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春暖花开,轻黄浅绿,就着迷人的阳光,我徜徉在文字的海洋,悠然自得。
“哥,给,你的包裹,怎么又是书?”表弟一边递过包裹,一边疑惑的问道。
我接过书,微微耸了一下肩膀作为回应。我没缘由地钟爱文字里的故事,愿意腆着一种心情,去遇见每一句话,然后拖出自己心底里的影子。这就像是一种恋爱的感觉,一种无法言由的乐趣。
奇怪么?在这样的“快餐时代”,杂志永远卖的比文学好,笑话往往比小说更受人喜爱,人们热衷于微博互动,而鲜有人去问津成品的书籍。就算心血来潮,定下心来买书,也多被销售榜所“绑架”,榜外的书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们不断地“搜ing”,却总是错过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籍。或者,更确切的说,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仅把读书作为一种追随时尚潮流的手段,而忽视了读书的本身。
2012年10月,中国人想了、盼了、念叨了多少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落户”中国。获奖者莫言的相关新闻一时间成为广大微博用户争相评论、转发的“香饽饽”;书店里,网店里,他的书买断了货;中文系的学子们欢呼雀跃,自豪无比,感叹中国的文学终于眼眉吐气了。
然而,对于这些现象,笔者的脑海中不仅浮现一堆的问号。对于坚持着读书的人而言,诺贝尔文学奖真的不可或缺吗?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书籍会从生活中消失吗?莫言的价值是因为他的作品还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
林语堂博士在《生活的艺术》中劝告人们要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世上原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寻出和自己性情相近者。”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没有预谋,没有压力。因为你喜,你读到喜;因为你悲,你读到悲。你只是静静地品味了生活,水到渠成,在那里,你找寻着自己。
也许从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人们读的书都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需懂得拒绝和筛选,才能领略真正的读书。读书,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沉浸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程度,你都可以尽情的享受那一种源自读书的快感。
如果幸而你不是个“忙人”,那么,在寂寞的雨天,或是在长长的下午,抑或在属于自己的假日,找一本自己最钟情的书,来阅览一番,体会一种“如对故人”的快乐吧。(徐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