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迅速增加,行业内企业产能利用率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趋势,部分新入企业以及石墨化外协加工厂商产能利用率不足,而头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持续进行大规模产能建设,通过新设备、新工艺的一体化生产基地
杉杉股份:硅氧负极批量供应海外客户,宁波4万吨一体化产能基地一期已投试产。此外,璞泰来的硅碳负极也已经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安徽芜湖项目预计2025年上半年投产。
据悉,在清江浦区投资建设的伏图拉n型电池片淮安基地项目是意大利伏图拉新能源集团布局光伏垂直一体化产能的重要开端,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形成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和2gw
据称2.6以上压实产品占比达10%,接下来计划通过将锰铁锂产线改为铁锂,提高高压实产能。可以期待的是,湖南裕能、龙蟠科技等,配合一体化产能布局有望突出高压实铁锂成本优势,实现后发制人。
不仅如此,韩华先后宣布投资2亿美元在美国建立硅锭、硅片和电池制造产能,并拉来供应商haga建造封装胶膜工厂为其供货,意在美国打造光伏垂直一体化产能。
而此次交易若成功,对于通威而言,不仅实现自身一体化产能实力的扩充,还将借助润阳在美国、泰国、越南等海外市场的产能布局,快速拓展国际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阶段负极材料行业仍然面临供需不平衡和竞争加剧的局面,拥有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布局,具有客户积累和技术底蕴的企业才能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赢得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大量一体化产能的建成,第三方独立石墨化加工产能将面临着较大的开工压力。
但这一“天价”仅维持不到一年的时间,面对碳酸锂价格的下滑,产业链企业如何应对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上游企业面对碳酸锂下跌带来的挑战,需要进行一体化产能布局,进行资源整合,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正加速建设垂直一体化产能,其光伏产能已涵盖组件、电池片、硅片、硅棒四个环节。2024年4月15日,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欧洲太阳能宪章》,全力支持欧洲本土太阳能制造业。
archil zarnadze发表演讲(右一)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光伏领域的民营企业之一,也是业内最早实现n型topcon组件量产的企业之一,正泰新能深耕光伏领域近20年,不仅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且垂直一体化产能实力及全生命周期精细化服务优势突出
seg印度尼西亚光伏产业园区项目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grand batang city工业园区,总投资超5亿美元,占地超40公顷,总规划5gw硅片、5gw电池及5gw组件的垂直一体化产能。
从2023年产能规模来看,晶澳科技已达到90%的一体化率,属于业内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
韩华计划将更多生产重心转移到美国,2023年12月,韩华qcells还关闭位于韩国的3.5gw组件工厂,但在美国,韩华qcells在佐治亚州有两座工厂,去年宣布将投资累计超26亿美元,并计划到2024年将美国的垂直一体化产能扩展至
在美国,该公司在佐治亚州拥有5.1gw的太阳能组件生产能力,并计划通过其当地太阳能制造分公司qcellsnorthamerica在2024年将一体化产能扩张至8.4gw。
,pli),藉由补贴机制鼓励当地产能的发展,其中甚至包含一体化垂直产能,以期望带动当地光伏之发展。...另外在阿联酋,天合亦预计分三期建造一体化产能,投入包括约5万吨硅料、30gw的硅片和5gw的电池组件等之生产。
材料企业方面,杉杉股份已实现硅基负极批量供货,并规划了宁波4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覆盖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等完整工序,将有利于公司形成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规模优势
另一方面,从市场情况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硅料年初与第四季度价差过大,对于众多不具备一体化产能的企业而言,前期原材料采购的支出较高,而到了第四季度产业链价格低迷,导致企业短期盈利能力承压。
面对行业周期波动下的激烈竞 争,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凭借n型topcon技术和产品的持续领 先,以及全球化运营和一体化产能等方面的优势,实现n型组件出货快速放量, 带动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先后宣布投资2亿美元在美国建立硅锭、硅片和电池制造产能,并拉来供应商haga建造封装胶膜工厂为其供货。不难看出,韩华意在美国打造光伏垂直一体化产能。
固态电解质及其他关键材料的供应,主要由固态电池企业的一体化产能,...与此同时,作为过渡方案、为全固态电池研发争取窗口期的半固态电池,也进入了量产装车的关键阶段,2024年还将迎来产能的爬坡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强者恒强之下,对二三线企业的考验更为严峻,尤其是未建立起一体化产能的企业。...据媒体报道,11月初,伍德麦肯兹一份报告指出,非一体化组件制造商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市场价格与制造成本几乎持平,已无利润空间。
晶科能源凭借在n型topcon领域的持续积累,以及全球化运营和一体化产能的优势,努力克服产业链价格波动和国际贸易环境带来的短期挑战,在实现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的同时,逐步确立了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
报告期内,业绩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光伏市场对于先进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公司凭借在 n 型 topcon 技术、全球化运营和一体化产能等方面的优势,在实现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以及 n
中国头部一体化产能仍旧在成本、品牌、新技术放量方面具备较大优势,预计短期内全球组件竞争格局难以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组件产能仍可以维持80%-85%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