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理事会是一家独立的国际能源机构,目标是让能源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地球。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是世界能源理事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在2025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举办期间,记者采访了世界能源理事会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尔金森。
记者:您认为,目前世界能源转型整体上处于什么阶段?取得了哪些进展?
威尔金森:在过去几年里,世界能源理事会一直在讨论能源增长与转型。我们既要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又要推动能源系统向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转变。
能源转型是指从使用化石能源向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变,不仅要兼顾供给侧,还要考虑需求侧的变化。以中国为例,中国拥有大量的火力发电设施,同时也在增加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这就是能源转型的体现。
在能源增长方面,我们面临来自人口增长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总体来看,全球能源系统的绝对脱碳目前还没有真正开始,但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确保新增的电力是可再生的、对气候友好的。
记者:在推动能源转型过程中,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互相学习?
威尔金森: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电气化超级周期”中。电气革命虽始于100年前,但最近20年,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发展,电气化才达到如此规模,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高效部署风电和光伏发电,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以及如何确保电网稳定。仅仅生产可再生能源还不够,实现电力的可靠传输、成本可控和系统稳定才是真正的挑战。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大量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还在数字化领域展现出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关系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关系如何通过智能系统提高电网稳定性。在技术参观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建模能力方面的惊人成就。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学习如何快速、大规模地推进电气化。
同时,中国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比如,巴西电网比中国整体规模小,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更高。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互相学习。
我们不仅要加速推进能源转型,还要确保转型过程的公平性;不仅要实现净零排放,还要在减排的同时满足增长的能源需求,这才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完整解决方案。
记者:当前,我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哪些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因素?
威尔金森:近年来,有的国家出现了大停电。随着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各国对电网稳定性问题引发停电感到担忧。但这些问题有技术解决方案。
在参观中国电科院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些这样的技术,比如如何调整电力系统的频率,如何建立天气预报系统以及如何开展需求侧管理。我认为这是各国可以共同学习的领域。
我们不仅是为了供应可再生能源,而是重构整个系统,能源的使用方式也正在改变。
对于中国来说,还需要考虑一些非技术问题,比如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使用能源。技术方案需要随社会演变而发展。世界能源理事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能源”议题。如果我们只关注技术和能源供应,没有考虑到能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者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就可能会产生盲点。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讨如何将这个盲点转变为亮点——在中国已经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亮点。
记者:能源转型还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公众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参与到能源转型中?
威尔金森:我们议题的核心就是公众对能源的认知需要实现飞跃式的提升。大多数人不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使用了能源、需要多少能源、需要什么样的能源。我们都习惯了插上插头就有电,却不了解这个插头背后的能源系统。这个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庞大、更复杂。比如,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电网。
我们还必须思考的一件事是,大自然也在“重新洗牌”。我们即使已经在推动使用可再生能源,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电网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如何安全稳定运行?这也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探索的问题。没有用户参与的话,我们就无法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
原标题:推动能源转型需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