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136号文件的发布,曾让行业经历短暂的“情绪过山车”。起初,“强制配储”政策的叫停,让习惯了强配时代的从业者们一度感到前景黯淡。但很快,业内便敏锐捕捉到政策背后的深意#x2014;#x2014;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幕正徐徐拉开。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与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全面

首页 > 储能 > 储能应用 > 电网侧 > 市场 > 正文

储能市场化政策“再落一子”

2025-05-07 08:35 来源:高工储能 作者: 高工观察

年初,136号文件的发布,曾让行业经历短暂的“情绪过山车”。

起初,“强制配储”政策的叫停,让习惯了强配时代的从业者们一度感到前景黯淡。但很快,业内便敏锐捕捉到政策背后的深意——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与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简称394号文),正式给20省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添加倒计时。

01394号文: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按下“加速键”

394号文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国覆盖,并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这一目标的设定,源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但其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传统电力市场机制已难以应对这一复杂局面,而电力现货市场能通过实时电价信号,精准反映电力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文件为20个省份制定了详细的改革时间表。湖北作为改革先锋,需在6月底前将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湖北水电、火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但新能源并网带来的峰谷差问题突出,现货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与用电;

浙江则计划在年底完成市场正式运行转变,作为工业大省,其制造业用电需求旺盛,峰谷特征明显,现货市场将助力优化电力供需平衡。

此外,福建、四川、辽宁等16个省份也将在年底前启动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各地正结合自身能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年初,136号文的横空出世,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36号文叫停“强制配储”,使储能装机回归理性增长轨道,避免了盲目跟风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同时,要求新能源全量上网,有效解决了储能电站利用率低的顽疾。部分地区此前强制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但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与市场机制,许多储能电站长期处于闲置状态。136号文实施后,储能项目建设更加注重实际需求与经济效益。

394号文与136号文相互呼应,共同构成推动新能源市场化进程的政策组合拳。

02现货市场:为储能盈利创造条件

电力现货市场的核心,在于电价随供需实时波动,这一特性为储能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盈利空间。

发电企业可根据实时电价动态调整发电计划,储能系统更能“低吸高抛”——在新能源发电过剩、电价低谷时储电,用电高峰、电价上涨时放电,既消纳过剩电力,又能赚取价差收益,两者协同推动新能源高效流通,提升市场竞争力。

例如江苏射阳250MW/500MWh储能电站在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通过参与现货市场交易,40天收入4000万元,单日最高收益突破百万元,成为行业标杆案例。

当前储能行业正深陷深度调整期。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让电芯、系统价格逼近成本线,部分企业被迫暂停项目。

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行业调整促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聚焦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

394号文的出台,更如及时雨般带来转机,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建设,将借助市场价格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引导储能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与低效企业。

从江苏、江西等地的实践来看,分时电价政策扩大了峰谷价差,既拓展了储能盈利空间,也对系统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只有具备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政策变革中脱颖而出,而低质低价的竞争模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从长远视角审视,电力现货市场与储能产业协同共进,将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

储能系统凭借其灵活的充放电特性,不仅能在峰谷电价套利中发挥大显身手,还将在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备用容量保障等辅助服务领域释放更大价值。

在这一进程中,储能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储能系统智能化管理等领域的突破,将进一步提升储能系统性能与经济性,助力其更好地适应电力现货市场复杂多变的运行需求。

如今,中国储能行业已踏入市场化深水区。136号文与394号文的叠加效应,正加速行业洗牌,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熬过阵痛期后,那些兼具技术实力、成本控制能力与安全合规性的企业,终将引领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新征程。

原标题:储能市场化政策“再落一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