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正面临着200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运营压力,局部地区电荒苗头再现,部分省市或再次面临拉闸限电考验。在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的背景下,电价近期在全国范围内上调的必要性、可能性正进一步加大。同时,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火电厂排放新标准,也增加了上调电价的紧迫性。
在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刚一回落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就抛出资源类价格调整的信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考虑到10月CPI的数据已有所回落,会对部分价格矛盾择机予以梳理,其中包括供暖、天然气以及电力价格。话音刚一落下,媒体就曝出了电价上调方案最近可能获批的消息,看来,电价要当这次资源类价格上调的“排头兵”。
诚然,电价上调有着足够多的理由。其一,电力企业亏钱严重。从电力企业三季报可以看出,前三季度电力板块利润额同比下滑逾26%。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巨大,有部分电厂负债率已经接近150%。由于亏损严重,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电荒,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在所难免。其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据中电联初步测算,环保标准的提高将每年增加火电厂900亿-1100亿元的运行费用。电力企业在严重亏损的基础上再承担如此大的运行成本,无疑会雪上加霜。
尽管目前上调电价很有必要,时机也不错,但笔者觉得,从国内外经济运行态势,尤其从CPI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走势来讲,千万不可贸然行事,弄不好会适得其返,前功尽弃,刚刚出现物价实质性下降拐点的好形势被击破,引发物价再现上升拐点。
因为,从整体CPI运行态势来讲,虽然拐点来临,但从总体形势来分析,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农产品价格的下降,是市场流动性“逃跑”造成的后果。事实上通胀的实质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成灾,就眼下来讲,全球流动性并没有消停的迹象,全球性经济低迷根本无法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今后通胀的“回光返照”风险很大。与此同时,虽然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原材料价格的双降和大力度的宏观调控的作用,暂时促进CPI的回落,但这个初期的回落,仅仅暂时释放了通胀压力,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通胀的根源,只是暂时隐蔽了通胀的现象。再加上目前全球都在救市、都在放水,实体经济可以吸收货币,而货币又在超发,肯定会造成通胀。而这种通胀又会通过输入性影响到我国,极有可能再次导致CPI报复性反弹。
特别是电价上调,对居民生活和经济的平稳影响更不容轻视,它和成品油价格一样属于基础性价格,既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会影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即便每度电上涨一分钱,虽然近期对CPI和PPI还看不太出来,但未来的影响肯定会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目前通胀高企和中小企业困境重重的背景下,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也无疑是在给通胀加火添油。
倘若从电价上涨对CPI间接影响的视角来考量,首先会对人们通胀预期的影响。如果人们预期电价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那么这种预期通胀就会自我实现。其二,电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工业生产成本提高,助推工业产品涨价也在所避免,从而会最终传导到给CPI。此外,电价上涨有可能会引发“搭车涨价”和“混水摸鱼”的现象。各个领域的消费品借着电价上涨也趁机涨价,从而引发连锁效应,这就有可能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对CPI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