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的法案,再次给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蒙上阴影。
近日,美国众议院通过《Big, Beautiful Budget Bill》,该法案被特朗普政府誉为“历史性的减税”法案,尽管该法案尚需要通过参议院以及美国总统审核,但是实质性的减税则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完成。
对于电动汽车产业链,该法案提到将对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动汽车新增年度税费。其中,全电动车主需要缴纳250美元/年,油电混动车主需要缴纳100美元/年。
在美国政界普遍对电动汽车“不感冒”的情况,推动电动汽车的加税行为,无疑进一步给美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增添阻碍。不仅是对于美国本土电车企业,国外电车企业在开拓美国本土市场,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
长期以来,美国道路基础建设主要依靠汽油税,消费者在加油站加油时,包含了联邦与州政府的税金。这笔税费的增加,无疑填补部分燃油车的空白。不过,该新税的出台,与拜登政府时期提出的“电动车普及推动计划”形成鲜明对比,此前拜登任内曾通过《降低通胀法案》提供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
但根据新的预算法案,税收抵免将已逐步终止,2026年后,仅少数特定厂牌与型号的电动车有资格享受补贴,更多的电动汽车用户纳入纳税义务人行列。
该法案取消了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并新增年度税费,这使得电动汽车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上升,尤其是对价格敏感的中低收入群体和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进而导致车企的电动汽车销量下滑。
美国电动汽车渗透率本身并不高,在失去税收抵免的同时增加税负,无异于雪上加霜。对于车企而言,需求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车企可能会重新评估生产计划,延迟或暂停新电动汽车车型的研发和生产投资。对于产业链整体影响上,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一进一退,或进一步放缓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产业化步伐。
近几年来,全球推进零碳转型,对于电动汽车制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挪威对于新的电动汽车免征增值税和其他购买税。丹麦、荷兰对电动汽车的购置税也给予较大的减免。
美国对于电动汽车的加税行为,似乎和全球推进零碳转型的行径相反。
不过美国对于电动汽车的加税也有一定的产业合理性。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市场对于电动汽车不断的免税政策出现一定程度的反思。
电动汽车的免税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化,但其引发问题,如财政收入下降,对燃油车造成不公平竞争,过度依赖补贴导致车企自身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欧盟国家,过去一段时间发生了部分国家因电动汽车补贴过大导致财政预算紧张的情况。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高度成熟,推进燃油车和电动汽车公平竞争问题更加凸显。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5年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式突破50%,预计2025年全年渗透率超过50%,标志着市场正式进入“以电为主”阶段。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突破的当下,“油电同权”的呼声也不断高涨,其本质也是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成熟,行业呼吁电动汽车享受的权益与承担的税收义务与燃油车齐平。
国内在推进“油电同权”上,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时间线。根据相关政策文件,2025年将是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最后一年,2026-2027年间,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此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不再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