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产业与行业类13.碳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出碳排放量高的行业(如电力、钢铁、水泥、化工、航空)。14.低碳建筑通过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低碳材料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建筑。七、管理与评估类15.
2025年全省10个以上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获得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到2027年全省50个以上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获得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形成5个以上典型案例,降低锂电池、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以氢能产业较成熟的美国、日本与欧盟为例,三者对清洁氢的碳排放阈值设定存在差异但均趋严格,分别对每千克清洁氢、低碳氢和可再生氢三种概念标签作出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别不大于4千克、3.4千克与3.3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的规定
然而,电动车的碳足迹并非“零排放”,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高度依赖电力来源的清洁程度。...碳足迹因子是指单位用电量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不仅包括发电过程中的碳排放,还包括输电和配电过程中的损耗。
●电解水制氢过程本身不产生碳排放,但需考虑包括发电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但各类副产氢尚无权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短期内无法获得碳排放强度的准确数值,绿色属性认定更是遥遥无期。电解水制氢过程本身不产生碳排放,但需考虑包括发电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核能发电技术自身具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能量密度高、出力稳定的特点,可为系统提供有效支撑,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未来支持发展的电源品种之一。
此外,系统评估了该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及生态环境安全性,实现了污水总氮污染物的低碳、高效、安全削减。...本项目面向污水处理技术绿色升级与低碳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深度脱氮技术高度依赖外加有机碳源、脱氮成本高、系统运行复杂等问题,以及自养脱氮技术环境适应性差、效率低等不足,从功能材料研发、工艺调控技术研究、适配装备开发、碳排放及生态安全评价四方面突破创新
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作用,推广近零能耗技术、绿色建筑设计等新标准,强化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从源头严格把控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全面提升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自2022年起,全市新出让(划拨)的国有建设用地上的民用建筑项目严格执行75%设计节能率标准,从新建建筑的源头上控制能耗和碳排放量,至2030年设计节能率将进一步提高。
新能源汽车通过有序充电可与发电侧新能源发电形成耦合,在提高新能源上网电量的同时,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新能源汽车参与电网互动需经过负荷集成商、虚拟电厂、调度中心、交易中心等多个环节,实施周期长,流程复杂,车网互动商业模式开发不足,新能源汽车还无法深度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
该报告通过实景结合建模的方式测算出(新款)新能源机车产品从铁矿石到完成30年服役期后被回收处置这一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轨迹。...“智慧碳足迹”管理平台是江苏省首个基于企业实时用能数据,对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的碳管理平台,于2023年上线试点应用。
促进终端可再生能源消费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中的数据,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来看,车辆周期碳排放占比约为46%,燃料周期碳排放占比接近54%。
聚焦钢铁、电解铝、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加快研制一批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二是加强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聚焦钢铁、电解铝、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加快研制一批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二是加强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聚焦钢铁、电解铝、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加快研制一批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二是加强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瞄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加强高品质工业产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对高碳工业实施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进传统制造业低碳转型。
,明确碳排放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探索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跟踪监测;(五)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标准,探索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拓展产品碳标识应用场景;(六)探索建立省域碳普惠减排交易机制
研发过程中融入绿色环保材料,钻研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的整体效率;我们完成了从工业硅、多晶硅、拉晶,到电池片、组件以及下游终端应用的完全垂直一体化业务模式,搭建一系列数字化运营平台,提高管理、运营、制造以及交付效率,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此标准针对交流充电桩、非车载充电机两类充电设备,明确了充电设备在生产、运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溯源方法,细化充电设备碳排放数据采集要求,分场景、分工况给出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实现充电桩全生命碳足迹溯源
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足迹管理,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引导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落实国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足迹管理,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引导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落实国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足迹管理,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引导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落实国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加强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建设覆盖园区重点碳排企业的碳管理平台,全面收集、整理、计算配套排放因子基础数据集,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和低碳产品名录,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企业碳排监管服务,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等综合性服务。
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作用,推广近零能耗技术、绿色建筑设计等新标准,强化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从源头严格把控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全面提升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按照嘉兴市建设局印发《关于加
发挥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作用,推广近零能耗技术、绿色建筑设计等新标准,强化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从源头严格把控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全面提升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自2022年起,全市新出让(划拨)的国有建设用地上的民用建筑项目严格执行75%设计节能率标准,从新建建筑的源头上控制能耗和碳排放量,至2030年设计节能率将进一步提高。
例如,宝马宣布到2030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40%,施耐德电气启供应商“零碳计划”,其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要将其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降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