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是我国最大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基地之一,主导产品有大型电站铸锻件、大型石化压力容器、冶金成套设备等,于2010年上市。2011年即上市第二年就出现亏损。至2014年年报发布,短短五年亏损超140亿元,*ST二重退市已经无可避免。5月15日,上证所即放出重磅消息,同意*ST二重主动撤回股票在该所的交易,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企业 > 正文

*ST二重主动退市 “最短命”央股夭折是自己作的还是市场毁的?

2015-05-27 08:47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胡清

二重是我国最大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基地之一,主导产品有大型电站铸锻件、大型石化压力容器、冶金成套设备等,于2010年上市。

2011年即上市第二年就出现亏损。至2014年年报发布,短短五年亏损超140亿元,*ST二重退市已经无可避免。

5月15日,上证所即放出重磅消息,同意*ST二重主动撤回股票在该所的交易,并决定*ST二重股票终止上市。

5月21日,上证所对*ST二重股票予以摘牌,意味着*ST二重正式退出A股市场。

至此,*ST成为2014年股市新规实施后首家主动退市央企。

*ST二重上市仅仅五年,昙花一现成为最短命上市公司。

体量庞大的装备央企,为何遭致如此惨境?

从国资监管部门的态度看,重振二重是一项政治任务,二重该如何改革振兴?是资本救市?还是科技兴企?

是什么压垮了*ST二重?

A股史上最短命上市公司,股市新政后首家主动退市央企,继长航油运后第二家退市央企,能源装备领域首家退市央企,5月21日上证所对*ST二重股票实施摘牌,意味着*ST二重坐实了这些名头。

二重是我国重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在2008年之前,二重有着耀眼的经营业绩,尤其是2000年至2008年间,产值增速如坐火箭,八年时间从6.2亿元飙升至128亿元。

然而时过境迁,当2010年老牌实力央企初入资本市场,上市第一年利润就首次出现负增长。2011年开始首次出现1.4亿元亏损,2012年亏损28.89亿元,2013年亏损32.07亿元,2014年亏损78.98亿元。

上市短短五年,二重的表现让股市投资者瞠目结舌,从上市之初被寄予厚望的优质股,到股票“带星”、停牌,再到主动退市风波,直至最后摘牌,昔日的资本市场新宠落此惨淡结局,是什么压垮了这家重机行业龙头央企?

二重是如何解释的?

不妨看看二重自己的说法: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订单持续减少,总体产能利用不足。市场的不景气和订单减少总是被二重放在亏损原因的首要位置。

对于2014年78.98亿元的巨额亏损,二重的解释是,受近年订单持续下滑、产能利用严重不足和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部分资产存在较大减值的迹象,对此部分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根据富余人员减员分流计划计提辞退福利。

市场的持续低迷,经营的连续亏损,使二重负债累累,贷款本息出现逾期,到期商业承兑汇票不能按期兑付。截至4月29日,*ST二重累计银行贷款等债务逾期金额80.1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逾期共计67.24亿元。

其实国机也深知,二重现阶段面临两大棘手问题:市场和债务,争取市场订单,充分发挥产能,摆脱债务负担,这将是二重扭亏脱困的关键。

市场低迷和债务累累仅是表象

那么,压垮二重的是低迷的市场?是沉重的债务?

是,但不完全是。

说是,是因为这几年重机行业的日子着实不好过,一重、太重、北重等业内企业经济增速均出现明显的下滑;而80.14亿元的巨额债务对*ST二重的威胁不亚于退市。

说不完全是,是因为市场低迷和债务累累只是表象。

自2010年开始,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与“速度”挥手告别,行业企业都在积极谋求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太原重工转战轨交设备,抵御住了市场压力;中信重工从机械行业向信息技术行业跨界,转型高端变频技术领域,成为重机行业逆势增长的代表。

而二重恰恰是在转型上摔了一个大跟头。二重2009年决定在江苏镇江投资建设核电设备出海口基地,总投资80多亿元,一期项目还未建成投产就遇到福岛核事故,也因此国内核电进入四年冰封期。

实际上,投资镇江项目本无可厚非,只不过是一个基于主业转型作出的正确决定,但不幸的是惨遇了一个错误的时间点,使二重从此身陷囹圄。

市场需求来得太快,走得也太快,但是市场萎缩并不代表没有市场,在市场订单不充裕的情况下,产品质量成为最大的比拼筹码。一重近几年虽然利润在走下坡路,也面临产能闲置等现象,但是并没有像二重这般狼狈,尤其是在核电铸锻件上市场份额和订单可观。

虽然二重在粗轧、热连轧、热模锻压机、铸造能力和工艺、火电铸锻件、水电铸锻件等产品上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但二重也需面对一个事实,其制造技术与业内领先水平还存在差距,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颇受质疑,在用户货比三家的情况下,二重产品胜算不大。

虽说在市场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就重大技术装备产业而言,圈子并不大,谁家能做什么、产品怎么样,用户是了如指掌的。虽说二重所处的蜀道难走,但一重所居的齐齐哈尔也很偏远,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重之所以还能吸引客户跑到齐齐哈尔下订单,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制造技术在业内领先,产品质量比较靠谱。

进入买方市场,从用户催单,到催用户下单,这种变化,非亲历者难知其中味。催用户下单,需要底气,底气来自过硬的制造技术,优良的产品品质,这在需求不足的时候,尤其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这种核心竞争力,那么它所形成的多米诺效应,将会使企业陷入危境,并且越陷越深。

与其说二重的惨淡退市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失意者,不如说是重机行业这几年水深火热变革中的失利者,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归根结底,是订单和技术的双重缺失,导致二重成为转型升级阵痛期的首个掉队者。

好在*ST二重的落幕却也攒足了“光环”,争得了诸多首个、第一的名头,而这些都会成为其有朝一日若能重登A股的吆喝资本。到那时,前车之辙又是否会成为后车之鉴!

退市为重新上市埋伏笔

据2014年股市新规,相较于被动强制退市,主动退市可以随时提出重新上市申请,不受强制退市间隔期约束,在重新上市条件、程序、信息披露、交易安排等方面证券所都会区别对待,主动退市享受更多政策优惠。

对于重振二重充满信心、更是下定决心的国机集团来说,让*ST二重争当主动退市第一股十分必要,这能为其重新上市增加有利筹码。国机集团也多次对外声称,在二重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将积极争取重新上市。

然而,*ST二重主动退市上演了戏剧性一幕。一开始,国机集团导演了要约收购,由于国机要约收购有“圈钱”嫌疑,10.39亿元收购款遭遇炮轰,2.59元/股收购价也使中小股东面临“认栽出局”的艰难抉择,最终以要约收购方式实现*ST二重主动退市的计划流产。

随即,*ST二重推出新方案,以召开股东大会的方式审议主动退市方案。在新方案中,中小股东既可选择套现走人,也可与*ST二重一道坚守,这对于多数抱有重新上市期望的中小股东来说已是无奈的最佳选择,最后股东大会求同存异,顺利通过主动退市方案。

上证所方面称,*ST二重的主动退市,不仅是2014年退市制度改革后的首例实践,更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主动彻底退出交易所交易的首家公司,树立了市场化退市的样本。

根据*ST二重安排,公司股票摘牌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交易。

事实上,无论是被动强制退市、还是主动退市,申请重新上市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已经连亏数年的*ST二重假设2015年盈利,最早也要在2018年以后才能申请重新上市,似乎积极争取的主动退市各项优惠政策对*ST二重并无实际意义。

但分析认为,上市公司退市到“新三板”之后同样可以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甚至“借壳”,若实施重组或“借壳”,借壳主体可能符合3年净利润等指标要求,那么便可利用主动退市政策优惠随即申请重新上市。

而在产业内人士看来,二重要实现扭亏脱困,最终还是需要企业自身的实力,继续留在资本市场未必是进了保险箱,离开资本市场也未必被判了死刑。退市并不意味着中国二重破产,只不过由于多年亏损和负债累累,想要改革振兴还得从长计议。主动退市仅仅是二重重振之路的开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