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完成之后,山西再次对本省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焦化行业实施兼并重组,目前已开始全面推行。山西将以“全循环”模式对焦炭产业实施提升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格局,奠定新型煤化工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焦炭老大”行业效益持续下降由于山西拥有独特的焦煤优势,多年来山西焦炭产量和外调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产量和出口量曾分别占到全国的40%和80%以上。但近年来,山西焦炭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今年下降到不足21%。山西一家大型焦化厂负责人介绍,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市场 > 正文

新一轮产能过剩 山西被迫重组焦炭行业

2012-06-04 11:46 来源: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 

自去年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完成之后,山西再次对本省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焦化行业实施兼并重组,目前已开始全面推行。山西将以“全循环”模式对焦炭产业实施提升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格局,奠定新型煤化工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

“焦炭老大”行业效益持续下降

由于山西拥有独特的焦煤优势,多年来山西焦炭产量和外调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产量和出口量曾分别占到全国的40%和80%以上。但近年来,山西焦炭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今年下降到不足21%。山西一家大型焦化厂负责人介绍,2009年以来,山西焦炭价格和出口形势一直呈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山西焦炭产量下降3.8%,价格再下跌30-50元/吨。

与七八年前火爆的焦炭市场相比,当前山西的多数焦炭企业利润一落千丈,苦苦支撑。过去,山西一些焦炭主产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大小小各种样式的焦炉“烽烟四起”。在一些地方,投资一万元修一个土焦炉半个月就可收回成本。焦炭项目纷纷上马,造成产能过剩。虽然随后几年内山西实施了严格的环保政策,焦炭企业多次“大洗牌”,但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存在。

不肯受制于山西焦化(600740,股吧)行业的省外钢铁企业纷纷建起自己的焦炭企业。同时,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后,一些小煤矿被关闭,许多独立焦炭企业没有低价煤可供,成本上涨、市场下滑,效益大幅下降。去年,山西焦化行业全行业净亏损12.83亿元,亏损面高达70%。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钢铁企业配套大型焦化项目以及钢铁市场的过剩,焦炭消费量将进一步减少,产能更显过剩,尤其是国内独立焦化企业将面临更大困境。

转型发展必须升级改造传统资源型行业

近两年山西实施了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结束了煤炭行业“多小散乱”的局面。作为山西四大传统主导产业之一的焦化行业,也存在“数量多、水平低”的问题。全省焦炭产能约1.6亿吨,去年产量仅9047万吨,多数独立焦化企业开工率维持在50-80%。全省焦化企业户均焦炭产能70万吨,多数独立焦化企业大多以生产焦炭为主,深加工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少部分煤焦油制成煤沥青、橡胶原料,大部分没有工业用途,有的企业根本没有配置煤焦油回收装置,“只焦不化”造成资源浪费。

资源型经济转型必须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山西省政府一名官员认为,市场下滑是推进兼并重组的最好时机。此次兼并重组将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指导相结合、控制总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淘汰落后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淘汰落后产能进度与相对稳定就业相结合、行业内重组与跨行业重组相结合、焦炭生产园区化与化产延伸配套相结合。凡符合标准的焦化、钢铁和煤炭企业都可作为兼并重组主体,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均可作为主体。今后4年内山西将淘汰焦炭落后产能4000万吨,总产能不再增加。独立焦化企业数量减少75%,焦化企业户均产能提高4.2倍以上。到2013年兼并重组基本完成,全省将形成4个1000万吨级的焦化园区,3个1000万吨级和10个5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兼并重组完成后,山西独立焦化企业数量从160户减少到40户左右,独立常规机焦企业户均产能从7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全省前15位焦化企业产能占全省动态控制产能比例达到70%以上,焦炭产能调控能力将大幅增强,“焦化并举”将实现焦化行业效益最大化。

以“全循环”实现经济和生态双效益

“只卖焦炭已经不赚钱,必须向焦炭的下游产品和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发展”。山西一位焦炭行业人士认为。焦化产品每多深加工一次,都能带来几倍至十几倍的经济效益。现在一些企业只是实现了初级加工,粗苯、煤焦油回收后大部分直接卖给了省内外的加工厂,去年1吨苯大概能卖8000块钱左右,如果利用这1吨苯进行深加工,能制成1.2吨尼龙6切片,每吨尼龙6能卖到2.5万元,相当于1吨苯经过加工卖到了3万元钱。山西新石煤焦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绪田说,如果把焦炭生产排放的焦炉煤气加以利用,可以制甲醇,再利用甲醇制烯烃,产业链越拉越长,价值开发越来越大。山西煤焦油年产量约320万吨,如果把煤焦油加以延伸利用,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根据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山西将推进焦化行业在关小上大、促进上下游联合的基础上发展大型焦化园区,实现由分散向集约转变,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和以化为主”转型,这也是大势所趋。

山西提出以山焦、潞安等核心企业为基础分别发展烯烃、合成油、聚甲醛等8种类型化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提出实施县域示范模式、园区示范模式、企业示范模式等重组模式,总的原则是“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不仅要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焦化行业经济效益好转,而且要通过装备水平的提升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良好的生态和环保效益。

目前山西部分焦化企业已完成兼并重组,其规模效应和化产效应已经初显。山西阳光焦化集团在自有300万吨/年焦化产能的基础上,整合了河津市当地3家焦化企业共约180万吨的焦化产能。阳光焦化集团负责人介绍,整合后集团焦炭总产能达到500万吨,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化产品(包括焦油、粗苯和硫胺)等资源和加工优势,为下一步转型发展精细化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延伸了后续终端化产品加工链条,初步形成煤-焦-化循环产业链。

有专家认为,如果山西焦化行业完成兼并重组,实施“以化为主”,那么已经具有稀缺性和战略性的焦煤资源将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此次山西实施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主要有煤焦联合、钢焦联合、焦化联合、焦焦联合等多种模式,但是否能够配置到优质焦煤资源仍是兼并重组的关键,只有拥有焦煤资源才真正拥有话语权。如果焦化行业转向“以化为主”产业,焦煤将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分析:

张茉楠:警惕新一轮产能过剩

近期以来,为“稳增长”,从上到下,从东到西,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规划热潮。项目审批的“松动”激发了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造成政策过剩。然而,政策过剩可能引发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会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加剧中国经济形势的恶化。

当前必须警惕的是,宏观稳定机制的缺陷可能加剧经济波动。政策需要预调微调,但不能过调,政策加码必须注意控制力度和节奏。经济过热时,政策要“点刹车”,经济下行或过冷时,加大政策油门也要慢慢来,必须考虑到经济的可承受力,不能用力过猛,否则,非但没有熨平经济周期,反而会加大经济周期波动,造成新的风险。

根本而言,短期刺激不可能化解长期的结构性矛盾,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在2003年至2007年全球经济扩张时期,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体总体呈现供给不足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大量产能。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随着地产、股市、金融衍生产品等资产泡沫以及国家主权债务泡沫依次破裂之后,这种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矛盾集中显现出来。

未来的几年内,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家庭部门进入全面“去杠杆化”,经济收缩、信用紧缩和消费紧缩三个层面的叠加效应,使发达国家“去杠杆化”过程更加痛苦和漫长,全球范围内都将不得不面对“总需求不足状态”下的产能过剩格局,与发达国家“去杠杆化”相对应的必然是新兴市场的“去产能化”过程,中国如果逆风向而动,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球失衡态势。

延伸阅读:两部委预警:避免新兴产业陷入先过剩后治理怪圈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不“新”的危险并再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老毛病”。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预警,要求认真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加强信息引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专家指出,目前新兴产业存在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虽然并非洪水猛兽,但要对其提高警惕,避免新兴产业陷入“先过剩后治理”的怪圈。

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不少当初被视作“蓝海”的新兴产业如今却已成为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红海”。以新材料领域为例,目前国内碳纤维企业有近40家,去年产能达到5000吨,今年将达到8000吨。而全球碳纤维产能约为6万吨,2009年实际销量为3万吨,总体产能已经过剩。

“新兴产业之所以出现产能过剩,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是地方政府崇拜GDP,招商引资如火如荼,不计后果地开展GDP的大跃进;二是中央与地方利益不一致,财政收入与经费分配不完善,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各种工程项目和工厂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冒出来了。”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薛胜文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是因为开始时市场有利可图,从而吸引各市场主体争先恐后地进入。市场的供需关系就在产能过剩与短缺的交替之间取得了平衡。由于平衡是相对的,完全避免产能过剩是不可能的。但要避免产能严重过剩,从而避免资源过度浪费。

事实上,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下,国家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着眼经济长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背后,警惕其发展过热的声音也始终不断。但也有专家表示,没有过剩就没有创新。

“没有过剩就没有创新有一定的道理。”薛胜文认为,只有完成技术、人才、资金等在量上的积累,才能发生质变,从而形成结构、流程、功能等方面的创新。此外,重复建设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它们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可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促使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不可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如洪水猛兽。

“但产能扩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值,平衡后再向前一步便是万丈深渊,产能莫概能外,过剩将引起倒闭潮,而非孕育创新的温床。”薛胜文说。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如果管理和规划没跟上就很容易陷入“政策扶持—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综合治理”的怪圈。薛胜文表示,为了防止新兴产业陷入这个死亡怪圈,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环境容量等条件,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以“内集群外协同”的方式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新兴产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此外,薛胜文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出“先过剩后治理”这个怪圈,一方面需要深化改革税制,将税种侧重于消费税,从而引导政府藏富于民,关注民生,刺激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而避免了各地政府一窝蜂地发展属于工业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自由竞争来淘汰落后和过剩的产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