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揽金超3500亿三大油企“存量提效#x2B;增量突破”三大油企2024年报收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529.25亿元,日均盈利近10亿元。在国际油价承

首页 > 能源 > 石油 > 企业 > 正文

逆势揽金超3500亿 三大油企“存量提效+增量突破”

2025-05-21 08:47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 赵悦婧

逆势揽金超3500亿

三大油企“存量提效+增量突破”

三大油企2024年报收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529.25亿元,日均盈利近10亿元。在国际油价承压背景下,三大油企依托 “上游稳基、中下游提质、新业务破局”的产业链策略,通过增储上产、炼化升级及新能源布局实现业绩总体稳定。

从2025年资本开支计划看,三大油企继续强化产业链协同:上游勘探开发保持高强度投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还将拨出较大开支用于炼油化工高端化升级、新材料研发及“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建设,中国海油持续深耕深海油气开采,共同构建 “传统业务提效 + 新兴领域破局”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存量业务“练内功”

全产业链挖潜抵御周期波动

受产业链布局差异影响,三家企业2024年业绩呈明显分化——

中国石油依托上游勘探提效与炼化高端化,归母净利润1646.8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海油依托海上油气全产业链成本优势,成为三大油企中唯一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长企业,分别增0.9%、11.4%;中国石化因下游销售占比高,更易受油价波动影响,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降至3.07万亿元、503.13 亿元。

业绩分化与国际油价走势密切相关。2024年,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80.76美元/桶,同比下降2.3%。油价下行压力下,三家企业原油销售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中国石油原油平均售价为74.7美元/桶,同比下降2.5%;外销原油较少的中国石化,平均售价亦同比下降1.7%至3896元/吨;中国海油石油液体平均售价为76.75美元/桶,同比下滑1.6%。

面对油价波动,三家通过深挖上产潜力、强化成本管控,上游业务均实现逆势增长。

通过梳理年报数据,中国海油桶油主要成本降至28.52美元/桶,同比下降1.1%;油气产量、销量分别增长7.2%和9%。

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部经营利润达1597亿元,同比增长7.1%,天然气销售分部利润更是大增25.5%。

中国石化上游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经营收益563.85亿元,同比增长 25.4%。

然而,上游“基本盘”的稳固,并不能完全抵消产业链下游的变革压力。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谋远指出,“2024年交通用油已到转折点”,国内电动汽车和LNG重卡替代汽、柴油超5000万吨,交通用油需求整体下降2-3%。

因此,加快中下游业务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更为迫切。

中国石油2024年乙烯、PX产量分别同比增长8.1%和31.4%,新材料产量突破 200万吨。同时,吉林石化、广西石化等多个炼化项目有序推进,蓝海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破土动工。

因国内化工新增产能释放导致化工品价格与盈利能力承压,中国石化炼化业务应对市场变化的举措是“高效益”“低成本”——

炼油环节,该公司通过“油转化”“油转特”,提升加工效益,全年加工原油2.52亿吨,成品油产量1.53亿吨;化工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全年乙烯产量达1347万吨,化工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13.1%。

“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发展将拉动高端聚烯烃等新材料消费增长。”中国石化财务总监寿东华表示,化工品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公司将继续加大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

增量业务“谋绿能”

多赛道创新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据2024年报,三家油企依托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与技术储备,加速向“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转型,不仅保障了传统业务的稳定现金流,更通过技术协同降低新能源开发成本,多赛道创新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新能源布局全面提速,风光氢储等领域实现规模化突破——

报告期内,中国石油风光发电量同比激增116.2%至47.2亿千瓦时,新增装机规模495.4万千瓦;新签地热供暖合同面积7512万平方米;吉林油田首个大型集中式风电项目、青海格尔木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大庆林甸风光发电、克拉玛依264万千瓦新能源及配套煤电碳捕集一体化等项目开工建设。

“在维持油气业务第一增长曲线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二增长曲线,发展新兴产业,向上游的‘油气热电氢’和‘炼化生精材’的综合性国际能源与化工公司转型。”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业绩会上表示。

中国石化则是继续发挥成品油销售业务一体化优势,加速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2024年,其营销与分销事业部非油业务毛利115亿元,其中充电业务爆发式增长——服务费为4.3亿元,同比增长20倍,充电量达到18亿度,同比增长21倍。

与此同时,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该公司已于2024年启动“万站沐光”行动,规划到2027年,在油气矿区、石油石化工业园区及加油站等场景新建约1万座光伏站点,以支持培育光伏发电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拓展光伏发电应用场景。

中国海油立足海洋资源禀赋,走出差异化新能源转型路径——

首先是海上油气业务与新能源融合方面,持续推进多个标志性项目——渤海岸电工程三期全面投用,全年实现岸电替代7.6亿千瓦时,有效降低了油气田用能碳排放强度;乌石23-5油田群作为该公司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的海上油田正式投产,实现岸电接入与伴生气综合利用双结合。

其次是在新能源建设方面,2024年中国海油旗下全球首座16兆瓦级张力腿型浮式风电平台项目正式开工,设计年发电量达5400万千瓦时。该公司还披露,2025年计划实现绿电消纳超过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0%。

最后是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该公司正在推进大亚湾CCUS示范项目,并计划在渤海和海南区域打造两个海上CCUS基地,构建区域性碳中和解决方案,并将碳价纳入投资评价体系。“在推进减碳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力求在投资层面实现可衡量、可对比的绩效结果。”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提到。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三大油企在复杂地缘政治与能源转型双重挑战下,展现出“不确定环境下的确定性”。一方面,中长期原油供需格局仍具景气基础,传统油气业务现金流稳定;另一方面,能源价格下行释放下游炼化利润空间,新能源业务逐步从投入期转向收获期。

这种“传统+新兴”的复合增长模式,正重塑市场对油企的估值逻辑,各大机构持续看好三大油企及油服板块长期投资价值。


原标题:逆势揽金超3500亿 三大油企“存量提效+增量突破” | 从年报洞悉能源产业现代化密码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