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数字化转型促进了电力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孕育发展了“源-网-荷-储”电力运行和市场运营模式变革、用户电力应用和生产模式变革“两项变革”。...在电网侧,国家电网推动电网生产数字化和管理精益化,基本实现“电网一张图、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实现了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业务数字化运营模式;南方电网以《南方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行动方案》为指引
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长时储能技术(4小时),可满足长时间跨度的大规模电力调度,实现“源、网、荷”各侧协同发展,为国家实施能源改革提供重要支撑。...随着新能源在电网中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其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使电网安全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传统输电”到“绿电智联”,从“单向保供”到“多能协同”,三方战略合作将重塑数据中心能源生态:以光伏/储能系统集成、动态能效优化技术,推动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实现“源-网-荷-储”数据中心全链路升级,并从覆盖
通过将智能化配电网、储能调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应用场景,充分进行聚合优化,实现分布式资源聚沙成塔、协同互补,兼具“源-荷”特性,既可以向电力系统供电,又可以消纳系统的电能,更灵活地实现削峰填谷的功能,优化运行控制和市场交易
由于新型电力系统源荷双侧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原有的智能电网(sg)或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拓展。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目的并不仅限于电力系统本身,更在于支撑经济发展和推动能源转型。
在“源”的层面,龙东采煤沉陷区16.5万千瓦光伏项目已于2025年并网发电,沛县本部新能源装机规模跃升至46.8万千瓦,让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电网;在“网”的建设上,大屯电网改造项目5个开工标段已完成主体工程
优化提升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进一步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能力和供电能力,确保供电能力满足多元化负荷接带要求。引导市场主体深度参与调节,探索并促进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电网供需调节机制,增强“荷随源动”能力。
,充分展示了在适应新能源结构变化和电网发展新边界方面的积极作为;他们面对有源配网中源荷不匹配的问题,在扬中建设“绿色能源岛”, 打造中低压柔性互联“蜂巢配电网”给出解决方案,实现不同线路或台区之间的源荷匹配
实践探路 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化体系随着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以及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电力系统正面临着“三重重构”,即电源结构从“煤电主导”向“风光领跑”转变,运行方式从“源随荷动
辅助服务市场与电能量市场的发展建设紧密相关,随着源、荷、储等多类灵活资源参与市场,多元辅助服务交易品种与电能量市场间的强耦合性、功能互补性和经济互斥性变得更为复杂。...无功辅助服务市场专注于提供与维护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和无功功率平衡相关的服务,向电网注入、吸收无功功率,或调整无功功率分布,包括自动电压控制、调相运行等。
虚拟电厂具有“源荷特性兼备”“聚合资源分散”等特殊性,为其参与市场机制设计带来挑战通过调研分析,虚拟电厂在市场机制设计上存在难点的原因与其“源荷特性兼备”“资源分布广无明确边界”等特征有直接关系,导致其在现有市场主体中没有可直接参考借鉴的对象
该系统以变电站为单位,可深度分析不同区域分布式光伏的发电出力、赣榆区西部乡镇的负荷水平、网格互济的可调资源潜力、实时跟踪监测主变负载状态,科学评估源荷平衡时空互补需求,在主变重载时给出调度策略,对区域内负荷及新能源进行瞬间切转
园区场景下,配-微交换电量由源荷匹配程度决定,并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增大而“先降后升”,当分布式光伏容量与最大负荷比例为2~3倍时,电量自平衡水平较好。...公司2024年十大战略课题之二《大电网、配电网、微电网等多种形态协调发展研究》,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保供和转型,聚焦低碳转型要求下新型电网多层级形态协调发展,研究了电网形态演变特征、主配微协调模式、多元主体友好交互机制
,建立源荷形态、电网形态、技术方向互动关系理论认识框架。...,是电网功能定位和结构形态演化根本驱动力;电网功能定位和结构形态演化具有渐进过渡和因地制宜差异化特征;科技创新与技术方向布局是协同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路径-源荷形态-电网形态的核心抓手,电网科技创新与源荷储科技创新彼此引导与协同
优化提升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进一步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能力和供电能力,确保供电能力满足多元化负荷接带要求。引导市场主体深度参与调节,探索并促进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电网供需调节机制,增强“荷随源动”能力。
“电碳表通过逻辑层隔离电能计量与碳计量功能,将碳表与电能表合二为一,可安装于电力系统源、网、荷全链条各节点。...将超高阶矩阵运算解构为分布式协同计算,实现了计算复杂度指数级降低,为大规模用户电力碳排放因子高频更新打下理论基础;基于网络化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实现对用户电力碳排放因子计算可信度的定量评价,证明了分布式碳排放分配算法可在大规模电网中部署
近日,江苏交控首个跨地域绿电远送交能融合示范项目——苏通大桥南主线收费站智能微电网项目一期工程一次受电成功实现并网,标志着云杉清能围绕“源随荷动”发展理念,在拓展交能融合新应用场景、推动交通能源更高质量融合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抽水蓄能电站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兼具源、荷、储特性,运行方式灵活,负荷调节迅速,具备同步电压支撑、同步惯量支撑等独特优势,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可有效促进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
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程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提升,发电侧的不确定性增加,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期训练会导致局部地区电网出现突发性高负荷,源荷双重不确定性将对局部地区电网稳定运行带来挑战。
随着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接入,配电网面临源荷时空错配、运行波动性加剧等挑战。...通过本项目智能配网部致力打造国内首个计及分布式储能运行特征的配电网全景规划技术体系,为内蒙古配电网高质量贡献科技力量。
围绕源、网、荷、储、体制机制等开展探索实践创新:数字化技术精准预测新能源出力和负荷走势,国产化大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平台将大电网仿真尺度细化至微秒级,集光、储、充及微电网于一体的智慧配电网让源荷互动更柔性
与此同时,电网尖峰负荷更高、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微电网能够实现电网内部资源柔性可调,有效聚合各类负荷资源,互补互济、灵活响应,将时空不确定的源荷转化为调节资源池。
导语:在传统电力系统中,发电、电网和用户构成了一个以源随荷动为核心的调节体系。随着新能源和弹性资源的融入,这一体系正向着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
对现场的“源-网-荷-储-充”来说,形成一个可实时、动态调整路径的微电网控制模型,并且具备云端策略响应,和本地“端到端”的自动驾驶能力。...为了保证调频服务的可靠性和性能,和源侧、网侧储能一样,每个工商业储能项目都必须通过光纤链路,直接接入调度自动化主站。
蒙媛表示,四川省99%以上新能源位于西部地区,85%以上负荷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源荷逆向分布问题突出。...深化四川立体枢纽大电网输电通道布局研究,强化输电通道资源要素保障,提前预留充足的电力线路,为新能源发展和外电入川提供坚实的输电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