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锂电池行业发生关键性转折的一年,多年后回望,也许你会发现2025年将成为诸多技术产品的爆发元年。
其中,固态电池、硅碳负极、高压密磷酸铁锂、9系超高镍、磷酸锰铁锂、无极耳大圆柱、兆瓦超充、盐湖提锂、新型钠电池,以及更加安全的锂电池系统,以上10大技术和对应产品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迭代和企业的优胜劣汰。
TOP1 固态电池
2025年,固态电池技术将从半固态逐步向全固态演进,2025年有望实现固态聚合物锂电池的小规模量产;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预计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39亿元,并有望实现兆瓦级应用。
其中,卫蓝新能源表示,2025-2030年将是半固态电池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凭借其较强的技术优势,以及与多家整车厂的合作,有望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并计划2027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清陶能源的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和第二代固态电池(液体含量<5%)都将在2025年在多款车型上实现批量搭载;第三代全固态电池正在验证中,预计2027年量产装车。
此外,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鹏辉能源、赣锋锂电等多家企业也都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的中试研发或小规模生产。
TOP2 硅碳负极
硅碳负极作为下一代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快充性能,逐渐成为电池材料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远超传统石墨材料的372mAh/g。
此前受困于成本和生产规模限制,硅碳负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电动工具锂电池和民用无人机等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领域。2025年,多家车企的新能源高端车型将应用含硅负极技术,在高端乘用车领域,特斯拉、宝马等车企的大圆柱电池已明确使用硅碳负极。
其中,贝特瑞作为硅基负极材料龙头,其硅基负极产能达到0.6万吨/年,宁波4万吨硅基产能基地建设中,印尼二期8万吨项目于2025年3月投产,摩洛哥6万吨项目规划中。
杉杉股份:硅氧负极批量供应海外客户,宁波4万吨一体化产能基地一期已投试产。
此外,璞泰来的硅碳负极也已经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安徽芜湖项目预计2025年上半年投产。

TOP3 高压密磷酸铁锂
所谓高压密磷酸铁锂(LFP)是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材料配方,使LFP电池的压实密度从传统的2.4-2.55 g/cm³提升至2.6 g/cm³以上。通过提升电池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高压密技术显著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需求方面,2025年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预计占据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的半壁江山。比亚迪也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倍率较一代刀片电池提升。
在供应方面,2025年,高压密LFP市场预计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价格和加工费将显著优于常规铁锂产品。
其中,富临精工的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已大规模出货,主要供应宁德时代,年供应量近14万吨。
湖南裕能的CN-5系列和YN-9系列已逐步放量,第四代磷酸铁锂产品YN-13系列已通过重要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供货。
德方纳米的动力型高压密新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超高压密新产品验证进展顺利。
龙蟠科技推出第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S526,粉体压实密度2.62g/cm³。
万润新能的第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在2025年实现批量销售。

TOP4 磷酸锰铁锂
磷酸锰铁锂(LMFP)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兼具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优势。相较于磷酸铁锂(LFP),LMFP将电压从3.4V提升至4.1V,能量密度更高,且成本介于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之间。据相关专家预测,未来5到10年,新型“磷酸锰铁锂”电池已成电动汽车的最优选择之一。
2025年,磷酸锰铁锂的应用市场将进一步打开,出货量显著提升。特斯拉、奇瑞等车企已开始在部分中端车型中应用LMFP,预计2025年中国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超2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100亿元。
其中,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德方纳米等企业在LMFP领域布局较早,已实现量产或规划大规模产能。据悉,容百科技旗下的斯科兰德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磷酸锰铁锂企业,目前其第二代磷酸锰铁锂产品已完成论证与一阶段定型,单吨瓦时成本较磷酸铁锂低10%,获得了客户充分认可,完成批量稳产验证后,预计2025年将完成产线改造,实现批量生产与交付。

TOP5 超高镍材料
超高镍材料(如NCM9系、NCA9系等)是指镍含量达到90%及以上的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低钴含量等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和低空飞行器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产量预计将增长至7万吨。
然而由于超高镍材料的产业化难度较大,对生产工艺和材料体系要求极高。目前,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在国际上,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等一直在积极推进超高镍电池的量产。
在国内,容百科技在高镍领域已经形成技术壁垒和产业优势。其9系超高镍单晶正极产品的全电池测试1/3C容量已经达220mAh/g,经过产品快速迭代,可匹配不同客户的需求,部分客户已实现量产供应。2024年,其9系以上超高镍产品的出货量已经达到2.7万吨,占比提升至23%。2025年,容百科技的二期4万吨高镍产线也实现试生产。
此外,当升科技、华友钴业、振华新材、格林美等在超高镍材料领域也已经实现对电池企业的出货。2025年下半年,随着技术创新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超高镍材料有望在高性能动力电池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TOP6 无极耳大圆柱
无极耳(全极耳)电池取消了传统电池上的极耳,通过将电池的正负极集流体直接与电池壳体或盖板连接,显著降低了电池内阻,提高了充放电峰值功率,并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无极耳大圆柱电池的需求显著增加。预计2025年全球大圆柱电池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44.2GWh至235GWh。无极耳大圆柱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工具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其中,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新电池制造厂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投产,预计后续将逐渐推进4680电池排产。2025年3月,亿纬锂能也发布了其18650 30PL与21700 50PL两款全极耳圆柱电池新品。2025年,宝马即将量产装车大圆柱电池。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大圆柱会成为中高端乘用车的主流方向。
此外,鹏辉能源、比克电池、睿恩新能源也已经成为国内无极耳大圆柱电池的主要量产企业。其中,睿恩新能源2025年将实现“国产高倍率、高比能无极耳大圆柱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14-16GWh产能。

TOP7 兆瓦超充
2025年3月,比亚迪发布了兆瓦“闪充”技术,最大充电功率为1兆瓦,电池最高充电倍率达10C,最大充电电流为1000安。之后4月分,华为也发布了兆瓦超充解决方案。该方案可稳定输出2400安电流,补能效率是传统方案的4倍,可实现“充电五分钟,行驶百公里”。
兆瓦级的充电技术,正在成为乘用车、重卡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的内卷“战场”。
目前,比亚迪已经规划在全国各地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此前,岚图汽车超充站的超快充桩峰值功率达到1000kW,峰值电流1000A,最大电压1000V。国家电网则采用Ultra Chaoji标准的国网兆瓦功率超级充电站已在全国多地落地。

TOP8 盐湖提锂
2025年,碳酸锂供给增加趋势明确,下游需求趋于稳定,锂价继续下跌。因此与锂辉石、锂云母等锂资源相比,盐湖提锂成本相对低廉,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尤其是吸附法和膜法相关盐湖提锂技术的改进,这种耦合工艺能够在高镁锂比的盐湖中实现高效提锂,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青海盐湖提锂的主流工艺。
其中,盐湖股份目前在察尔汗盐湖拥有4万吨锂盐产能,并计划新建4万吨锂盐项目,预计2025年投产。藏格矿业旗下藏格锂业采用吸附法提锂工艺,成功从超低浓度卤水中提锂。
青海锂业应用离子选择迁移法技术,解决了结晶、选择效率和质量波动等问题,东台吉乃尔盐湖区域的青海锂业预计2025年碳酸锂产量维持在1.2万吨。
2025年下半年,盐湖提锂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整合,有可能将成为碳酸锂供需格局的最新变量。

TOP9 新型钠电池
2025年,新型钠电池的量产将形成对锂电池的潜在挑战,钠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实现量产出货。宁德时代的“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175Wh/kg。钠电池循环寿命有望突破5000次大关,NFPP电芯循环寿命有望突破1万次。
其中,宁德时代的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将于2025年12月正式量产出货,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将于2025年6月正式量产,与一汽解放合作落地。
中科海纳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145Wh/kg,近日其发布的新一代钠电池新产品能量密度已突破165Wh/kg。
海辰储能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计划2025年四季度实现GWh量产。
比亚迪也披露200Ah大容量钠电池,在安全性及-30℃低温性能方面已超越磷酸铁锂,其钠电池储能系统已陆续向储能市场导入。
此外,超威电池、星恒电源、孚能科技、正力新能也纷纷推出钠离子电池。2025年钠电池量产成本降至0.5元/Wh,钠电电芯BOM成本有望在2-3年后降至0.20元/Wh左右。钠电池在长时储能、乘用车混动、分布式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将逐步扩大。

TOP 10 零自燃的锂电安全系统
最后一项是“零自燃的锂电安全系统”。2025年4月15日,工信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要求动力电池在热失控后必须保证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并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和300次快充循环后的安全验证。
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推动锂电安全系统从“被动防护”向“主动防御”转变,也必将推动锂电池安全体系的全面迭代。
从技术层面主要包括: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多级灭火方案将成为行业标配;电池管理系统也将升级为双向主动均衡算法;与此同时对于电池的智能监控与管理也将得到加强,通过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控功能,实现对电池状态、使用场景的监控,以及突发事故的及时应对。
而在材料与技术方面,新型锂盐和导电剂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了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同时半固态电池的量产和固态电解质的应用,也将避免电解液泄漏的风险,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此外,据了解,这次新国标的起草单位包括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车企以及检测、测试机构。比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蜂巢能源这些电池厂以及极氪、小米、一汽、小鹏、宝马、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等整车厂。
同时有78%的受访企业表示已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能够做到电池单体热失控后,不发生热扩散导致整个电池系统起火和爆炸。新国标的实施将加速行业洗牌,技术实力不足的企业可能被淘汰,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原标题:锂电下半年,这10大技术将“淘汰”大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