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的产品又被又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是在44项实用技术中唯一的燃油添加剂产品,这给我们增加了不少的信心和动力。”7月22日,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兵冰对记者说。这两年,这家企业一直为推广燃油添加剂而奔波,虽然是全省首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燃油清净剂生产企业,但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使其产品推广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虽然这一产品被称为“PM2.5克星”而有着较好节能减排效果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减少两成PM2.5排放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2.33亿辆,其中山东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20

首页 > 大气治理 > 除灰除尘 > 市场 > 正文

“PM2.5克星”为何叫好难叫座

2013-07-30 08:51 来源:大众日报 

“前不久,我们的产品又被又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是在44项实用技术中唯一的燃油添加剂产品,这给我们增加了不少的信心和动力。”7月22日,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兵冰对记者说。

这两年,这家企业一直为推广燃油添加剂而奔波,虽然是全省首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燃油清净剂生产企业,但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使其产品推广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虽然这一产品被称为“PM2.5克星”而有着较好节能减排效果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减少两成PM2.5排放

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2.33亿辆,其中山东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200万辆,总量居全国第一位,随之而来的就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目前,机动车排气污染物占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担率高达40%-60%,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的产品是在具有清净剂功能性的基础上,提高发动机热工动力性,借助抗爆、助燃、补燃功效,提高燃油单位体积的燃烧热值,使其燃烧作功过程与发动机的工况更加吻合,从而达到动力提升、油耗下降、运转平稳、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刘兵冰介绍说。

他们委托经国家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汽车实验室)对产品进行柴油机污染物排放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检测,结果证实能有效地降低发动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其柴油排放中的颗粒物(PM2.5)下降率为23.3%。

交通部汽车运输行业能源利用监测中心还对其产品进行了严格的汽车性能道路对比检测,柴油、汽油两种添加剂产品节油率分别达3.36%和3.74%左右。

刘兵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省2012年度车用汽、柴油年消耗总量达1690万吨左右,汽油640万吨左右,柴油1050万吨左右。如全年推广应用汽、柴油品质提升剂,综合计算全年可以节省汽、柴油消耗量共59.22万吨,折合节省标准煤约86.59万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共约212.72万吨,节省汽、柴油费用可达51.19亿元。

“瓶颈”梗阻推广路

不过,这样一个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的行业,如今却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销售量这两年下降了近一半,市场环境很萧条。”山东吉利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海春表示。据了解,目前我省大概每300辆车才有一辆加清净剂,这也造成了这一产业发展举步维艰,除了几大燃油供应商自己的企业,目前全国仍在硬撑的燃油清净剂企业已不多。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国家政策的改变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早在1999年的6月1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就发布实施了《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明确提出车用汽油中应加入能有效清除积炭的清净剂。按照规定,燃油供应商如果添加清洁剂,可在零售价格基础上每升加价0.06元。

不过,这一推广工作随着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取消燃油清净剂加价的通知而被叫停。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成品油价格的通知》。其中规定,统一取消清净剂加价,成品油销售企业销售成品油时,不得以添加清净剂或其他名目,在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之外加收或代收任何费用,凡此前出台的清净剂加价政策一律取消。同时,鼓励成品油零售企业以小包装形式单独销售清洁剂,由消费者自由选择。

记者在一些加油站采访时发现,很少有车主主动购买燃油添加剂。“加上清洁剂其实效果不明显,几乎感觉不到节油,即便有一点节油,但是花上几十块钱加一小瓶也不划算。”一位私家车主告诉记者。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规的燃油清洁剂确实能减少油耗、减少污染排放的,但私家车主自主添加小瓶装的成本太高,“3万多元一吨,分装到小瓶,价格翻了将近几十倍,最经济的做法是从源头上大规模添加。”

受多种因素制约,原来畅销的各种燃油清净剂遭到致命打击,逐渐成为“可用可不用”的物品,燃油清净剂这一新兴产业也随之进入萧条期。

期待给力政策解开束缚

据了解,由于燃油清净剂行业是个新兴行业,国家对此缺乏监管标准,曾经导致市场上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一些黑心厂家推出一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来坑害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这是导致国家发改委“叫停”强制添加该类产品的重要原因。不过,随着整个产业进入萧条期,市场早已“洗牌”完毕,这一政策是否应当继续执行值得商榷。另一方面,节能减排也迫切需要政府部门重新审视产业政策。

“从检测结果看,确实能够改善尾气排放,大约减少了20%。”烟台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称,不过即便不添加这种提升剂,车辆的尾气排放值也没有超标,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添加之后,带来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减少了尾气排放量,保护了环境。

“不过运营成本也会随之上涨。”该负责人坦言,成本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他们希望这种环保产品和技术能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并对使用企业有一定的补贴和扶持。

刘兵冰也表示,如果依靠“小包装”自主添加,价格相对高昂,对车主而言经济效益不显;同时也不能把减排的责任完全建立在消费者的自觉上。现实的困难是怎样在不增加消费者负担情况下,让节能减排产品深入人心。这除了生产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生产更好的产品,还需要政府适时调整政策加以推动。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现有汽、柴油产品质量标准较低,汽、柴油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十年左右。我国的原油质量、国内需求及汽、柴油标准,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现状。国Ⅲ、国Ⅳ的汽车仍用不上匹配油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因此,燃油清净剂的重要性就随之凸显。国家应当出台监管和鼓励政策,特别是尽快出台新车用燃油清净剂国家标准,保障这一对节能减排有重大意义的行业能够健康有序运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