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苇湖梁电厂(以下简称苇湖梁电厂)在短短9个月时间交出了一份风电建设的优异成绩单。数据无声,岁月有痕,在打造新能源建设品牌的道路上,苇湖梁电厂迈出了稳健而坚定的步伐。为何涉足新能源?什么样的基因,书写了他们的新能源速度?如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靠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出了这份成绩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刚刚度过六十甲子的苇湖梁电厂。苇电印象新疆苇湖梁电厂,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工程,156个苏联援华项目之一。自1953年建厂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六十年峥嵘岁月,苇电相继进行了4期扩建工程,生产规模从5000瓦的

首页 > 风电 > 风电工程 > 报道 > 正文

华电苇湖梁电厂风电建设侧记

2015-01-26 17:42 来源:新疆能源网 作者: 董磊

2014年,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苇湖梁电厂(以下简称苇湖梁电厂)在短短9个月时间交出了一份风电建设的优异成绩单。

数据无声,岁月有痕,在打造新能源建设品牌的道路上,苇湖梁电厂迈出了稳健而坚定的步伐。

为何涉足新能源?什么样的基因,书写了他们的新能源速度?如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靠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出了这份成绩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刚刚度过六十甲子的苇湖梁电厂。

苇电印象

新疆苇湖梁电厂,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工程,156个苏联援华项目之一。自1953年建厂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六十年峥嵘岁月,苇电相继进行了4期扩建工程,生产规模从5000瓦的两机三炉到59兆瓦的8机9炉,直至二十世纪末上马的“以大代小”技改工程,创造了新疆第一家热电联产电厂,首家100兆瓦以上机组的先河,35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替代了300多座燃煤小锅炉,为乌鲁木齐的蓝天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60年来累计完成发电量303.4亿千瓦时,自1998年两台新机组(热电联产)投产15年来,累计完成供热量3196万吉焦。为新疆各火力发电厂培训和输送各类专业人才5000多人,被誉为新疆电力培训基地和人才摇篮。

苇湖梁电厂因位于首府城市中心位置,不符合城市发展长远规划,按照政府统一划归部署,于2013年12月31日正式关停。在苇湖梁电厂接到关停命令的那一刻起,企业领导就将工作重心放在新能源开发建设中。自此苇湖梁电厂在打造新能源建设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稳健而坚定的步伐。

2014年1月26日,企业召开第十四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会议中明确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利用新能源,在达坂城地区新建300兆瓦的风力发电厂。该项目是全疆首个整装容量最大、同时也是华电新疆公司发展新能源战略的一项重点工程。

闻风而动

华电新疆苇湖梁电厂达坂城风电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总装机容量300兆瓦,分三区安装,总计安装单机1500千瓦风电机组200台,工程总投资约23亿元,计划2014年年底建成。该项目将利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丰富的风能资源,满足乌鲁木齐市15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投产后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为24.97万吨,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约3378.56吨 (除尘器效率取99%),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796.53吨(煤全硫分取0.7%,未脱硫),二氧化氮排放量约2886.65吨,一氧化碳排放量约65.44吨,CO2排放量约75.19吨,可改善乌鲁木齐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气体排放量,优化首府绿色能源结构。

项目一经确立,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及时调整机构,根据风电建设实际需要,选派精兵强将汇集前期工作,成立了风电项目筹建处、生产准备部门等,保证风电开工建设的工作如期开展。

与此同时,开展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充电”和“输血”,提高职工对新型能源的专业技能。这是一次苇电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学习,企业聘请金风科技讲师深入讲解风机专业理论知识。鼓励本厂电气专业专工讲授电气基础知识,利用苇电现有电气设备进行现场实际讲解、模拟操作、故障处理,提高非专业职工对电气专业知识的认知、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为保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副厂长隋国富“挂帅”督办前期工作。达坂城风电项目东、中、西三块风场所占草场、林地隶属于七个不同的主体,虽达坂城地区有统一标准,但各主体对于项目征占用草场、林地的补偿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征占用草场、林地补偿沟通过程非常艰难。为此,他并制定“三部曲”。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土地、系统接入相关批复文件,以及可研审查意见、安评、稳评、环评、能评、水保、文物保护等所有项目前期支持性文件。

而对于《工程管理制度汇编》,风电筹建处的同志们在连续进行了10多个小时的研讨会后,制定了针对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十二章12万3千字的制度,为该项目创先争优奠定坚实的基础。

乘风破浪

初春的乌鲁木齐寒意依然,苇湖梁风电的建设者们开启了风电建设的新征程。这里,人迹罕至,寸草不生。可就是在这风大的出奇,没有一丝城市色彩的沙漠尽头,苇电建设者们用平凡的双手,正在创造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风电品牌工程。

这里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里没有路,是苇电人用他们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路。阴天没有参照物,他们就顺着车印前行;车胎爆了,他们便迎着狂风更换轮胎;车陷入积雪中的沟里,他们连拉带拽折腾了3个多小时,全然不顾砂石打在脸上的疼痛;车辆在黄土中行驶,飞扬的尘土虽已侵入车内,但建设者们依然专心卓著,拿着GPS寻找着胜利的坐标,早已忘却环境的恶劣。这里的水无比金贵,每一方水的成本能够达到40多元。中、东区项目部吃的水是几十公里羊肠小道拉运回来的“水”;西区喝的是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没有洗澡的地方,这些在常人看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而他们却一笑而过。

面对风电基建经验少、任务重、工期紧、设备供货紧张等诸多挑战,工程管理部运用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坚持把会议开得简短有效,坚持把措施方案充分论证在事前,坚持把问题解决在现场,协调解决制约工程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等,将过程控制贯穿于基建工程各个环节之中。

在取得无数成绩的背后,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白天奔波在三处施工现场,来回160多公里的山路、砂石路,其中的劳累可想而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60多米高的风机塔筒,有时一天要爬数次。夜晚回到项目部后还要梳理当天工作存在的问题,形成正式公文,下发到各个参建单位并监督落实整改。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戈壁中书写了动人的乐章,换来了千家万户的温暖。他们用态度,是苇湖梁电厂“奉献清洁能源、共享健康生活”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是“担央企责任、做绿色工程、塑品牌形象”的科学实践。

艰苦环境中,他们也不忘自娱自乐。工程部和总包单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各参建单位进行乒乓球赛、广场舞等文体活动,在荒漠的戈壁中增添许多欢声笑语。

天道酬勤

在风电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工期短、任务重、自然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最短时间内攻克各项技术难题,没有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故。

奋发有为,捷报频传。

2014年3月26日,苇湖梁达坂城风电正式破土动工;

2014年4月24日,首台风机浇筑混凝土;

2014年5月19日,首台风机吊装;

2014年9月30日,达坂城白杨沟风电一场67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成;

2014年12月30日,达坂城白杨沟风电一场成功并网。

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任务目标。

苇湖梁电厂的成绩让人为之骄傲!

一排排风机,

阻挡了风沙肆虐的脚步;

一个个脚印,

见证了披荆斩棘的历程;

苇湖梁电厂,

走过风雨兼程60载,

终于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朝阳,

我们伐旧推新,

我们破茧成蝶,

我们继往开来。

苇电人用执着、认真、实干的工作态度,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立足本职工作,有信心迎接更大的挑战,以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用勤劳的双手浇灌更加辉煌的明天。

原标题:华电苇湖梁电厂风电建设侧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