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型储能产业经历了政策红利推动的爆发式增长,但也因政策波动、低价内卷、技术瓶颈等问题陷入阶段性困境。
随着2025年“强制配储”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储能行业迎来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深度转型。
与此同时,国内价格战白热化叠加海外市场需求及壁垒激增,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开辟第二战场。但这其中,“馅饼”与“陷阱”并存。
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局下,破局思维或将成为储能行业下一阶段的重要关键。在储能市场化趋势之下,巨头们已经进入更高阶的“乱斗”中,破局思维似乎正在成为愈来愈多储能企业的“金手指”,试图撕开这一片仍处于混沌的储能天幕。
政策过山车VS出海新变局
自2017年青海首推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以来,中国储能装机规模从不足100万千瓦飙升至2024年的7376万千瓦,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规模化增长,也孕育了成熟的中国储能产业链。
但政策红利也催生了结构性矛盾:一是“建而不用”现象普遍,如山东、四川等地新能源配储项目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
二是低价低质设备泛滥,2023年储能电芯产能利用率从87%骤降至50%,系统价格腰斩至0.435元/Wh,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2025年2月,以新能源全电量入市为核心的“136号文”明确取消强制配储,标志着政策驱动模式终结。
这一转向倒逼行业回归市场本质,储能需通过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渠道证明经济价值,而非依赖行政指令。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与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简称394号文)。
394号文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国覆盖,并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394号文的出台,将借助市场价格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引导储能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与低效企业。
多个政策密集出台来看,市场化机制成为关键支撑。多地探索容量补偿机制,如新疆按放电量补偿0.2元/千瓦时,河北设定容量电价上限100元/(千瓦·年)。
分时电价政策亦加速分化。4月30日,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下发《关于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苏发改价格发〔2025〕426 号),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江苏分时电价新政不仅调整了电价和时段,而且重构了分布式光伏和储能项目的收益模型,工商储纯靠峰谷套利的模式渐渐失效,原本的投资逻辑也开始“崩塌”。
2025年堪称储能政策“地震年”,政策稳定性仍存隐忧,尤其部分区域分时电价调整频繁。尽管市场化大方向是确定的,但储能项目需强化动态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安全高墙再次高高筑起。2025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电池本质安全水平并完善标准体系。
此前,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已出台过“最严安全令”,比如要求储能电站远离人员密集区,淘汰未达标项目。
当分时电价不再成为唯一金手指、安全门槛的提升加速低端产能出清时,包括龙头企业在内,越来越多储能企业均在寻找技术破局、生态破局等方式,抵御政策过山车以及出海变局下的生存压力。
技术破局,锂电池储能需要新故事
面对新能源装机量不断上升,全球储能技术处于裂变期。
锂电池储能已经在过去数年的耕耘下,稳居电化学储能“C位”。但伴随安全性以及长时需求日盛,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甚至钠电池储能等因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而成为潜力方向。
锂电池储能如何在市场化关口,如何保持长久技术魅力?
5月7日,在德国慕尼黑电池储能展上,宁德时代发布TENER Stack,这是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吸引业界目光。
据了解,TENER Stack备受关注的重要创新在于,打破传统20尺集装箱的设计,采用上下两个单柜叠放的“二合一”方案,每个单柜重量低于36吨,满足全球多国36吨的陆运法定限重要求。
2025年以来,电芯技术加速进入“500Ah+”时代,或将使得新型储能度电成本加速下降。
宁德时代CTO许金梅曾表示,如果把集装箱做到10MWh,甚至更高的20MWh,投资回报率会很漂亮,如果出海,还可减少运输成本。
大容量电芯通过减少并联数量降低系统复杂度,同时兼容组串式液冷设计,加速推动大容量储能系统成为主流。
在大容量破局的同时,构网型储能技术(Grid-forming)亦成为新热点。
尤其在最近西班牙、葡萄牙大面积停电事故中,业界将目光在此聚焦构网储能。
构网储能可在电网故障时自主构建电压频率支撑,提升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稳定性。阳光电源、远景能源、南瑞继保、华为已在山西、广东试点应用。
2025年初,deepseek引发一场AI浪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业界人士认为AI+储能大有可为,比如AI技术的出现,使得策略生成自动化成为可能,还能基于原有策略优化方向,与运营人员互动讨论。
以特斯拉在澳大利亚的电站为例,其借助AI进行价格预测、风险评估和警报,实现快速报价,在调频辅助服务中收益远超其他电站,收回成本仅用两年多时间。这充分体现了AI在提升储能电站收益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这场储能破局战争中,大容量、构网、AI仍被寄予厚望,但谁能真正破局,仍在以远甚于从前的速度在全力冲刺中。
生态破局,筑深穿越周期的“堡垒”
5月7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山东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及配套细则,成为首个落地136号文配套政策的省份。
山东此次发布的细则进一步明确,2025年底前将实现风电、光伏全电量入市交易,并对存量(2025年5月31日前投产)与增量项目实施区别定价。
细则再次强调,储能并非并网的前置条件,旨在构建完整的市场化交易体系。
在今年的政策趋势下,差异化竞争与产业链协同成为众多企业迎战市场化的必杀技。
一方面,储能企业需巩固电芯、PCS、EMS全链条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储能厂商需要聚焦细分场景开发定制化方案。
此外,在全球政治壁垒的当下,突破贸易壁垒需“多条腿走路”:一是本地化生产,如国轩高科在美建厂;二是技术授权,宁德时代通过技术合作进入美国市场;三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
在政策之下,安全与标准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企业需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从电芯生产、系统集成到运维监测实现闭环。
储能将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通过虚拟电厂聚合、碳积分收益等多元化模式,实现“一鱼多吃”。正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言:“未来竞争核心是创造高价值的能力,而非低价。”
在高工储能看来,储能企业生态破局需以技术创新为矛、市场机制为盾、全球化布局为翼、安全管理为基、产业协同为脉,最终构建“技术-市场-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无论是技术破局,还是生态破局,不难看出2025年储能产业正在孕育一场巨变。
结语
而政策“过山车”,实则是储能行业的“成人礼”的考验。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市场化机制将筛选出真正具备技术、资金与运营能力的企业。
未来竞争核心将围绕经济性、灵活性与安全性展开。技术创新、精准出海等虽为破局关键,但需警惕“内卷式竞争”,中国企业应通过技术溢价与品牌塑造来提升全球竞争力。
可以预见的是,破局思维或将助力储能行业将从“政策哺育”走向“价值创造”,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同时,破局思维可能也将成为更多企业穿越周期的“金手指”。
谁能在此纷杂的产业格局中破局而出,拭目以待。
原标题:政策“过山车”,2025储能行业谁将“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