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常减压装置产能迎来新一轮扩张,长三角、山东、东北三大核心区域地位愈发重要。
2025年,中国炼油一次产能或将突破9.8亿吨/年。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与国内炼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双重作用下,2025年中国常减压装置产能迎来新一轮扩张浪潮。长三角、山东、东北三大核心区引领“炼化一体化”转型,新能源替代与化工产能释放却为行业蒙上不确定性。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文/王钊 赵梦瑶)
产能扩张:规模跃升与区域格局深化
长三角:产能集聚与化工转型核心区
2025年计划投产尚未完成的项目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二期11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和中国海油宁波大榭石化五期项目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两大项目投产后,长三角炼油产能达2亿吨/年,占全国比例超过20%。区域炼厂以“炼化一体化”为发展导向。镇海炼化化工品产出占比从30%提升至45%,石脑油自给率超80%,成为华东化工园区的核心原料供应商。宁波大榭石化五期项目投产后,化工产品将向高附加值的聚烯烃和芳烃等深加工产品方向倾斜,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物流方面,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稳居世界首位的超级枢纽港,在成品油运输环节,长三角地区炼厂依托宁波舟山港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构建起“产运销”一体化的高效供应链。
消费方面,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里程、铁路密度和航空运输量均居全国前列,公路货运、航空运输、内河航运等领域对汽油、柴油、航煤的需求旺盛。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地区汽柴油消费量占全国比例分别为22.87%、16.12%。近年来长三角化工园区集中发展,炼化企业生产高端化学品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东北地区:产能迁移升级的关键枢纽
华锦阿美石化1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计划2026年全面投产,配套150万吨/年乙烯、130万吨/年芳烃装置,依托沙特原油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东北亚高端化工基地,预计降低东北三省化工原料进口依存度12%。中国石油大连石化搬迁改造项目2025年启动,搬迁过渡期间短期影响辽中南成品油供应缺口扩大,外省资源补充流入需求提升,长期影响,新址投产将伴随着炼化一体化升级,提升重质油转化能力,化工品产出占比提升至35%。
物流方面,东北地区是我国陆上进口俄罗斯原油的核心枢纽。原油从俄罗斯进口,运输距离短、成本低、供应稳定性强,直接利用管道原油,或船运至东北沿海港口,减少中转环节,原料采购成本明显降低。从产品端来看,如大连港、营口港等沿海港口是东北地区炼油及化工产品出口的重要枢纽,成品油、化工产品辐射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市场,物流成本较内陆企业存在明显优势。
消费方面,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汽车制造、装备制造、钢铁产业对成品油需求稳定。黑龙江、吉林作为 “北大仓”,农业机械化对柴油存在刚需。新建项目及产能迁移,炼化一体化项目集中推进,东北地区形成以大连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吉林石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黑龙江大庆石化园区为核心的炼化一体化集群,“炼油-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将更加全面。
山东省:行业形态持续更迭
山东省作为独立炼厂聚集第一大省,近年来持续“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策略,山东裕龙石化规划到投产期间,淘汰多个落后企业及装置,当前受到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产业链利润等多方面影响,部分独立炼厂长期保持停工状态,未来淘汰进程仍将持续。独立炼厂所产汽柴油质高价优,多年来持续作为山东省的主要炼油产品输出,多个企业近年来寻求不同发展路径,尽快摘除传统炼油企业的“帽子”。随着裕龙石化投产,山东省“油头化尾”布局进一步深化,炼化行业形态更迭速度仍有待加快。
物流方面,山东省沿海港口较多,依托港口优势,形成了以青岛、日照等城市为中心的炼油产业集群。利用港口优势,山东省炼油企业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将炼油、化工产品运往周边地区,如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市场辐射范围广,此优势也有利于拓展海外业务。
消费方面,同样作为工业大省,山东拥有众多化工、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这些行业对成品油作为燃料以及化工成品作为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山东的石油化工产业上下游配套齐全,从原油开采、炼油到化工产品深加工,再到相关产品的应用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促进了本地消费市场的繁荣。
原油加工量:多重因素导致预期下调
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预计为7.34亿吨,较此前预期下调,核心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原油加工量增量兑现放缓。镇海炼化二期11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计划于年内建成投产,截至发稿尚未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的推进将成为拉动区域乃至全国原油加工量增长的重要引擎。投产时间延后,导致此前预测加工量未能量产。
二是新能源汽车冲击与“减油增化”转型。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炼厂加速调整产品结构,减少汽油、柴油原料投入,转向石脑油、芳烃等化工原料生产,2018年至今国内成品油收率从73%的高点降至当前56%,此消彼长,成品油收率的持续减少,意味着化工产品收率的增加。
三是炼厂集中检修“量价双压”。独立炼厂部分企业因整合、亏损、原料等原因长期停工,再加上主营炼厂集中检修,导致2025年3—5月进入高峰。4—5月炼油一次装置检修损失量仍超过2000万吨,叠加二次装置检修直接导致汽油、柴油、化工原料产量下降。然而从价格方面来看,检修损失量同比增长对价格的支撑力度不足,原油价格向下传导影响更加显著,从汽柴油到芳烃、烯烃类化工品,多数产品2025年前5个月均价同比降幅在3%~20%不等。
四是独立炼厂原料供应紧张。受国际局势变化及国际制裁等因素影响,部分受制裁国家的原油进口资源收紧。随着制裁力度加大,相关油轮运输受限,国内港口的原油进口渠道收窄,炼厂端也因此受到波及。
2025年的产能扩张突出行业深层矛盾:一面是长三角、东北、山东通过“炼化一体化”抢占高端化工赛道,另一面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倒逼成品油收率持续收缩;一面是临港产业集群凭借物流成本优势构筑护城河,另一面是原料困局与检修潮加剧行业洗牌。未来,唯有将产能优势转化为技术壁垒,将区域布局升级为产业链韧性,在“减油”与“增化”的动态平衡中重构利润空间,中国炼油行业方能穿越周期迷雾,在能源变革的洪流中锚定新坐标。
原标题:炼油行业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