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备受关注的虚拟电厂究竟有何“实”力?(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曲艺)看向需求侧。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x2014;2027年)》提出,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在2024#x2014;2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评论 > 正文

近来备受关注的虚拟电厂究竟有何“实”力?高效互动 提升需求侧协同能力

2025-07-08 10:59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作者: 曲艺

近来备受关注的虚拟电厂究竟有何“实”力?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作者:曲艺)

看向需求侧。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其中,“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为关键一项。

具体而言,该行动要求,结合电力保供、新能源发展等需求,利用当地源荷储资源,建设一批虚拟电厂。建立健全虚拟电厂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虚拟电厂的市场准入、安全运行标准和交易规则,常态化参与系统调节,提升电力保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

这便是虚拟电厂硬“实”力的一大体现。

政策红利驱动虚拟电厂迎新机

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可理解为通过技术、机制和市场手段,整合电力用户端的分散资源(如可调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等),使其从被动用电转向主动参与电网调节,实现与电网运行的高效互动与协同优化。其核心在于将海量、碎片化的需求侧资源转化为可灵活调度、稳定可靠的“虚拟电厂”资源,支撑电力系统安全、低碳、经济运行。

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虚拟电厂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虚拟电厂的功能定位,规定其“在需求侧管理方面,可组织负荷资源开展需求响应”。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布《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等,提出建立和完善需求侧资源与电力运行调节的衔接机制,逐步将需求侧资源以虚拟电厂等方式纳入电力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

地方层面,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能源局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加快浙江省虚拟电厂(1.0版)建设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加快虚拟电厂多元化建设发展,推动虚拟电厂有效参与电力保供。

今年4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虚拟电厂试验示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引导虚拟电厂试验示范项目与需求侧响应制度相衔接”。虚拟电厂试验示范项目应当积极探索“常态自调+需时调控”的调节机制,作为需求侧主体参与相应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按市场规则获取经济收益。要采用多种形式,向聚合用户提供用能优化、能源托管和能源数据分析等综合用能服务,明确与终端用户收益分配方式,确保价格信号及时传导至终端用户。

“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关注虚拟电厂建设。”华金证券研报指出,随着电改进一步深化与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虚拟电厂作为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可缓解极端天气下电力供需矛盾、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消纳,在电力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下,有望打开盈利空间并完善商业模式,迎来发展提速期。

不断提高虚拟电厂实用化水平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汇编》(2024)(以下简称《汇编》),在“绿色能源供给新模式”章节,就有“广东深圳虚拟电厂智慧调度运行管理云平台”项目入选。

据介绍,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全球领先,分布式光伏、电化学储能等新兴业态实现创新发展。为提高新能源接入承载能力和供需平衡能力,充分发挥本地负荷侧资源优势,深圳供电局打造以虚拟电厂为核心的源网荷互动体系。

在做法实践方面,《汇编》总结称,深圳虚拟电厂积极开展海量负荷侧资源接入调度运行的可观、可测、可控、可用的四大关键技术研究;有序推进虚拟电厂生态构建,引领负荷侧资源进入电网调控和电力市场,不断提高虚拟电厂实用化水平,增强能源供需友好互动能力。

此外,在建立健全标准规范方面,《汇编》显示,深圳虚拟电厂推动南方电网成立新型电力系统负荷侧资源灵活调控技术标准化工作组,协同印发虚拟电厂企标,申请国标/行标各1项、团标4项、企标6项。编制有序充电与车网互动、分布式光伏接入、终端授信及安全加密技术等三项深圳虚拟电厂地方标准。

看到成绩的同时,挑战也不容忽视。

浙江持续推进虚拟电厂建设,积极探寻虚拟电厂发展路径,虚拟电厂发展迎来量变引发质变的关键节点。“浙江虚拟电厂发展还存在三大瓶颈。”6月3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在解读《浙江省虚拟电厂运营管理细则(试行)》时称,“一是运营管理规范体系尚未健全:此前虽依托省内专项市场开展虚拟电厂试点工作,但尚未形成覆盖准入退出、能力认证、运行管理、成效评估等环节的全流程管理规范,制约全省虚拟电厂资源的统筹调配;二是可调能力评估机制存在短板:现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调节能力测算方法精度不足,缺乏分时段实测认证的标准化认证规则和流程,难以精准构建可调能力动态模型,影响虚拟电厂参与系统调节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三是市场化运营机制亟待完善: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尚未形成完整闭环,市场主体收益模式缺乏长效机制设计,难以有效激发投资积极性,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进程。”

健全和完善虚拟电厂技术体系

“近年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虚拟电厂聚合调控等技术发展迅速,为电力系统的安全保供和清洁消纳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院长、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康重庆认为。

康重庆同时坦言,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侧协同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旧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需求侧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虚拟电厂的调控技术不足,适应新型主体的市场运营体系不足。

聚焦虚拟电厂,康重庆分析称,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主、配网的消纳压力持续增大,电力系统平衡面临巨大挑战。在主网层面,极端天气频发,高比例新能源渗透下的安全保供风险依然存在,适应紧急调度场景下的需求侧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尚不完善。同时,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随机性进一步激发系统调节需求,灵活资源的调节容量逐步攀升、调节类型更加多元,爬坡、惯量、实时备用等新型调节需求愈发显著,例如山东、甘肃等地反调峰特性和爬坡顶峰市场需求突出。其中,虚拟电厂凭借更加灵活的外特性和响应能力,为多元化、多时序的复杂调节需求提供重要技术解决方案。然而,现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规则及安全管控体系,引导电动汽车、5G基站、换电站、数据中心等多元需求侧资源通过适配不同调节品种、不同交易时序,进行聚合运营与协同控制。

在配网层面,分布式光伏配置规模不断触及配网容量极限,全国已有近400个县出现低压承载力红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因此,需要在配电网区域内实现高度的源荷互动,兼顾配网承载与消纳的虚拟电厂调控技术仍具较大潜力。

为了进一步做好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建设任务,康重庆建议健全和完善虚拟电厂技术体系,充分释放需求侧资源灵活性。鼓励各区域电网根据自身系统调节需求、电源规划成本、社会环境效益、关联产业拉动等多个方面开展虚拟电厂的规划和配置,推动虚拟电厂等新型资源尽早纳入电力系统规划体系。科学认识虚拟电厂的多元化业务场景,健全需求侧资源参与多品种、多时序市场调节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安全运行标准和交易规则,推进虚拟电厂运营管控平台(聚合商平台)和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与电力系统统一调度体系的衔接机制。另外,坚持需求导向,科学评估各级电网新能源消纳压力及需求侧灵活资源的经济效率,完善面向主、配网新能源承载与消纳的虚拟电厂技术体系,提升虚拟电厂在安全保供和就地消纳中的协同能力,利用市场工具进一步丰富电力系统调节手段。

广告

原标题:以“小切口”解决协同问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