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包公”是乡亲们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祁门双平供电所所长胡青树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他对违章用电的检查丝毫不留情面。
在乡亲们眼里,皮肤黝黑的胡青树,加上那双犀利的眼神,颇有宋代清官包拯的风范。然而,“电包公”的美名,更多来自他的铁面无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省祁门县祁红乡百姓的用电,均来自水力和柴油机发电,而不是现在的国家电网供电,管理机构则是乡上的电管站。线路老化,编制过多,部分干部不缴电费,时有窃电现象发生……这些,对于只抄总表电量的电管站来说,损电、窃电、电工工资产生的费用全部分摊在了百姓身上,导致电价居高不下,“最高时,一度电的价格达到两块三毛五分钱”
1987年,刚刚接管祁红乡电管站站长的胡青树便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在多次向乡领导汇报、征得乡政府同意后,胡青树用镇上拨款、群众自筹的费用,对线路进行翻新改造,彻底淘汰了损电严重、且存在安全隐患的破股线。同时,他提出缩减电工、实行竞聘上岗,并自出考题,请乡领导监考,最终,46个电工只留下7个。这样一来,“线路老化、编制过多”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打击窃电行为方面,胡青树制定了详细的规程:凡在检查中发现窃电者,一律采取“断电+罚款”的处罚措施,同时,将各家各户的用电上榜公示,包括干部、电工。因为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一做法招来了不少人的反对和围攻,一些乡、村干部扬言:“出什么风头!看你能蹦跶几天!”
“想做好一件事情,难免会遇到阻力。”幸好,胡青树已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他发现自己的外甥也在窃电,按照规定,不仅断电一周,还罚了700元钱。胡青树家属的姐姐认为丢了面子,骂他“六亲不认”,不讲人情,两年没与他家来往。
在胡青树心里,他很清楚,那是自己的外甥,但是,如果自己的亲戚都不管,窃电现象何时才能杜绝?事后,他也很多次跟爱人一起到姐姐家解释。直到两年后,姐姐慢慢理解了他,才和他家来往。
经过整治,祁红乡百姓用电一度不到0.8元。当时,这么低的电价,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内,都是罕见的。
因在打击窃电行为中,对自己的外甥不偏不倚,胡青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电包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胡青树很快成了山沟沟里的“红人”。“电包公”的称呼也一直延续至今。
1997年,作为安徽省劳动模范的胡青树在参加全省劳模座谈会时,受到了时任安徽省长回良玉的接见。在听取胡青树的汇报后,回良玉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不错,为老百姓办实事,希望你保持下去,把电管好。”
被胡青树查处的违约用电者很多,有村干部、村电工,也有他的亲朋好友。面对纷至沓来的说情送礼,胡青树一概不予理会,全部依法处理。虽然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却有力地震慑了窃电分子,维护了农村供用电秩序,更赢得了广大农村客户的拥护。
铁面的“电包公”也不乏柔情的一面。
胡青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电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套独特的经验做法。以青苗赔偿为例,在10千伏双平132线进行改造时,一户村民始终不同意在自家茶园中栽杆架线,同村的很多村民都认为他有点无理取闹。胡青树却仔仔细细地进行了一次实地勘察,发现对方也有自己的道理。为此,他与这位客户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并首先垫付了赔付款,妥善解决了这次纠纷。
十几年来,胡青树带领全所员工为农民兄弟义务办实事上百余件,共投入义务工2360多个工时,减轻农民负担十万余元。为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辖区群众的便利和乡镇繁荣,我们还义务为各乡村架设路灯照明线路共16条,农村街道原先是漆黑的夜晚,如今已是灯火明亮,一片光明,不仅方便了群众和中小学生晚自习行走,也为我所辖区四乡一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提起胡青树,平里镇今年50岁的胡跃进说:12年了,青树待我比亲兄弟还亲!曾在祁门县木材公司任职的胡跃进在12年前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下肢瘫痪,失去了生活信心的他几度自杀未遂。胡青树得知情况后,主动和他交上了朋友,一有时间就陪他拉家常,带他看病拿药,为他家的房子重新布线、安装电表。考虑到胡跃进行动不便,胡青树还专门在他的床头装了个多用插头,方便他听歌读报。在胡青树的鼓励下,胡跃进还学会了竹编手艺。到底有多少钱花在了胡跃进身上,胡青树没有记账,但他坚持了12年。
其实,象这样的好事胡青树做了30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家中多是一些老人和孩子,一个灯泡坏了也要给他打电话,接到电话胡青树再忙也要放下手里的工作赶去处理。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五保护家庭垫付电费是常有的事,免费为客户做故障检查、装电接线更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