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浙江热浪袭人,电网负荷曲线持续攀升。7月4日,浙江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173万千瓦,冲破1.2亿千瓦大关的时间较去年提前了整整15天,杭州、绍兴等地电网负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据浙江省能源局预测,今夏浙江午峰和晚峰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1.17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力保供面临“用电增量全国最大、发电设备利用率全国最高、外来电占比全国最大”的“三最”挑战。
面对历史级的高温负荷考验,浙江未雨绸缪,从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打出了一套迎峰度夏“组合拳”,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筑牢能源基石,也为全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浙江样板”。
筑牢电源基本盘:传统挖潜与绿色转型双轨并进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稳定充足的电源是根本支撑。浙江深谙此道,多措并举强化电源保障能力。
传统电源稳根基是首要策略。浙江省内充分运用煤电容量电价等政策杠杆,压实发电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电煤库存品质管理和机组日常运维,确保主力煤电机组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发得满”。同时,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优势,灵活增购临时外来电,用足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空间,有效增加电力供应。
重大项目强支撑为系统注入新动能。今年以来,一批“压舱石”电源项目密集投运:浙能嘉兴9号机、国能北仑8号机、华润温州3号机——三台百万千瓦级高效煤电机组按期投产,显著增强了基荷加调峰电源能力;宁海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调节性电源并网,为电网提供了宝贵的灵活调节资源。这些项目超额完成迎峰度夏前的装机计划,成为浙江迎战夏峰的关键力量。
绿色转型加速度重塑能源结构。浙江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可再生能源装机于今年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6月底,全省光伏装机容量已达6026万千瓦,跃居省内第一大电源类型,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首次突破50%大关。与此同时,新型储能作为调节“生力军”快速崛起。金华武义200MW/400MWh网侧储能项目(欣元储能站)——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电化学储能电站,已于2024年6月顺利完成并网试验。这个巨型“电网充电宝”采用314Ah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配置88个电池舱和44个变流升压一体舱,可为电网瞬间提供±200MW的调峰调频容量。
节能降耗腾空间是重要的间接“电源”。在消费侧,浙江严格管控“两高”项目,实施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成效显著。一季度能耗强度(考核口径)下降5.6%;截至6月底,腾出用能空间518万吨标准煤,保障“千项万亿”项目能耗2858万吨标准煤以上。
锻造智能电网盾:强筋健骨与数字赋能双管齐下
坚强的电网是电力安全输送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则是保障其畅通高效的“神经中枢”。因此,浙江每年都在向着打造更坚强、更智慧的电网目标前进。
精准补强破瓶颈是夯实网架基础的关键。义乌市的实践颇具代表性。作为“世界商品之都”的义乌经济活力强劲,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8.12亿千瓦时,但电网容载比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义乌市坚持“电等发展”“适度超前”原则,超前擘画五年电网蓝图。今年上半年,220千伏宗泽#3 扩、110千伏篁园变等重点项目已投产;年底前,110千伏云溪变将投运补强义东区域电网。针对义西南绿色动力万亩千亿平台等重点园区迫切的用电需求,110千伏崇山变、古月变项目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已超前完成土地政策处理,实现“土地等项目”,为项目明年投产抢出宝贵时间。
智慧运维提效能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国网金华供电公司的实践提供了样板。主网方面,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将智能远程巡视与人工特巡相结合。譬如,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聚焦压接管、引流设备线夹等重要且隐蔽部位隐患排查,在2025年迎峰度夏前专项安排了全线耐张压接管X光检测,精准发现并消除了1000千伏江莲I线、江莲II线共计3基耐张塔10处子导线压接管内部钢芯断裂严重缺陷,有力保障特高压安全稳定运行。配网方面,突破传统“人工巡检+被动报修”模式局限,创新打造“数据猎手”大数据分析模型,可提前捕捉中压电缆绝缘水平下降、低压表前设备发热等隐患特征,辅助运维团队在高温大负荷考验前完成设备状态评估。
乡村电网焕新颜是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义乌李祖村的蝶变是“电等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从整治“水牛角村”起步,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二十年如一日支持该村电网建设:实施多轮农网改造,推进变压器增容、线路改造和老旧设备更新;响应精品村建设需求,开辟绿色通道,将2台200千伏安变压器分别增容至315千伏安、630千伏安,新增1000千伏安变压器,实施主供线路入地改造;累计新装4台公变总容量2575千伏安。充足的电能支撑起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咖啡馆、糖水铺、手工作坊、生机农场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昔日的“水牛角村”蜕变为国际文化创客村。更值得一提的是,供电公司还推动乡村绿色用能,建设配置14个车位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实施全电厨房改造、夜景灯光工程,助力乡村夜间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让村民共享“电靓”的共富生活。
激活需求新动能:柔性调节与用能领域双向发力
化解高峰压力,仅靠供给侧远远不够。浙江将目光投向负荷侧,充分挖掘需求响应潜力,并在工业用能和交能融合领域重点推进,为电力保供开辟新路径。
需求响应精准调控是削峰填谷的柔性力量。譬如,国网金华供电公司提前谋划了多层次的负荷管理“工具箱”:包括虚拟电厂聚合分散资源、市场化电力响应、移峰填谷、需求响应激励用户主动调整。依托市、县两级电力负荷管理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和新型负荷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各类负荷压降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同时,通过加强节约用电宣传,鼓励居民积极参与“e起节电”活动,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
工业绿色用能转型提速,成为负荷侧降碳增效的关键路径。在光伏发电跃居省内第一大电源类型的同时,光伏制造业也在往浙江县市聚集。在义乌光伏产业集聚区,供电公司精准服务重大项目落地:为总投资102亿元的晶澳科技年产10GW组件+10GW电池项目顺利落地,供电公司克服梅雨天气影响,6天完成110千伏线路迁改高强度作业,确保配套电力工程按期投运;创新开展迎“光”行动 ,深度服务正泰太阳能21.75MW屋顶光伏项目并网,助力企业年节约用电成本超百万元。这些实践切实推动了光伏产业在义乌聚集,让义乌在建设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世界光明之都的路上越走越远。
交能融合开辟绿电消费新场景,成为负荷侧转型的突破性实践。今年,由省海港集团投资建设的国内首条市场化、规模化运行的干线集卡绿色运输通道——“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正式投运,串联起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与义乌之前的联系。该线路创新采用“充换结合”模式,短驳运输部署200辆充电重卡,依托39套大功率充电桩补能;550公里干线运输投入100辆换电重卡,通过4座换电站实现5分钟极速换电。项目同步部署“光伏+储能+充换电”一体化微电网;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峰谷套利降低能耗成本25%。按当前150辆电动集卡规模测算,年用电量达4000万千瓦时,年减碳1.8万吨,为全国重卡干线电动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经验”。
深化源网荷储协同:系统优化与能效提升双轮驱动
在更深层次的维度上,浙江正积极探索“用户侧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路径,通过打破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之间的壁垒,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与能效跃升。
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商铺7万多个,在去年里日均客流量22.4万人次,创下近10年新高,如此庞大的商贸体量产生了年约3.5亿千瓦时的用电需求。作为浙江省能源局第一批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示范项目,“商贸城源网荷储协同示范项目”正在为二区东综合楼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据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集光伏、储能、充电、智能控制、服务平台于一体,涵盖1.2MW屋顶光伏、3套250kW/680kWh储能电池、251个充电车位(一期已配置44把快充枪)等资源,并将光伏、储能、快充桩、智能控制、相变蓄冷、配电优化等都接入了终端综合能源智慧平台,可实现对资源的远程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和精准调控。
如今,供电公司依托综合能源智慧平台,因地制宜实施“两充两放”策略。通过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协同削峰,有效平抑用电高峰时段负荷;同时利用低谷电价优势为储能充电并为蓄冷空调蓄冷。此举有力支撑电网削峰填谷,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同时显著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年节省电费超119万元。
此外,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还在介入规划中的全球数贸中心建设项目,以期复制商贸城源网荷储协同示范项目的成功案例,再打造一个绿色低碳商贸综合体。
从深挖传统电源潜力到加速绿色能源革命,从强健城乡电网筋骨到赋能智慧运维,从激活需求侧柔性资源到推动交通领域规模化电能替代,再到深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优化,浙江这套四维发力、立体协同的迎峰度夏“组合拳”,不仅为浙江迎战今夏用电高峰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防线,更在实践层面系统勾勒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清晰路径。它深刻诠释了一个经济大省如何统筹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如何兼顾当下保供与长远转型的智慧,为全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