经理不满意新的职位安排,在副总经理们都同意重组的情况下,他却最终决定投入另一家央企的怀抱。甚至,国资委企业改革局的一位官员称,央企的重组是老总位置的重组,不是企业的重组。如果老总的位置搞定了,重组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就无法合并成功。而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个官员说,企业合并能否达成1+1>2,其中企业文化很重要。企业文化说白了就是老总文化,如果老总顺溜,就容易得到1+1>2的效果。将来,两个企业重组完,两个领导都拿下,空降一个,一旦文化理顺,出资人主导的重组就会相对顺利。
不仅如此,由于国企员工通常会比较长期地在一个企业工作,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稳定关系也会在合并过程中产生某种抵触。
再则,如果是一个以《企业法》注册的央企与一个是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央企进行合并,不仅会涉及企业基本制度的变更,同时,企业的“老三会”与公司制下的“新三会”及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对接也会成为合并的阻滞因素。建立新的董事会、管理团队后,团队的融合也会是很大的挑战。公司政治在央企不少见,合并可能会让这一问题更突出。曾经,两家主业类似的央企合并,两个主要负责人之间的矛盾突出、整而不合,公司一度陷入亏损局面,后来其中一个负责人被调走。地方国企层面也出现过,被合并企业的老总不听集团指挥,损害公司治理协调运转,在省政府的干预下,以此老总被撤换了事。
治理不好说倒就倒
早先,央企的口号是做大做强——做大成为关键的追求目标,于是央企合并、兼并其他类型企业,成为快速做大的重要手段。然而后来,央企的口号是做强做优(重要的一方面是公司治理优),正是看到了盲目追求大的弊端。做强做优,无疑比做大做强更合理。
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称,“要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企业一时效益好有什么用?公司治理如果不解决好,企业说倒就倒的。安然、世通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果没有规范的董事会,没有规范的治理结构,无论是董事长挂帅,还是总经理挂帅,都得倒,都是不可持续的。历史已经证明,不仅在中国会倒,外国同样会倒。雷曼倒下如此,安然倒下同样如此”;“建设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一整套制度,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基业长青的基础”。央企合并,做大了企业规模,带来有效整合问题,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公司治理健全的难度。
公司治理如果不解决好,企业说倒就倒——央企体量大、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事关广大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利益,其合并一定要特别警惕公司治理的风险,否则势必加大大而易倒的可能。历史上,已经有不少央企因为公司治理出问题而亏损、经营困难,乃至倒下。如,有央企因为盲目追求规模、迈向世界五百强(实际上是按营业收入排的五百大),决策盲目、风险控制缺乏,导致企业巨亏、债务颇大,陷入破产边缘;靠逾90次并购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及纺织集团的央企华源集团,整而不合、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终资金链出重大问题、债台高筑,被另一家央企华润重组;曾经辉煌无比的央企三九集团因为公司治理出问题(一把手体制、盲目追求规模等)等原因,彻底倒下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原标题:一把手谁当:央企合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