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池巨头松下宣布,计划关闭其太阳能及储能业务部门。
松下在其网站上声明:“我们决定终止太阳能及储能业务线。这一调整使我们能够专注于具有最大战略影响力的领域。我们仍对太阳能及储能技术充满信心,并感谢支持这一旅程的合作伙伴和客户。”
作为全球储能电池头部供应商之一,松下切入储能赛道可以说是非常之早。
2008年,松下与特斯拉开启了的合作,凭借其在当时比较先进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为特斯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共同合资成立的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打造的“Giga factory 1”工厂,也是彼时全球最先进的电池生产厂之一。
2013年,美国Power-One与松下宣布合作开发储能系统以及大型公用事业级与商业光伏逆变器业务。
2024年,松下表示,得益于数据中心储能系统的销量增长抵消了汽车电池业务需求下降的影响,其能源部门松下能源当年第三季度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2%。
仅仅半年的时间,松下为什么决定放弃曾“力挽狂澜”的储能业务?因为资金撑不住了。
就在今年2月,松下表示,计划通过调削减低增长潜力业务的固定成本,如工业设备、厨房电器和电视等,推动公司转型,重点布局更具盈利潜力的领域。
为此,松下2025年度将集中进行经营改革。目标是到 2026年度实现1500亿日元以上的收益改善效果,并到2028年度进一步实现总计3000亿日元以上的收益改善效果。
据了解,该计划的一部分将涉及整合公司在生产、销售和物流等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甚至包括拆分销售家电和照明设备的零售连锁企业松下电器等。由此来看,终止储能与光伏业务,也是松下改革计划的一部分。
松下做出这个决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自2024年以来,光储行业步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众多企业明显放慢了扩张的脚步,转而采取更为谨慎的经营策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市场严峻考验。
这一年里,光储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光伏主要制造环节遭遇大面积亏损,储能也深陷价格战的旋涡难以抽身。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重重生存困境,稍有不慎就会面临被边缘化乃至破产的风险。
据统计,目前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等异常状态的储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3万家。因此,行业正普遍认为2025年储能行业将经历深度洗牌,松下此时选择退出,未尝不是规避风险稳健发展的选择。